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澗

八音澗

原為懸淙澗,又名三疊泉。全用黃石堆砌而成。西高東低,總長36米。八音澗的澗名石為清末舉人許國鳳書題,其命名是說它好似用“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八種材料製成的樂器,合奏出“高山流水”的天然樂章。澗中石路迂迴,上有茂林,下流清泉。涓涓流水,則巧引二泉水伏流入園,經曲潭輕瀉,頓生“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音,是寄暢園著名景點之一。

景點簡介

八音澗八音澗

八音澗長36米,深1.9米至2.6米,寬從0.6米至4.5米作大幅度收放的八音澗,除了山間谷道所擅的陰陽開合、極盡變化的妙致以外,又將引泉、聽泉、掇石、藏景等讀者多造園手法,了無痕跡地融合在一起,顯得從容不迫,揮灑自如。二泉的伏流,從園西牆根引入澗端後,便化為上下三疊,於是無聲的泉水就開始變為有聲的澗流,創造出“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境界。八音澗的澗名石為清末舉人許國鳳書題,因其好似用“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八種材料製成的樂器,合奏出“高山流水”的天然樂章而命名。

景點特色

八音澗的掇石藝術,堪稱中國古典園林中黃石假山的翹楚。其堆疊技法,是根據黃石山崖之橫向折褶和豎向節理所構成的天然岩相,取其紋理剛健、體量渾厚、輪廓分明、線答卷遒勁的特點,摹擬中國山水畫之“大斧劈皴”筆法,選用大塊黃石,把澗壁硬是化作了石脈分明、坡腳停勻、進退自如、曲折有致、懸挑橫臥、參差高低、主從相依、顧盼生情的天然圖畫。這種師法自然、饒有畫理的高超手段,使這裡具備了層疊的岡巒、嶙峋的山谷、幽深的岩壑、清淺的澗流,可說是外呈渾厚蒼勁之勢,內蘊深邃幽奇之奧,人行其間,盡得江南山水的神韻意趣。正是這種幽曲的景觀,又規範了遊人的視線和對景物的感知,待走到稍為空曠處,便透過樹梢罅間的斑駁光線,使人聯想起“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詩意。

在假山之巔,有重建於1981年的點景建築“梅亭”,居高臨下,俯仰有情。往前行,更奇的是在“山窮水盡疑無路”處,忽折而別開一徑,更窄、更曲、更幽,等走出洞窟似的澗口,豁然開朗,嘉樹堂前、錦匯漪畔,“柳暗花明又一村”;遠眺更有“閒閒塔影見高標”的錫山龍光塔映入眼帘,使景觀備覺寬展——這又是小中見大之“先抑後揚”造園手法的巧妙運用。行家謂之“藏景”,所謂“景愈藏,境界愈大”。而且這藏景又與借景相結合,故能造就出意外的藝術效果。八音澗出口處,還是寄暢園山水景觀的轉換樞紐,由此折而右拐,別開生面,遊興跌宕,步入鶴步灘。

周邊景點

寄暢園

寄暢園坐落在無錫市西郊東側的惠山東麓,惠山橫街的錫惠公園內,毗鄰惠山寺。此園元朝時曾為僧舍,名“風谷行窩”,明朝時擴建。1952年秦氏後人秦亮工將園獻給國家,無錫市人民政府進行整修保護,逐漸恢復古園風貌。寄暢園是中國江南著名的古典園林,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至2000年間,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錫惠名勝區對在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毀壞的寄暢園東南部進行了修復,先後修復了凌虛閣、先月榭、臥雲堂等建築,恢復了其全盛時期的園林景觀。

羅漢岩

羅漢岩又名陳石山。相傳南北朝時,陳武帝曾在此住過,這座山便因此而得名“陳石山”。後因有僧人在山上挖出十八尊石羅漢,故又名“羅漢岩”。羅漢岩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當年紅軍北上後,汀瑞縣委游擊隊曾利用其險峻地勢堅持鬥爭,保留下了革命的星星火種。

羅漢岩景點很多,歷史上曾形成“陳石十二景”。八音澗便是其中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