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葵菌核病

冬葵菌核病

採種株易染病,主要為害莖部。發病初期,莖部病斑初呈水漬狀,後變青褐色,病部長出白色菌絲和扁圓形菌核,受害莖稈內布滿白色菌絲,致皮層軟腐,莖稈碎裂,莖中空,有時可見菌核,莖受害後枝葉萎蔫,逐漸枯死。防治方法之一為播種前汰除夾雜在種子間的菌核。

基本信息

簡介

危害症狀圖危害症狀圖

冬葵(學名MalvaverticillataL)別名冬莧菜、冬寒菜、滑滑菜、土黃芪、薺菜杷杷葉。屬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以根、莖、葉及種子入藥。具利尿下乳、潤腸通便、清熱利濕、補中益氣等功效。吉林遼寧河北陝西甘肅青海內蒙古江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均有栽培。

病害分類

真菌

病原

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稱核盤菌 ,屬子囊菌門真菌。該病菌核呈扁圓形, 較小。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菌核混雜在種子間或遺落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生長期產生子囊孢子或直接產生菌絲, 借風雨傳播蔓延進行再侵染,擴大為害。

進入雨季易發病。菌核初白色,後表面變黑色鼠糞狀,大小不等1.1~6.5×1.1~3.5(mm0,由菌絲體扭集在一起形成。乾燥條件下,存活4~11年,水由經1個月腐爛。5~20℃,菌核吸水萌發,產出,1~30個淺褐色盤狀或扁平狀子囊盤,系有性繁殖器官。

子囊盤柄的長度與菌核的入土深度相適應,一般3~15(mm),有的可達6~7(cm),子囊盤柄伸出土面為乳白色或膚色小芽,逐漸展開呈杯狀或盤狀,成熟或衰老的子囊盤變成暗紅色或淡紅褐色。子囊盤中產生很多子囊和側絲,子囊盤成熟後子囊孢子呈煙霧狀彈射,高達90cm,子囊無色,棍棒狀,內生8個無色的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橢圓形,單胞,大小10~15×5~10(μm)。一般不產生分生孢子。除侵染十字花科外,還侵染茄科葫蘆科豆科等多種蔬菜。0~35℃菌絲能生長,菌絲生長及菌核形成最適溫度20℃,最高35℃,50℃經5分鐘致死。

主要症狀

冬葵菌核病冬葵菌核病

採種株易染病,主要為害莖部。發病初期,莖部病斑初呈水漬狀,後變青褐色,病部長出白色菌絲和扁圓形菌核,受害莖稈內布滿白色菌絲,致皮層軟腐,莖稈碎裂,莖中空,有時可見菌核,莖受害後枝葉萎蔫,逐漸枯死。病原Sclerotiniasclerotiorμm(Lib.)deBary稱核盤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該病菌核呈扁圓形,較小。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核混雜在種子間或遺落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生長期產生子囊孢子或直接產生菌絲,借風雨傳播蔓延進行再侵染,擴大為害。進入雨季易發病。密度大、偏施氮肥、雨後積水田間濕度大發病重。

物理防治

(1)播種前汰除夾雜在種子間的菌核,並用新高脂膜拌種(可與種衣劑混用),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

(2)加強田間管理,密度適當,保持通風透光,施用堆肥或腐熟有機肥,少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噴施藥材根大靈。使葉面光合作用產物(營養)向根系輸送,提高營養轉換率和鬆土能力,使根莖快速膨大,藥用含量大大提高。認真清園,減少越冬菌源。

化學防治

必要時噴灑40%菌核淨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新高脂膜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新高脂膜,隔7—10天1次,防治2—3次。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