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
在博山大東關外後樂橋北,原有一座園林式古典建築群,築有嵐漪亭、清音閣、涼洞亭、綠滋齋、適我堂、清止閣、醉石軒等。園中假山逶迤,亭榭隱約,棠雲梨雨,竹影搖曳,景色十分幽雅。園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呂祖廟迎面的一座整塊的假山石,它形體高聳、玲瓏剔透,若從不同的角度敲擊,能發出不同的音響,故人們叫它“八音石”。有人曾說:“置身園庭,耳聽八音,神心怡然。”所以,人們便把這座園林式建築群命名為“怡園”“怡園”這一地名既然與八音石有關,那么,八音石又是怎樣來的呢?在民間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明朝末年,以盛產琉璃著稱的顏神鎮,有一個姓趙的進士,當上了河北省邯鄲縣的知縣,他才上任不久,便碰上了一樁官司。原是兄弟二人分家,萬貫家產都不願要,卻爭著要一顆祖傳的“寶珠”,說它是人間至寶,價值連城。趙知縣把“寶珠”仔細掂量了—下,卻原來是顏神鎮西冶街爐工們的早年生產的琉璃球。他對倆兄弟說:“你們為了爭分這個小小的琉璃球,競不顧手足之情,大鬧縣衙,成何體統!這個小物體本官暫時留下,將來自有安排。你倆趕快回家分家產吧。兄弟倆認定縣官貪婪,想搶奪自家的珍寶,便齊聲高喊“冤枉”!趙知縣又好氣,又好笑,便當堂把琉璃球砸碎,說:“兩個月後,本官每人賠你倆十顆!”大堂上的眾幕僚衙役只驚得目瞪口呆,暗想:縣太爺你儘管有萬貫家財,也難賠得起二十顆珍世奇寶!趙知縣巳猜透了他們的心思,笑了笑說:諸位不要驚慌,將來本官每人贈送一顆。
退堂後,趙知縣便打發人連夜去顏神鎮取琉璃球。還不到兩個月,去的人便推回了滿滿一小車,個個比砸碎的那一顆還大,還明晶。趙知縣一一如數饋贈。實施他在大堂上許下的諾言。
幾年後,趙知縣升任,將要去山西赴任。邯鄲縣裡的人都紛紛贈送珍貴禮品,以報答他廣贈“寶珠”之恩。趙知縣均婉言謝絕,分文不取。最後,有一個老石匠,從山裡新開採了一塊奇特、壯觀的大石頭,讓徒弟們推進縣衙,對趙知縣說:“這是塊八音石。祝老爺做官,能象它一樣,高高矗立,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體察民情,造福一方。”趙知縣破例收了這件禮品,並重重謝賞了老石匠師徒。
八音石運到顏神鎮後,置放在後樂橋北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不久,趙知縣的兒子趙進美(明祟禎進士,入清後官至中議大夫),便在這裡建起了怡園。解放後因怡園原貌巳遭破壞,八音石被遷移到博山公園。也不知出於何故,它現在已經不能再發出先前那八種不同的音響了。
產地
八音石產於廣西柳州周邊的石山之中,屬磐石類,用物敲擊,八音俱全,故以八音石名之。該石多被埋於土中,石農採集的多為裸露或半裸露於泥土表層的部份。由於經歷了漫長的風吹日曬,以及富含鈣質的地下水的常年溶蝕,部分石體已被溶解,石體的裂隙部位多被溶穿,形成穿孔,並經常會溶成一連串的孔竅,形態極為富於變化,多呈高低錯落、險怪多姿的景觀圖案,恰似意境悠遠的山水圖。顏色以黝黑、黝青、灰褐為主,石面的紋理常間雜有白色的脈絡,皺褶清晰別致,有胡桃紋、蜜棗紋、雞爪紋、沙子紋、彈子窩等多種形態。極具傳統賞石美學中的“皺、瘦、透、漏”之美。音質
八音石具有非常奇妙的音質,將石頭打磨成長方形的石條,用小木槌敲擊,能夠發出清脆悅耳的音調,其聲悠揚。巧手的樂工在長短不同的石條背後,挖掘出深淺不一的凹痕,用以改變石條的振動頻率,從而改變音色,然後架設在特製的琴匣里,就成為了石磬。演奏方式和音質都近似於揚琴,卻又較揚琴更為清越曼妙,抑揚自如,餘韻悠長,極富穿透力。至於鑑賞八音石,有“色、紋、形、意”四個要素。八音石的色以純黑如漆、油亮而有光澤者為佳,講究石膚蒼古,包漿濃郁,散發出金屬般的冷光,沉毅凝重,樸厚而有大氣者為上品;紋是指八音石的皺褶、脈絡在石肌上形成了人或動物的圖案,具有特徵明確、輪廓清晰的賞玩主題,便為精品,這一類型的八音石較為少見;八音石的形,多以山形景觀見長,山岩重疊,峰巒秀起,峽谷險峻,溝壑分明,其姿態剛中帶柔,猶如國畫技法中的“皴”,使山石紋理清勁有力,體勢獨出,很適合陳設於齋中室內,作為案頭清供觀賞。也有一部分八音石的形態無法與具象物或景觀造型聯繫到一起,但其皺褶、線條、紋理卻有獨到的趣味,亦有可玩之處;至於八音石的意,乃是指石頭構成的意趣和氛圍濃郁,韻味十足,端莊飽滿,磅礴大氣,具有豐富的藝術感染力,就有了很高的賞玩價值。
相關資料
藏品名稱:八音石收藏者:張寧
藏品特徵:這塊石頭的形狀就像一朵雲彩,上邊有四個圓孔,每個孔都有一個開口;這樣它形成了八個凸出的角;整個石頭呈灰黑色。長:20厘米至30厘米、寬:15厘米、厚:2厘米。
收藏來歷:這是家裡的老人傳下來的,開始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常常拿出來給人看,後來也是聽老人說,這是八音石……
相關背景資料:相傳兩千多年前,人們曾用石頭演湊樂曲。當時有一種韶樂它的樂器就是人們常說的八音石,敲擊八音石能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所謂八音石實際上是靈璧石中的一種。
鑑定專家:吳國忠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院長、教授、從事珠寶研究鑑定四十三年
專家評述:靈璧石是安徽靈璧縣青石山的,一種石灰岩。就是燒石灰的石灰岩。這東西是商朝的時候就是很久了,就是三千年左右吧。那時候切成一定的形態,來敲打做樂器。那么這東西,也是這樣做下來的。可是它的年代不對,就是後來仿製的。這三千多年,你們可以想,這個石灰岩又是什麼樣子,對吧,風化的很厲害,這一塊可能估計也就是民國或者後來的一些東西。所以,靈璧石現在作為觀賞石,還是很有價值的。可是這個呢,已經切成薄片了,它的價值反而小了。
專家鑑定團估價:800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