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概貌
2008年末,前場鎮農村經濟總收入7347.3萬元,地方財政自收收入272.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83元。基礎設施
2008年前場鎮公路交通建設取得新進展。通過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組織民眾開挖鄉村公路共26.8公里,木暑石碓窩 公路、石河彈石路、莊科至大姚縣倉街斷頭公路、新民大平地公路、鹽井公路均已完工通車,改善了民眾的交通條件,為發展農村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電力、通訊、廣播電視等事業全面發展。涉及新村、小河、新民三個村委會13個自然村875戶3372人的農網改造工程已全部結束,全鎮農網改造的覆蓋率已達80%;電信產業發展迅速,全鎮程控電話已發展到974部,新建移動基站6座,行動電話發展到1264部,極大地提高了全鎮的信息化程度;全鎮廣播覆蓋率達98.7%,電視覆蓋率達98%,架設有線電視1450戶,收視質量顯著改善。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改善。教育狀況
前場鎮有中學一所,占地14畝,校舍建築面積4603平方米,教職工53人,專任教師合格率為100%,本科學歷為20%,開設1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725人;有完全國小10所,村小17所,共占地45793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2263平方米,教職工125人,設8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459人;有成人文化技術學校一所,占地0.8畝,建築面積461.3平方米,教職工3人。特色產業
前場鎮種植大蒜5000畝,種植花椰菜1500畝,種植日本菱西一寸大粒蠶豆1150畝,百合種植突破1000畝,魔芋種植達750畝,山藥種植450畝,烤菸面積穩定在3100畝,黑山羊出欄達1.5萬隻。
2005年完成了農業綜合開發前場鎮4000畝無公害大蒜生產示範項目,並通過驗收,結合項目實施規化,完成了8000畝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證工作,並取得證書,完成了大蒜、蒜苔兩個產品無公害認證工作,並取得國家農業部頒發的無公害認證證書。
歷史文化
前場鎮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我們的彝族祖先便在文龍河、石者河畔居住生活,從事狩獵和種植水稻。戰國時期屬滇國地,彝族先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青銅文化,1991年在前場新街國小出土的戰國編鐘和1994年在新街瓦鮓坡出土的占國時期的銅鑿、銅斧、銅鋤等青銅文物,放射出前場地區古代文明的光芒,是前場悠久歷史的史物見證。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前場屬於弄棟縣轄地,第一次納入大一統西漢封建王朝的管理。唐朝時期為滇中統部一姚州都督府的長明縣轄地。宋大理國時期為弄棟府轄區。元代為姚安軍民總管府轄地,從元朝開始,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大理移至昆明,前場成為姚安路通往雲
南省昆明的咽喉要道,素有“前場關”姚安府東大門之稱。“前場”之名由此而得。明洪武十七年,姚安軍民府成立,前場關為姚安府轄,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638年)前場關因其獨特的天險地勢和屢遭匪患,明王朝在此設定前場巡檢司,人員25—136人,主要辦理入境業務,由姚安軍民府管理,始成集市,清代一直延襲未為難。民國29年(公元1940年)改名為新街。1949年12月26日前場解放後,姚安縣人民政府於此先後設區,公社和鎮人民政府,逐步形成縣境東界經濟、文化中心。
自然景觀
前場景區範圍面積約45平方公里,既有自然景觀,又有人文景觀,尤其以自然景觀為最,構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前場風景名勝區。
高峰寺
位於前場鎮東部,景區範圍面積1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高2757米。山頂有一小廟,為四方八嶺的人們敬香朝拜的聖地,登上山頂,元謀壩、牟定縣城盡收眼底。日出奇觀領人心曠神怡,使人有一種“一覽眾山小”之感,山的南面,馬櫻花成片,每到花季,滿山遍山花爛漫,盛為壯觀。山的西面,古林參天,溪水常流,山的北面,在一塊約100多平米的草坪上,人畜走上草坪,地下發出如擊鼓之聲,若邊跳躍,則如同戰鼓齊鳴,故名響鼓地。其奇異的現象令遊人驚嘆。
響水瀑布
位於高峰寺山腳,離山頂5公里,距姚適公路途公里,若干條山箐小溪匯集至險崖流下形成美麗壯觀的瀑布,瀑布落差35米,水流迅猛、氣勢磅礴。
吊墳
位於前場東北部的寶鼎山麓,墓主系邑人楊促義夫婦,據民國二十年重修吊的碑文記載,楊仲義系“皇明誥授把使三匯總督”,吊墳全系砂岩五面石修葺,三碑四柱兩側有大理石碑文和石獅,上部又有三塊大理石匾額,墓座墓體有大量石雕,技世精湛、規模宏大、造型獨特,墓下部於地面上有約1.5米高,2.5米長的石拱洞2個,兩洞外緣有石門機關,里連寬敞的墓室,墓室頂部嵌有金質樁釣16顆,據說是懸吊靈柩所用,故稱吊墳。
龍馬腳跡
位於前場東北部寶鼎寺山巔,海拔2586米,其地巨石遍野,針闊葉混交的中幼林及灌木林鬱鬱蔥蔥,一條古驛道連通石門,北通大姚、賓川、金沙江渡口,南通楚雄、昆明。傳說一年清明時節,清乾隆皇帝走馬路過寶鼎山,時遇陣雨,淋濕衣衫,至山巔天空豁然晴朗,陽光普照,乾隆帝及隨從藉此歇息,晾曬衣裳物,在栓馬的一株大樹下有一塊世大岩石板塊,龍馬踩下許足跡歷數年而不消退,後人將馬蹄印原樣深刻於石板,遂留偉至今,石稱龍馬腳跡。
蝴蝶泉
位於前場南部王朝里村後箐中,距牟姚公路3公里,植被覆蓋較好,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其地山勢陡峻,崖壑崢嶸,櫟類、冬瓜森、核桃樹等闊葉林濃蔭覆蓋,一條小河源於高峰寺山南麓,溪流四時不涸,每逢盛夏,箐中泉叮咚,四五月時節,成串各色蝴蝶懸附於高空樹枝,首尾相接每串數百隻,長達10多米,多時達上千串,其景蔚為壯觀,又稱彩蝶串珠。
石門箐
位於前場南部山谷,其地東西兩峰陡峭,深谷一條馬路,此路是古時中國南部南北主要交通驛道,由於山洪沖刷,自然形成了由巨大岩石組成的天塹石門,地勢乾分險要,古有石門幽谷之稱。
民族風情
前場開街節民國以前,姚安前及附近牟定、大姚彝族人民,於農曆二月初一,紛紛到高峰寺燒香,懷念遠祖故地,思念遠在他鄉的親人,人山人海,熱鬧異常,商賈變挑貨上山,進行貿易,男女對歌、跳腳,極一時之盛。為便民交易,民國8年(1919年)縣政府決定:舊曆每旬逢一、五、八日為前場街天,並於是年二月初一實行。自此,每年該日訂為“開街節”,高峰寺集會遂改於前場舉行。屆時,除進行物資交流外,還打跳娛樂,相沿成習,形成了地區性的傳統節日。1950年後停止,1982年恢復。除保留原健康內容外,還增加了文藝演出、電影、錄像放映,舉辦各種展覽等,為節日增輝。
民族團結日:自清朝道光十三年起,姚安新民大平地與牟定臘灣白沙河因土地、山林權屬問題發生矛盾,此後雙方一直互不相讓,械鬥、殺人之事不斷,兩村寨結下世仇。解放後通過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兩村寨的矛盾逐漸化解。為便於溝通、促進團結,雙方約定,從1992年起,每年農曆2月15日,姚安縣新民行政村和牟定縣臘灣行政村輪流舉辦民族團結友好交往節日慶典活動。直到今天,這個約定俗成的節日從未間斷過。
祭龍節:二月初二是彝族祭龍的好日子,相傳是“龍抬頭”、“蛇出洞”之日,各村彝民俱往“龍王廟”拜“龍王”,祈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並撒火灰於牆腳,防止害景入室。
楊梅節:每年六月六日,彝族青年男女孩子,穿著一新,帶著弦子二胡等樂器,上山採摘楊梅,舉行對歌、跳腳、吃松毛酒等活動,老年人則帶肉、米、酒至羊火塘祭羊神,並於是日閹割羊子。
火把節:每上農曆六月十四日,為彝族傳統節日。是日,家家戶戶備酒肉,帶紙火到田間地頭祭祀“田公地母”,祈禱豐收。傍晚,點燃火把,奔跑田間地頭、村落,以火來蟲害,每年此日,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
科技興農
近年來,前場鎮大膽嘗試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科技的推廣及試驗示範。全鎮共有農業科技人員19人,農技中心專職人員10人,設黨支部1個,有黨員7名,設主任、副主任3人,並成立了“姚安前場果蔬協會”。另外,積極與外商聯繫,先後與山花公司、綠興公司和歐洲中華商會簽訂種植契約,由外商投資,農技中心負責科技實施,對青花、大蒜、大粒蠶豆進行訂單農業。實施了4000畝無公害大蒜種植項目,取得較好經濟效益。2006年畝均產值3239元,2008年由於受市場影響,畝均產值2216元,涉及9個村委會4000多戶。從2005年開始,在新街、石河、木暑試種“高山反季”蔬菜——花椰菜,至2008年,種植規模已達1500餘畝,畝均產值超過1200元,兩茬種植的農戶,畝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2008年又試種日本大料蠶豆1000畝,畝均產值達千元。隨著加大對農村科技的推廣,使民眾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實惠。懂得了良種良法、新品種在種植和養殖上的重要作用,嘗到了甜頭,備受青睞,全鎮由於對農村科技的投入,民眾增加了收入,走出了一條農業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