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五鳳鄉八畝後村位於浙閩兩省交界山區,距78省道和鄉政府所在地均為3公里,該村共有6個自然村,2002年有348戶,共1508人,耕地面積553畝,林地面積1404畝。八畝後村處於海拔400多米的山上,群山綿連,交通閉塞。村民與外界長期處於隔絕狀態。經濟、文化比沿海、平原地區落後。1949年前,村民過的是“衣不遮體、食不裹腹”的悲慘生活。20世紀30年代,曾是中共開展革命活動的地區。1935年,劉英、粟裕就曾住在村民張家燦家裡。1936年,建立了黎陽、南山頭、鳳村、八畝後等黨支部,村民在黨支部領導下,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後,八畝後村被命名為"革命老區村"。此後的30年間,仍因山區生產單一,八畝後村的男女除種山、砍柴外,別無收入。一直是“吃糧靠返銷,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人均收入從2002年的1927元增加到2005年的3540元,增幅達184%。貧困人口從2002年的624人下降到2005年的43人。1992年,八畝後村有245戶,共1283人。耕田592畝,宜林山地2000多畝,已建成的茶園合計1570畝。農業發展
八畝後村以茶葉為龍頭,糧食、畜牧業、林業協調發展。1992年,村集體投資20多萬元,作農業基礎設施費,修建一條6米寬、3000米長的水渠,實行一整套“支農、補農”優惠政策。做好“種籽、化肥、農藥”三供應服務工作。春耕時期,每年投放3萬元給糧食生產承包戶作貸款。八畝後村農戶的農業稅全部由集體經濟支付。1992年,糧食總產量28.2萬公斤,平均畝產476公斤,比1949年增長了3.2倍。營造杉樹林20多萬株,產值超百萬元,八畝後村畜牧業等收入35.5萬元,比 1979年增長5倍。八畝後村集體固定資產總值296萬元。1991與1992兩年,村級當年收入的集體利潤均在12萬元以上,年可用流動資金15萬元。1992年,工農業總產值223.45萬元,人均收入1050元。商品茶基地
50年代末,八畝後村茶園零星分布,總面積不到5畝。60年代,八畝後村幹部開始發動民眾開荒種茶。由於資金不足,投資的大環境不良,僅開闢成茶園10多畝。以後雖年有增加,但幅度很小。至1978年,八畝後村合計茶園250多畝,且加工技術落後,未能形成優勢,專靠政府收購,不能參與市場競爭。80年代開始,八畝後村在黨支部書記李孔宗帶領下,發動民眾。提出“有錢出錢,有物出物”的號召,茶園迅速開拓。1984年,開發了“速生茶”園400多畝,建成茶葉基地。茶葉產量比1983年增長1倍多。1991年,開墾400畝“名優茶”園。茶園總面積已達1357畝,比1978年增長5倍多。1992年茶園增至1570畝,茶葉畝產270市斤,比1979年提高近4倍。形成“規模較大、集中連片、高產栽培、深度開發、專業化程度較高”的茶區。1974年,村集體投資創辦茶葉加工廠,但只能作粗加工,且產量很低。至1992年,建成初制茶廠、精製茶廠各1座,擁有廠房、辦公樓、宿舍樓,面積總計5300平方米。有固定工170人,臨時工400餘人,購置制茶機、發電機、高壓噴霧器、農用單人背式噴霧器等,合計90餘台,實現初、精製聯合加工全程機械化。初制廠年加工能力2500擔,精製廠年加工能力3000擔。設立評茶室及經營服務機構,形成生產、加工、出口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商品茶基地。
1991年,試製成功具有蒼南特色的名茶7種,結束了蒼南縣幾十年來“有茶無名”的歷史。其中“明前龍井”被評為浙江省二類名茶,“蒼南龍芽”被評為溫州市三等名茶。1992年,在荷蘭第31屆茶葉評選會上,“駱駝牌”、“珍眉”兩個品種,均獲金質獎。產品遠銷日本、俄羅斯、摩洛哥、阿富汗和東南亞等30個國家和地區。1991年,茶葉產量1635擔,比1979年增長7倍,產值78萬元,比1979年增長26倍。1992年,初制廠和精製廠,加上外加工,合計總產值310萬元,創利潤39.5萬元。創外匯65萬美元。
文明建設
八畝後村245戶,1980年以後新建樓房計183間1.34萬平方米。合計八畝後村房屋412間,2.6萬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20.28平方米。電視機、錄音機、腳踏車、縫紉機已普遍進入村民家中。1986年,村集體投資,村民出力,修建成1條4公里長的山區公路。1979至1992年,先後投資修建6條1公里長的農用機耕路,改變了山區交通困難的面貌。架設1條4公里長的高壓線路,戶戶裝上電燈,結束了“火篾油燈照明”的歷史。6個自然村先後裝上自來水,解決了村民的飲水衛生問題。1984年,村投資12萬元,建成國小校舍一幢,聘請6名民辦教師,學齡兒童全部免費入學,1990年開始入學率達100%。成人識字率逐年提高,法制觀念逐漸增強。1990年被評為縣治保先進村。1992年,八畝後村五好家庭50戶,雙文明戶35戶,遵紀守法戶60戶。人口年出生率都在11.5‰以下,年自然增長率都在7.5‰以下。1991年被評為縣計畫生育先進村。1987年籌集4萬多元,作為23歲以上村民的養老基金。每年撥款7000多元,作為60歲以上老人的生活困難資金,每人每月15元。1992年,以個人集資為主,集體資助為輔的辦法,籌資2萬元,建造公墓200穴。
八畝後村黨支部自1988年開始至1992年連續被評為縣、市、省先進黨支部。村被評為縣、市、省級文明村。村黨支部書記李孔宗先後被評為溫州市勞動模範、浙江省優秀農民企業家、浙江省優秀黨員。近幾年來,該村圍繞生態村建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獲得了溫州市“生態村”稱號。旅遊區境內道路全部硬化,路燈亮化,四旁綠化,同時還制訂了衛生公約,定時打掃和處理垃圾,完成了排污排水配套設施建設;推進改水改廁,新建沖水式公廁,村容整潔優美。八畝後曾被浙江省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浙江省文明單位,國務院頒發的小康村等稱號。200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100個“整村推進”扶貧工作先進村,獲市級農家樂旅遊示範村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