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概念
再生稻是水稻的一類品種,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其特點是在一季稻成熟之 後,大約只割下稻株的上2/3的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1/3植株和根系,施肥和培育,讓其再長出一季稻子。
第一季水稻成熟的時候會有一些腋芽,第一季收割之後它們得到保留,在原有的根系的基礎上,這批腋芽再次生長、抽穗,大約2個月後它們再次成熟,可以收割。通常第二季的稻的顆粒要比第一季小一些,但是稻穗數要比一季的多(原來的一棵稻穗割完的地方一般會長出2棵以上的穗),因而產量也不少。兩季總計通常比其一季稻的產量要增加50%(福建省尤溪縣近些年的數據是每年種植再生稻近10萬畝,頭季平均畝產600kg,再生季平均畝產300kg)對糧食增產有重要意義。
適合種植再生稻的地區主要是那些陽光和熱度不夠種植兩季稻,但是種植一季稻又有多的地區。由於在原有的根繫上再次生長,相當於省去了二季稻種植地區從收割完第一季稻到第二季季稻生長中期的這段時間(因此它叫再生稻,而不是兩季水稻)。這樣這些一季有多的地區就可以種再生稻,從而增加產量。統計表明,我國如今種植水稻的面積約為2億畝,其中有5000萬畝的地區適合推廣再生稻。目前我國許多地區如四川、福建等正在試驗推廣該品種。按照前述福建的數據來計算的話,我國每年可增產稻穀2000萬噸,發展再生稻是確保中國未來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舉措。
藥用價值
中草藥 再生稻(《民間常用草藥彙編》)
【異名】懷胎草(《分類草藥性》)。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稻收割後的再生苗的全株。植物形態像"粳米"條。
【採集】秋季採收。
【功用主治】化積除濕,寬腸消脹。
①《分類草藥性》:"治肉、痰積,分消氣脹。"
②《民間常用草藥彙編》:"養胃氣,消虛腫,除濕寬腸。"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3~1兩。
特產地
福建省尤溪縣再生稻
2011年12月7日,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超級稻、再生稻產業院士工作站成立暨揭牌儀式在尤溪縣農業局舉行 。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民間,父母教育調皮的孩子有一句俗話:“你若有出息,割過的稻樁也會長穀子。”而伴隨現代農業技術而生的再生稻,就是利用頭季稻收割後稻樁上的腋芽萌發成稻
穗再長一季,實現“讓割過的稻樁長穀子”。
尤溪縣是全省、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其再生稻在全省、全國均有一定的知名度,自1988年開始試種再生稻至今已有23年的歷史,期間面積由小變大、單產由低到高,尤其是2000年以來,在謝華安院士率領團隊的精心指導下,著力於再生稻超高產栽培生理、生化深層次的研究,在組合上不斷更新,在技術上不斷完善配套,實現了大面積推廣年畝產超噸糧 ,千畝、百畝示範片年畝產跨“三綱”的目標,創頭季稻971.9kg、再生季601.8kg的世界紀錄,培育出最大穗粒數頭季606粒、再生季198粒,栽培獲得單叢母莖21個再生穗69穗、莖穗比達1比3.29的最高水平。篩選出汕優明86、Ⅱ優明86、Ⅱ優航1號、Ⅱ優航2號、天優673等強再生力新組合和探索總結出“活力強而持久的發達根系、母莖多而健壯、莖穗比大”三個高產指標措施,均優先在我縣推廣套用。
再生稻尤其適合,在尤溪的山區生產,特別是福建最美梯田的-聯合梯田。由於再生稻的營養和產量,從而成為最美梯田聯合梯田人民的主要糧食。
四川省富順再生稻
2009年,四川省 富順再生稻申報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獲得成功,成為全國再生稻第一例登記保護產品。
富順縣位於四川盆地南部丘陵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具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的特點。全年無霜期351天,日照時數1200小時,年均溫18℃,年均降水1100毫米,7至8月高溫多雨,雨熱同季,9月氣溫高,光照較好;沱江、釜溪河貫穿全境,水庫、塘堰、溝渠配套,儲水豐富;境內水稻土、沖積土、紫色土、黃壤土四大土類結構好,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有機質和多種微量元素,特別適合水稻——再生稻生長,獨特的自然環境,形成了富順再生稻獨特的品質。
富順自北周元和2年(公元567年)設縣以來,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悠久歷史,2007年,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授予“千年古縣”稱號。歷史上由於鹽業發達,帶動了手工業、商業和農業的發展,明洪武期間,隨著大批湖廣農民遷入富順,先進的耕作技術和優良作物品種隨之引進,水稻、小麥普遍種植,成為當時重要的水稻、小麥產區,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的廣泛發展,使富順享有“銀富順”和“才子之鄉”的美譽。在長期的水稻種植過程中,富順人民根據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水稻生產規律,不斷探索和研究再生稻種植技術,逐漸形成了富順再生稻完整的配套栽培技術和管理模式。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富順在黃葛、井河、清河、河北等鄉鎮推廣種植再生稻72.7公頃,最高產量達1200公斤/公頃,1941年發展到趙化、屏新、雙鹿、安溪、懷德、琵杜、長灘等鄉鎮,面積達1186.6公頃,但由於受當時品種、技術和管理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每公頃產量僅315公斤,再生稻生產曾一度停滯不前。新中國成立後,富順再生稻生產於20世紀70年代末期再次起步,80年代中期得到長足發展,90年代以後,富順再生稻因其省工、省種、省投入、操作簡便,產量高、效益明顯等優點,逐步為全縣農民民眾所接受,取代了雙季稻生產模式,再生稻面積和產量不斷提高,“雜交中稻——再生稻”成為富順穩固的稻田耕作制度。據統計,2009年,富順再生稻面積26773公頃,比1986年(3600公頃)增長6.44倍;單產2475公斤/公頃,比1986年(1416.7公斤/公頃)提高了74.8%;總產66000噸,比1986年(5100噸)增長11.9倍,總產量已占全縣水稻的22.6%,占小春總產的116.4%。再生稻面積已占全省再生稻面積的十分之一左右,產量約占全省再生稻產量的八分之一,是全國唯一的年總量超過6萬噸的再生稻生產大縣。1989、2007、2009年,富順縣三次榮獲農業部“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富順再生稻經加工而成的再生稻米,外形細長偏小,色澤潔淨鮮亮,腹白較小,具有膠稠度高,堊白米率低,直鏈澱粉(乾基)和脂肪含量較高,礦質營養元素豐富的特點,其米飯清香、潔白、油亮,飯粒結構緊密,軟硬適中而略帶粘性,口感細膩舒適,深受大眾喜愛。在富順舉辦的“富順豆花”文化節上,一批批省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文娛界人士光臨富順,吃著香噴噴的再生稻米飯、品味色鮮味美的蘸水和又白又嫩的“富順豆花”,欣賞富順獨有的飲食文化和“千年古縣”文明,心情舒暢,贊口不絕。
最新訊息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與來自國家統計局湖北調查總隊和湖北省農業廳的多名專家驗收了湖北水稻一種兩收產業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