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別踩了這朵花》小朋友,看,
腳邊,一朵小小的黃花。
咱們大家,
繞著它走,
別踩了這朵花。
去年有一天:
秋空明朗,
秋風涼爽,
它媽媽給它披上
一件絨毛的大氅,
降落傘似地,
把它帶到馬路邊上。
冬天的雪,給它
蓋上厚厚的棉衣,
它靜靜地躺臥著,
等待著春天的訊息。
這一天,它覺得,
身上潤濕了,
它聞見泥土的芬芳;
它快樂地站起身來,
伸出它金黃的翅膀。
看,它多勇敢,
就在馬路邊上安家;
它不怕行人的腳步,
它不怕來往的大車。
春遊的小朋友們,
多么歡欣。
春風裡飄揚著新衣,
——新裙,
頭抬得高,
腳下得重,
小心在不知不覺中,
把小黃花的生機斷送;
心思也懂,
在春天無邊的快樂里,
這快樂也有它的一份。
另:成功的花,
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她的牙兒,
浸透了奮鬥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作品賞析
《別踩了這朵花》是冰心奶奶年近花甲時,寫給小朋友的一首優美的詩。冰心曾經說過:“沒有一朵花不鮮艷,沒有一個孩子不可愛。”反覆誦讀這首詩,會感受到這位滿懷愛心的藹然長者的一片深情。這深情,令感奮,令激動,令感奮激動之餘,油然而生一種對於雖然微小卻充滿勃勃生機的小生命及其賴以生存的美好大自然的由衷摯愛。詩篇的第一節開宗明義,詩人直抒胸臆:
小朋友,看,
一朵小小的黃花。
大家,
繞著它走,
別踩了這朵花。
詩句以朗白口語出之,短小簡約;採用第二人稱,猶如殷殷面談;詩人以率直懇切的語氣,向小朋友提出一個希望——一種提醒,囑咐,乃至要求。
那么,這朵“小小的黃花”,究竟是朵什麼花呢?為什麼這朵小花會引起詩人如許關注,竟如此牽動她的拳拳情懷,以至情不自禁地懇求小朋友“別踩了這朵花”這不啻是讀者急待分曉的一個“懸念”。
詩篇接下去以飽含情感的詩行,給作了這樣動人工智慧抒寫:去年秋高氣爽的一天,小黃花的媽媽,“給它披上/一件絨毛的大氅,/降落傘似地,/把它帶到馬路邊上。”後來,“冬天的雪,給它/蓋上厚厚的棉衣,/它靜靜地躺臥著,/等待著春天的訊息。”再後來,終於冰花雪消,冬去春來,小黃花覺得“身上濕潤了,它聞見泥土的芬芳;/它快樂地站起身來,/伸出它金黃的翅膀。”讀到這裡,也許會說:啊,這是一朵多幸運的蒲公英花,是的,它不僅有一個懂得真正愛它的媽媽,而且更有大自然母親的慈厚關懷,使它得以茁壯成長。
小黃花也是懂事的,它沒有辜負自己的媽媽和大自然母親的深情關愛和期望。它有不畏難險的堅強性格和蓬勃的生命力,難怪它博得了詩人的熱情讚許:
看,它多勇敢,
就在馬路邊上安家;
它不怕行人的腳步,
也不怕來往的大車。
這首詩寫的是一種很不起眼的普通植物,一朵小小的蒲公英。詩人以擬人化手法,將這朵小黃花寫成了一個“孩子”的形象,用樸素動人的筆致,把帶到了一個童話境界。
寫詩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其依據和前提是獨特的藝術發現。在《別踩了這朵花》這首詩里,詩人對“小黃花”的敘寫,正是基於一種獨特的藝術發現。這種藝術發現,也歸功於詩人豐富的想像。離開了想像,鼓不起想像的翅膀,也就沒有了詩。
這首詩的最後一節,又回到了詩人的“直抒胸臆”,是對小朋友更深一層的希望和囑咐:
頭抬得高,
腳下得重,
小心在不知不覺中,
把小黃花的生機斷送;
心思也懂,
在春天無邊的快樂里,
這快樂也有它的一份。
“小黃花”既然也是大自然之子,它理應和一起同享春天的歡樂,因為,它也和一樣,以自己充滿生機的生命,把的城市,大地,的春天,裝扮得更加美麗多姿。
作者簡介
冰心(1900年10月05日-1999年02月28日),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壺”為意。原籍福建福州長樂橫嶺村人。著名詩人、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家。曾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等職。1900年10月5日謝婉瑩出生於福州三坊七巷謝家大宅(今鼓樓區楊橋東路17號),該宅院也是林覺民故居,是冰心祖父謝鑾恩從林覺民家屬購得。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師範學校預科學習。1913年隨父遷居北京,住在鐵獅子胡同中剪子巷,其父謝葆璋前來北京出任民國政府海軍部軍學司長。1914年就讀於北京教會學校貝滿女中(美國公理會創辦)。1918年入讀協和女子大學理科,開始嚮往成為醫生,後受“五四”影響,轉文學系學習,曾被選為學生會文書,投身學生運動,此期間著有小說《斯人獨憔悴》、詩集《繁星》、《春水》,短篇小說《超人》。1921年參加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的文學研究會,努力實踐“為人生”的藝術宗旨,出版了小說集《超人》,詩集《繁星》等。1922年出版了詩集《繁星》。1923年由燕京大學(由協和女子大學等教會學校合併而成)畢業後,到美國波士頓的威爾斯利學院(宋美齡也畢業於該校)攻讀英國文學,專事文學研究。曾把旅途和異邦的見聞寫成散文寄回國內發表,結集為《寄小讀者》,是中國早期的兒童文學作品。1926年獲碩士學位後回國後,冰心相繼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女子文理學院任教。1929年至1933年寫有《分》、《南歸》、《冬兒姑娘》等。還翻譯了敘利亞作家凱羅·紀伯倫的《先知》。1933年末寫就《我們太太的客廳》,內容被疑影射林徽因,成為文壇公案。抗戰期間,在重慶用“男士”筆名寫了《關於女人》。抗戰勝利後到日本,1949年—1951年曾在東京大學新中國文學系執教,講授中國新文學史。1951年回國後,除繼續致力於創作外,還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曾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等職,更有《冰心小說散文選》、《我們把春天吵醒了》、《櫻花贊》等作品出版。文化大革命後冰心受衝擊,被抄家並進了“牛棚”,烈日下接受造反派批鬥。1970年初,年屆70的冰心下放到湖北鹹寧的五七幹校接受勞動改造,至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前,冰心與吳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黨和政府交給的有關翻譯任務。這時她與吳文藻、費孝通等合作翻譯《世界史綱》《世界史》等著作,她曾在《世紀印象》一文中寫到:“九十年來……一顆愛祖國,愛人民的心,永遠是堅如金石的”。1994年9月因心功能衰弱需入住北京醫院;雖住院卻仍一直關心社會:1998年水災時她聞訊後捐出二千元,及後知道災情嚴重,再捐出一萬元稿酬到災區;冰心至1999年2月13日忽然惡化,心跳加速血壓偏低並有發燒,翌日下午女兒吳冰帶同總理朱鎔基親來醫院探望,至同年2月28日晚上九點於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