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介紹
凜然
[awe-inspiring]∶恐懼、畏懼
眾官凜然
[stern]∶嚴肅而可敬畏的樣子,形容對方很威風。
凜然正氣
凜 lǐn
<;形>
(形聲。從仌({bīng})冰。稟({bǐng})聲。本義:刺骨的寒冷)
同本義 [cold]
癛,寒也。從欠,廩聲。字亦作凜。又作懍。——《說文》
其性為凜。——《素問·五運行大論》。註:“寒也。腎之性也。”
寒則凜凍。——《風俗通·究通》
凜凜寒風升。——潘岳《悼亡詩》
凜秋暑退,熙春寒往。——潘岳《閒居賦》
又如:凜冽(非常寒冷);凜栗(因寒冷而顫抖);凜秋(寒冷的秋天);凜氣(寒氣);凜寒(寒冷)
嚴肅而可敬畏 [severe; awe-inspiring]
凜者,顏色懼貌。——《埤蒼》
凜凜四百餘兆之國民。——梁啓超《少年中國說》
又如:凜凜斂斂(威嚴而使人敬畏的樣子);凜如(嚴肅);凜嚴(嚴肅);凜畏(敬畏);凜如(令人敬畏);凜嚴(敬畏的樣子)
畏懼 [afraid]
凜乎其不可留也。——蘇軾《後赤壁賦》
又如:凜畏(畏懼);凜栗(恐懼;驚恐)
可怕……的樣子
詳細解釋
⒈ 嚴肅;令人敬畏的樣子。或形容表示敬重或驚恐的神態。
《孔子家語·致思》:“ 夫子 凜然曰:‘美哉德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濟 先略無子侄之敬,既聞其言,不覺凜然,心形俱肅。” 唐 劉禹錫 《蜀先主廟》詩:“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宋 蘇轍 《賀致政曾太傅啟》:“付青簡以遺事,追 赤松 而並游,大節凜然,四方仰止。”《水滸傳》第六七回:“ 宋江 道:‘吾觀 關勝 義氣凜然,始終如一,軍師不必多疑。’” 明 方孝孺 《貧樂窩記》:“戚然若蒙不潔而恐人之覺也,凜然若臨百仞之淵而憂其墜也。” 魏巍 《東方》第六部第三章:“這位‘石頭老人’的姿態十分傲慢,顯出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
⒉ 形容寒涼。
唐 孟郊 《殺氣不在邊》詩:“殺氣不在邊,凜然中國秋。”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三:“夏天清暑展開,可以滿室凜然。” 清 昭連 《嘯亭雜錄·癸酉之變》:“ 慶公 又命長槍手數十拒守 西華門 洞,終夜間寒風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