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豆殼

刀豆殼

刀豆殼,英文:pericarpium canavaliae,拉丁名:CanaValia gladiata (Jacq.)DC,為一年生纏繞草質藤本。藥用部位:豆科藤本雙子葉植物刀豆Canavaliagladiata(Jacq.)DC.的果殼。刀豆殼即刀豆的種皮。功效、用量與刀豆相同。甘溫止呃,可治虛寒性呃逆,臨床常配合丁香、柿蒂等同用。

基本信息

概述

刀豆殼刀豆-果柄
刀豆出自《救荒本草》,始載於《本草綱目》,列於谷部菽豆類。李時珍云:"刀豆本草失載,惟近時小書載其曖而補元陽也。又有人病後呃逆不止,聲聞鄰家。或令取刀豆子燒存性,白湯調服二錢即止。"說明李時珍以前的本草雖未載刀豆,但民間藥用。又云:"刀豆人多種之。三月下種,蔓生引一二丈,葉如豇豆葉而稍長大,五六七月開紫花如蛾形。結莢,長者近尺,微似皂莢,扁而劍脊,三棱宛然……老則收子,子大如拇指頭,淡紅色。"按此描述並參閱其附圖,可知李時珍所述即是現今植物刀豆Canavaliagladiata(Jacq.)DC.。
刀豆屬因豆莢形似刀而得名“刀豆”。又因莢形似人挾劍橫斜,故又名“挾劍豆”。主要品種有蔓性、矮性兩種。原產熱帶、亞洲和非洲。
刀豆殼
1、刀豆一年生纏繞草質藤本,長達3m。莖無毛。三出複葉;葉柄長7-15cm;頂生小葉寬卵形,長8-20cm,寬5-16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闊楔形,側生小葉偏斜,基部圓形;具短柄;托葉細小。總狀花序腋生,花疏,有短梗;苞片卵形,早落;花萼鍾狀,萼管長約1.5cm,二唇形,上萼2裂片大而長,下唇3裂片小而不明顯;花冠蝶形,淡紅色或淡紫色,長3-4cm,旗瓣圓形,翼瓣較短,約與龍骨瓣等長,龍骨瓣彎曲;雄蕊10,連合為單體,對著旗瓣的1枚基部稍離生,花葯同型;子房具短柄,被毛。莢果大而扁,長10-30cm,直徑3-5cm,被伏生短細毛,邊緣有隆脊,先端彎曲成鉤狀;種子10-14顆,長約3.5cm,寬約2cm,厚達1.5cm,種皮粉紅色或紅色,種臍約占種子全長的3/4,扁平而光滑,花期6-7月。果期8-10月。
刀豆殼
2、洋刀豆直立或半直立草本或亞灌木,高60-100cm。植株初時被白毛、短伏毛,漸變無毛。三出複葉;小葉斜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長8-19cm,寬7-9cm,先端急尖或漸尖,並有細尖頭。基部楔形或圓楔形,側生小葉偏斜。總狀花序長25-38cm,近基部開始有花;花序軸有密集、肉質、隆起的節;小苞片著生於萼基部,鱗片狀;花冠紫色,蝶形,長25mm,子房近無柄,被白色短柔毛,花往無毛。莢果長20-35cm,寬2.5-4cm,果瓣厚革質;種子10-14顆,橢圓形,略扁,長達3cm,寬約2cm,種皮白色,種臍約為種子的1/2。花期6月,果期8月 。

藥品簡述

刀豆殼刀豆植株
藥名:刀豆殼。
漢語拼音:
英文名: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功效分類:
科屬分類:
別名:
性味:甘,溫。
歸經:《本草撮要》:入手、足陽明經
功能:
刀豆殼
刀豆
溫中下氣,益腎補元。
主治:治虛寒呃逆,嘔吐,腹脹,腎虛腰痛,痰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燒存性研末。
生態環境:喜溫暖,不耐寒霜。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排水良好而疏鬆的砂壤土栽培為好。
資源分布:江蘇、湖北、安徽。此外,四川、廣西等地亦產。
藥材基源:藤本雙子葉植物刀豆Canavaliagladiata(Jacq.)DC.的果殼。
採收儲藏: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果實,曬乾,剝去種子,將果殼曬至全乾。貯藏乾燥通風處,防蟲蛀。
炮製方法:揀去碎殼及雜質,洗淨,曬乾,用時搗碎 。

用藥禁忌

宜忌:《四川中藥志》:胃熱盛者慎服。

常用選方

刀豆殼
刀豆
1、治膈食嘔吐,不能吞咽:刀豆殼五錢,鹹橄欖三粒,半夏三錢。煎湯服。(《泉州本草》)
2、治虛寒呃逆:刀豆殼燒灰存性,研末,每次二至三錢,開水送服。(《福建中草藥》)
3、治久痢:刀豆莢飯上蒸熟,蘸糖食。(《種福堂公選良方》)
4、治腰痛:刀豆殼燒存性研末,好酒調服,外以皂角燒煙燻之。(《萬氏家抄方》)
5、治婦女經閉、腹脅脹痛:刀豆殼焙為末,每服一錢,黃酒下,少加麝香尤妙。(《經驗廣集》)
6、治喉痹:刀豆殼(燒存性)、膏黛,共研末吹之。(《泉州本草》)
7、治喉癬:刀豆殼燒灰,以二、三厘吹之。(《張氏秘效方》)
8、治牙根臭爛:刀豆殼燒灰,加冰片擦上,涎出即安。(《醫方一盤珠》)
9、治頸淋巴結結核初起:鮮刀豆殼一兩,鴨蛋一個。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10、鵝口瘡:刀豆殼,燒灰,搽患處。
11、牙周炎刀豆殼10克,冰片少許。將刀豆殼燒炭,加入冰片研末,然後將藥塗沫於患處。

方劑

刀豆殼
洋刀豆
名稱:刀豆殼散
配方:老刀豆殼適量。
製法:將老刀豆殼焙乾研末。
功效:和中下氣,活血散瘀,慢性鼻炎。
用法:每次10克,用黃酒調服,可連用5日。

文獻論述

刀豆殼印度
食用刀豆
1、《滇南本草》:健脾。
2、《綱目》:溫中下氣,利腸胃,止呃逆,益腎補元。
3、《中藥材手冊》:補腎,散寒,下氣,利腸胃,止嘔吐。治腎氣虛損,腸胃不和,嘔逆,腹脹,吐瀉。
4、《四川中藥志》:治胸中痞滿及腹痛,療腎氣不歸元及痢疾。
5、《醫林纂要》:"和中,交心腎,止呃逆。"
6、《重慶草藥》:"散瘀活血。治腰痛,血氣痛。"

中藥藥材鑑定

性狀鑑定
乾燥果殼具扭曲粗壯的果柄,莢果長劍狀,略作螺鏇形扭曲或破碎,長可達30厘米,寬約4.5厘米,先端尖,微彎,外表面黃色至深黃色,具皺紋,散生黑色斑點,被有稀疏短毛及斜向排列的白色細條紋,內面有白色海綿伏物;未開裂的莢果,在腹背縫線處各有助1條;果皮帶纖維性,以長而寬大、完整、外面黃色、內部潔白無蟲蛀者為佳。

珍稀中草藥

它們名字怪異,其貌不揚,卻是可祛病治痛的良藥。讓我們走入神奇的中草藥世界,探究無窮無盡的奧秘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