概況
始建於1436年的前門大街,是首都北京最古老、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商業街,2005年以來,實施了自明朝以來前門大街規模最大、投入最多、最為徹底的修繕整治。在修繕整治過程中,始終堅持“四個百分之百”的原則,即以百分之百的忠誠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百分之百地搶救保護前門地區所有的文物和有價值建築,百分之百地搶救保護前門地區整體風貌,百分之百地搶救保護老字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將“四個百分百”落到實處,共有16位國內知名專家進行了32次論證,恢復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為主體的建築風格,再現老北京傳統建築文化中古樸幽雅的神韻。大街兩側76%建築按原狀修建,24%實現有機更新。修復後的前門大街全長840米,恢復了標誌性建築五牌樓和白石御路,鐺鐺車也重現前門。2008年奧運會前夕正式開街運行,2009年9月28日新中國六十華誕前夕實現全面開市,103家商戶開張營業。文化資源
北京是一座具有3056年建城史和857年建都史的偉大歷史文化名城。前門地區是老北京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聚集地之一。600年的歷史積澱,鑄就了前門地區深厚的文化根基,使其成為北京傳統建築文化、民俗文化、會館文化、梨園文化、商賈文化最為發達的特色街區。前門歷史文化展示區歷經明、清、民國、新中國,發展至今,基本繼承了明、清民居院落、街巷胡同的布局與風貌。由於其自身的特殊條件,形成了獨特的城市肌理,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老字號、會館、旅社、廟宇、戲樓等保存至今,成為北京城可識別性最強的珍貴“歷史記憶”之一。截止2011年,展示區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文物普查單位51處,掛牌保護院落68處。同時,還有涉及廣東、湖南、湖北、江西等各地會館總計30餘處。商業基礎
康熙、乾隆年間正陽門外兩側已是店鋪林立,由於科舉考試,形成集市貿易活躍、文化繁榮的景象。當時在正陽門東側已經逐漸形成了鮮魚市、布市、果子市、刷子市、草市等集市密集的前門商區雛形。乾隆年間,前門大街已是“貨如山積,酒榭歌樓,歡呼酣飲,恆日不休”。後來隨著漕運的發展,終點碼頭從什剎海南移到大通橋,促使北京商業中心從元代的積水潭、鼓樓一帶南移至前門後,更加促進了前門地區經濟的新發展。自清代政府推行新政,改良市政,建京漢火車站,使此地區成為對外交通門戶,促進了商號、旅店雲集的商業區得到新的發展。自民國到解放後,前門大街一直是北京老城區三大重要的商業街之一。修繕後的前門大街在業態布局上,大力扶持中華民族老字號品牌,另外也注重培育新興民族自主品牌。產業發展空間
前門歷史文化展示區總占地約81公頃,規劃建築面積78.16萬平方米,其中地上54.68萬平方米,地下23.48萬平方米,在地域空間上給產業的聚集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地域條件基礎。前門地處京城核心地帶,區域交通便利通達,市區主要交通幹道、城市軌道交通、城市公共運輸共同構成了目前的多層次對外交通網路,同時,配備規劃了地上停車場和大型地下停車場。“四橫三縱”的棋盤式內部交通網路體系已基本完成,“四橫”即西河沿路,西興隆街,西打磨廠街,茶食街;“三縱”即前門東側路,正義路南延,新革路。另外,捷運7號、8號線將經過前門地區。區域內主要市政配套設施基本完成,徹底升級了市政基礎設施。老舊平房的水、熱、氣、電等市政設施已全面更新,鋪設各類市政管線約1.7萬延長米,管線覆蓋率達100%;清潔能源改造3884戶;完成了34條胡同市政改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