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八音會是民間器樂演奏組織。曲牌有粗獷激越的“火雷炮”、“十大反”等,有細膩悠揚的“節節高”、“戲牡丹”等。已經收集到的曲式有百餘種。 1980年,在八音會的演奏中又增添了部分西洋樂器。演出場合
八音會主要演出場地是古廟會、節日慶典、街頭舞台坐場吹打、婚喪嫁娶演![八音會](/img/a/f15/nBnauM3X0gTNxUzM2QDM4QDO5MTM4QDN3ETNyQTNwAzMxAzL0A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八音會的演奏深受民眾喜愛,民間婚嫁娶及其它喜慶活動均請八音會助興。1989年,孝義暴鎖才一家組成的八音會,參加山西省“禹王杯”電視大獎賽,獲第二名。釵角演奏者郭元寶獲最佳演奏獎。1990年5月,高平八音會演出參加山西民間藝術團體赴京匯報演出,獲中國大眾文學貢獻獎。李瑞環、王震、李鐵映、薄一波、方毅、李德生、楊靜仁、王忍之、賀敬之等中央領導觀看了演出。晉北的八音會以晉劇(中路棒子、北路棒子)演奏、民間器樂合奏獨奏為主,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是指以嗩吶為主的民族管弦樂隊,如:嗩吶、板胡(大胡)、笙等(當然現在還添了西洋鍵盤樂器:電子琴);武場是以戲鼓為主的重型打擊樂,如:戲鼓、鐃、鈸、鑼等。
八音會的活動是參加迎神賽社或為舉辦的各種遊藝伴奏,也應村民之邀,為娶親或搬家“暖房”。迎神賽社實際是搞大型的觀摩比賽。演奏員穿著長袍大褂,著禮帽,衣領里插一面寫有村名或會名的小紅旗,細吹細打,緩步行進。如果遇上商號或住戶在街中心擺上一張上面擺有煙茶(或酒)的桌子,就需停下來演奏一番。如兩支八音會在街頭相遇,則停下來展開競吹,互不示弱。有不少八音會會唱“圍鼓戲”(圍著老鼓坐著演奏,作不穿戲衣的清唱)。也有些能粉墨登場,演唱上黨梆子或者澤州秧歌,變成了”自樂班”。解放後,由於樂人停止了活動,八音會增加了為結婚迎送新人和為死者“送殯”。演奏中也增添了許多新的曲目,如《東方紅》、《小放牛》和各種民歌。以後活動逐漸減少。80年代開始又出現興旺氣象。1997年冬,長治市組建的“山西省民間鑼鼓藝術團”赴港演出,受到香港同胞及國外友人高度讚譽。
上黨地區
在上黨地區流行最廣的音樂組織和音樂形式,以古代把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稱作”八音”而得名。從長子縣西南呈村元代就製造鑼鼓樂器看來,至少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境內多數縣的大村大鎮,都有八音會,有的稱為“公議會”、“同樂會”等。一般都在冬季農閒請教師來教練。樂器有大鼓、小鼓、板、大鑼、小鑼、鈸、鑔、小雲鑼、梆、巨琴、二把、胡胡、嗩吶、木魚等,和上黨梆子的樂器完全相同。演奏的曲牌有[十大番]、[小十番]、[十樣錦]、[長皮]、[節節高]、[戲牡丹]、[得勝令]、[招軍]、[如令]、[盜令]等數十個。上黨八音會的音樂構成要素一是宮廷音樂,二是廟堂音樂,三是戲曲音樂,四是民間小調。其藝術特色大致有三:一是吹打並重,文武相接;二是聲情並茂,演奏肩背;三是藝術容量大,本體特色強。八音會高亢激越,熱烈火爆,慷慨悲歌,大氣磅礴。傳統曲牌有:《大十番》、《小十番》、《十樣景》、《節節高》、《老花腔》、《五花壽》、《點點花》等。
上黨八音會的傳統曲目,僅從澤州縣調查統計,現存80餘首。其中民間器樂套曲31首:[大十番]所聯接的曲牌有盤頭、萬花燈、武夜城、慢流、文夜城、七五三、柳春景、掛花燈、緊流、收江南;[小十番]所聯接的曲牌有小盤頭、青鼓下
![八音會](/img/3/51c/nBnauM3XxYzMyQzM3QDM4QDO5MTM4QDN3ETNyQTNwAzMxAzL0A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