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演藝區

天橋演藝區

天橋演藝區東起前門大街、天橋南大街、永內大街、西至虎坊路、北緯路、太平街,南以安定門護城河為界,北至珠市口大街,行政轄區面積2.1平方公里。天橋演藝區是落實"人文北京"的重要地區,是宣南傳統文化發祥地之一,是西城區傳統文化重要展示地區。"十二五"天橋演藝區的功能定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相結合的國家級文化演藝集聚區。2010年,天橋演藝區共有法人單位518個,資產總計38億元,實現主營收入15.7億元,總體經濟規模居功能街區第八位。

簡介

天橋地區具有豐富的演藝資源和深厚的文化沉澱,2009年,北京市政府出台《促進城南加快發展行動計畫》明確提出加快推進南中軸建設,打造天橋演藝品牌,建設集文藝演出、文化展示、休閒體驗、文化商務四大功能為一體,文化特色突出、演藝聚集明顯、區域環境優美、文商旅關聯促進的首都演藝活力區。

特點

天橋天橋
天橋演藝區的特點:一是歷史悠久,資源豐厚。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範圍內聚集了14處文藝演出場所,著名的有天橋劇場德雲社萬勝劇場中華電影院中國芭蕾舞團北京雜技團風雷京劇團等國內一流表演團體。二是區位優勢明顯。毗鄰天壇先農壇,與大柵欄陶然亭接壤,區內交通便利,有幾大公交總站,同北京南站相隔不遠。三是政策大力扶持。市區"十二五"規劃以及市區文化產業專項規劃中都提出要全力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全力打造文化創意之都。
天橋是中國“曲藝之鄉”、“雜技之鄉”,是北京民俗文化的搖籃,幾百年來,一直是北京首屈一指的演藝集聚區。天橋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豐厚,演藝資源豐富,品牌優勢突出,京劇、評劇、曲藝、武術、雜技等名家薈萃,聚集了中央芭蕾舞團、中國歌劇舞劇院等一批國內一流的表演團體,也匯集了新中國第一個劇場——天橋劇場、世界十大木結構劇場建築之一——湖廣會館等,劇場密度居北京市之首,已初步形成集聚態勢。

發展概況

天橋演藝天橋演藝
天橋演藝區預計投資150億元,突出“傳統、民族”特色,地處南中軸線,規劃總占地面積207萬平方米,東至前門大街、天橋南大街、永內大街,西至虎坊路、太平街,南至永定門護城河,北至珠市口西大街。建成後,這裡將成為一個以演藝產業為主導,集演藝總部、文藝演出、文化展示、休閒體驗、文化商務等功能於一體的,具有國際水準的首都演藝集聚區。
啟動儀式上,區委書記王寧表示,演藝區的建設是西城區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戰略措施。西城區要充分發揮首都全國文化中心的示範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近年來,圍繞著天橋演藝區的建設,西城區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強烈的責任意識,深入調查研究,歷時數年,完成了天橋演藝區規劃建設方案,積極推動項目進展,在《北京市西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將天橋演藝區納入“一核、一帶、多園區”的空間發展布局。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將天橋演藝區打造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演藝集聚區,不斷提升國家和北京市的文化軟實力,使天橋地區成為首都演藝人才成長的陣地、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重要文化名片和文化承載區、中國文化對外展示的標誌性視窗。
天橋演藝天橋演藝
據悉,天橋演藝區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原則,參照國內外成熟劇院的運營管理模式。同時,為保證天橋演藝區交通運行,所有重點場所實現地下貫通,同時在地下預留4200個停車位,以方便停車。此外,西城區還將完成天橋演藝園區周邊“三橫四縱”道路網路建設,最佳化公共運輸線路和場站布點,加快區域內捷運7號線和8號線站點建設,完成區域內管網系統升級改造,推動市民廣場和天橋市場斜街的改造鋪裝。
魯煒在講話中指出,天橋地區歷史上就是民族文化的聚集地,具有良好的建設條件,市委市政府對天橋演藝園區的
天橋演藝天橋演藝
建設十分重視。作為認真學習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的重大舉措,天橋演藝區的建設標誌著首都核心演藝區建設的正式啟動。天橋演藝區建設要高度重視內容與人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道路,弘揚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天橋演藝區的演出既要有北京傳統的京派劇目,又要有全國各地優秀的民族劇目,同時吸引世界文化精品和經典劇目。在演藝區建設上,魯煒強調,要高起點的規劃,規劃要符合北京特點、符合世界標準;高標準設計,既要符合北京的傳統民俗文化又要有世界現代的文化氣息;高質量建設,建築要精雕細琢,打造成流傳後人的精品工程;高水平運營,走進市場、貼近市場、服務市場,與旅遊、高科技等產業對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