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神廟
火神,據《辭源》解釋,即火祖。後柳火神廟位於後柳集鎮上街,廟的正殿於1946年毀壞,現僅存廟的石山門一道,如今看到它,仿佛是昔日神廟的一個縮影。
火神廟始建於明末清初,具體年代已無從查考。相傳在明代末年,後柳下街皂角樹旁有一王姓商人,他長年在外行船商賈,妻子在家苦等日月。她不孝敬公婆,還有些懶,不慎失火將皂角樹燒壞半邊,誰知這皂角樹就是火神的化身,從此以後,每過三年,油坊坎街(即後柳集鎮)就失火一次,天降火神罰罪於民,為免遭天遣,經會首籌備在上街修建了有名的火神廟,廟內正殿供奉火神,右偏殿供奉的是“駟王老爺”,娘娘菩薩和百子岩(一百個小兒石像),左偏殿供奉的是財神菩薩,即趙公明元帥。火神的石雕像滿面紅光,黑髮,六隻手,意謂神通廣大,專司掌管天下火源之職。駟王老爺、娘娘菩薩、財神菩薩與其它地方的塑像別無二樣。因這油坊坎自古就是水碼頭,是往來商人、遊客船隻必經之地,因此,火神廟自建成後,香火興旺,遊人不絕。
說火神廟就得說戲。就在火神廟修建後的第三年,油坊坎街果然沒有失火。為答謝上天免罰罪於民,又經會首籌備在火神廟唱大戲(即上演漢劇、秦腔)以謝蒼天。這叫辦火神會。此後,每年都要給火神唱戲,唱三天,然後又辦娘娘會、駟王會、財神會,每個會約辦3天,有唱大戲的,有賣山貨特產的,有經營日用百貨的,還有出售桐油、火紙、藍染布匹等地方產品的。這四個會辦下來約半月有餘。上至漢中、下至武漢的商人都在這裡歇腳,談生意,逛廟會。怪不得外來商人都說:“油坊坎的生意好做,來往客人多”。
火神廟,興建於明末清初,興盛於清朝及民國初年。1913年,國民黨後柳鎮政府秉承上級旨意,在廟內建校,稱“油坊坎財神會初級國小”。1942年,學校又遷至石佛古寺,火神廟改建成倉庫。1958年新倉庫(即現後柳糧站)建成,火神廟成為國營藥店,成為收購和貯藏藥材的地方。石雕火神菩薩像,現仰臥於火神廟南,無頭。殘缺的火神像,還是能見證昔日興盛的火神廟。
二、屋包樹
石泉縣南沿江而下23公里的後柳集鎮,原名油坊坎。舊式小街呈丁字型,分上街、中街、橫街和下街。橫街、中街是清朝時代的建築,老式檐檁雕樑畫棟依稀可見,清代檐牆照壁已殘缺不全。下街盡頭處又叫草街頭,是全集鎮海拔最低處。入夏以後,潮漲水退,人們往往愛站在這草街頭的石階上觀測水位,或納涼談天,或翹首盼望外出的人乘船而歸。在橫街與中街呈丁字型交接處,向南有一巷道,俗稱“巷子口”。現巷子口住一姓郭的退休教師,他家房中有一棵年齡上千的大樹,名皂角樹。其樹有三人合抱粗圍,樹高約五丈余,樹冠直徑也約為4—5丈。皂角樹雖年達千歲,但仍生機勃勃,枝葉繁茂,叫人看了心生奇想。
皂角樹從房中長出,因此又叫“屋包樹”。進入屋內,方能看見樹根出土以上部位。在樹主幹離地約一米上下的地方,有一樹幹“火趼”(即植物曾經受傷或病變癒合後的疤痕部位)。
關於“屋包樹”之說,說的是這裡自古就是水碼頭,上至石泉、漢中,下至安康、漢口,是往來船隻必經之地。人們也愛在江邊洗衣服,女人洗衣用的全是皂角。有個小媳婦在江邊洗衣服後不慎將皂角丟落此處,第二年就發芽、生長,後來就慢慢長成了樹。小媳婦丟了皂角,回到家被婆婆痛打了一頓。後來小媳婦也長大了,成了大媳婦,天天仍在此過路下河洗衣,她見長出皂角樹.聯想到自己的挨打和身世,對小皂角樹倍加愛護,每天過路都要去摸一下皂角樹,給它澆水。長年累月,這皂角樹也就長大了。這個媳婦的丈夫,在他們“圓房”的第五天就被派出去服役,公婆也相繼去世,無依無靠。丈夫走後的第三年,土匪從她家經過,搶走了東西,臨走時還放了一把火燒掉了她住的房子。她便在這皂角樹旁搭了個草棚,艱難度日。然而,丈夫在她36歲時突然又回到她的身邊,從船上還搬回一些細軟物品。丈夫回來後,媳婦一年一胎,一連生了五胎。房子不夠住了,丈夫和她乾脆拆掉草棚,修了幾間瓦房。因這裡是水碼頭,人口發展快,不幾年修房的人多了,客來客往要住店的人也多了,就成了個街。實在無地修房,就將房子修在這皂角樹周圍。這就是屋包樹的來歷,也就是油坊坎的來歷。
關於皂角樹“火趼”的傳說,皂角樹經歷代人的保護,已長成兩人合抱粗時,樹下房屋主人已是一姓王的商人。商人在外行船做生意,妻子在家苦等歲月。她不孝敬公婆,且有些懶。她為了圖方便,便在皂角樹周圍碼起了柴草。一天突颳大風,灶中火星將皂角樹周圍柴禾燒著,於是便燃起了熊熊大火,在妻子的慌忙叫喊聲中,集鎮下街、橫街和中街的男女老幼都跑來救火,幸虧搶救及時,損失不大,房屋只燒了半間,皂角樹也燒壞了半邊。此後,每過三年,油坊坎街就失火一次。有人提議“是否得罪了蒼天,天降火神罰罪於民”,於是,經會首籌備在上街修建了有名的火神廟。
商人妻遭火燒後,連驚帶嚇,一病不起。托人捎信,商人急忙趕回油坊坎。請醫生治好妻子後,商人問起失火原因。妻子說:“我自進這家門後,天天晚上做夢,夢見從樹中走出一個披頭黑髮紅臉的人,往上街而去。”商人頓時明白在上街修火神廟的緣故。當下備好香蠟火紙,前往火神廟朝拜;並每日為皂角樹灌水,清洗火垢。由於商人在外生意紅火,臨走時告誡妻子必須對皂角樹精心護理,不得懈怠,同時要孝敬雙親,免遭天譴。妻子果然順從。日復一日,月月如此。就在災後的第二年春天,皂角樹果然又發出新芽,妻子高興萬分,全街人都跑來爭相觀看,商人回來後,對皂角樹倍加愛護。這皂角樹經此一難後,越長越大,越長越茂盛,於是,在被火燒過的地方,就留下了“火趼”。
三、八畝田
石泉縣後柳鎮的八畝田,現為群英村耕種蔬菜地,總面積約50畝,它位於後柳集鎮南,東臨漢水、中壩河交匯處,北有火神廟、皂角樹,西有石佛古寺。新建成的中壩河三級公路大橋,就緊靠八畝田西南。雄偉壯觀的中壩河大橋,給八畝田,給後柳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站在後柳中壩河大橋上,八畝田一派繁忙生產景象及周圍石佛古寺、火神廟、皂角樹等自然景觀、歷史文物盡收眼底。
相傳八畝田在民國時期,是後柳一帶有名的大財主陳介伍的莊子。早先是四個田,每個田約為二畝。後來此田落在了陳姓的財主手中,這財主見此平展,四個大田合成一個大田,不就更方便耕種嗎?他立即派人將四個田中間田埂挖掉,變成一個大田。眼看栽秧季節已到,他派了五個牛活路(一人一犁一條牛叫牛活路,五個牛活路即五個人、五條牛、五套犁田工具)一齊下田,不到一天,就把這塊大田犁好了。從此以後,財主逢人便說:“八畝田裡的活路好做了。”叫來叫去,人們相沿成習,把這塊大田叫“八畝田”。再後來,田變成了地,人們把整個這塊大平地也叫“八畝田”。這就是八畝田的來歷。
1926年,軍閥吳新田駐紮陝西,該部派一連人馬駐防後柳,以此監視和鎮壓鳳凰山農民暴動。這一連人馬,為首的人稱曹連長。這曹連長人高馬大,跨下一騎馬,此馬奔跑起來如飛,是一匹不可多得的好馬,只可惜這馬是一匹公馬,未經閹割。每到發情期,此馬便狂奔亂踢,除了主人曹連長能馴服外,其它生人一律不敢近前,見誰咬誰,反為禍患。在曹連長駐防後柳時,這八畝田還是一個未開墾完的大壩子,曹連長見此地平展,地方又較寬敞,於是,他領兵經常在八畝田出操、演習、比賽。每當賽馬時,八畝田就必然地成為賽馬場。出外騮馬、散步也往往愛在八畝田及其周圍。
這公馬使起性子來,曾在八畝田咬過、踢過好多人。曹連長欲請騸匠騸馬。恰逢曾溪鄉一姓夏的騸匠稱“夏寡兒”來到後柳,曹連長問夏寡兒:“你能騸馬?”夏答:“我能騸。”曹說:“這馬性子暴烈,見生人又踢又咬,你敢騸?”夏答:“越是暴烈之馬我越是喜歡騸。”曹問夏:“怎么騸?”夏答:“騎馬騸,跑馬射箭騸。”曹連長不信,世上哪有奔跑騸馬的,認為夏吹牛皮,並擔心馬騸死了咋辦?於是,就和夏寡兒打起賭來:“你如騎在馬背上騸了這馬,馬安全無事,我除了給你騸馬的錢外,另獎你三十塊硬洋。如把馬騸死了,我要你的腦袋。”夏應允。
騸馬這天,來八畝田看熱鬧的人很多,且都離得遠遠的,怕驚馬奔跑誤傷人命。只見夏騸匠站在八畝田中央,手端一碗淨水,口中念念有詞,邊念邊比劃什麼。曹連長騎著這頭大馬耀武揚威地走到八畝田中央,下馬將馬韁繩遞給了夏寡兒。就在夏接馬韁繩的一剎那,那馬果然高聲咆哮,響鼻不停,四蹄邊跑邊踢,並欲咬夏寡兒。這夏寡兒不慌不忙,照公馬頭“噗”的一口冷水噴去,那馬立時不再咆叫,四蹄停歇。只見夏寡兒“噗”的又一口冷水噴在馬的屁股下睪丸部位,那馬像是傻了一般。這夏寡兒飛身上馬,連抽三鞭,馬又狂奔起來。公馬奔騰,如箭離弦弓,越跑越快。打馬繞八畝田奔騰一圈半時,只見夏騸匠在馬背上騰空一躍掉過了身子,反身坐馬,一彎腰身,手伸進了馬睪丸部位,很麻利的連割帶擠摘下了馬睪丸。這時馬也停了,夏騸匠手中拿著兩個鮮紅的馬卵尻。
騸馬後的三個月,曹連長派了兩衛兵,荷槍實彈,日夜不離夏寡兒,名為護衛夏的安全,實為監視,以防馬騸死,寡兒逃跑。
三個月後,馬安然無恙。曹如數給了夏騸匠的騸馬費,並獎給夏騸匠硬洋三十塊。
從此後,夏寡兒跑馬射箭騸烈馬的故事傳遍了石泉南區。人們後才知曉,這夏騸匠原來是鳳凰山農民起義組織者——任俠的一個獸醫醫生。
如今,八畝田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映入人們眼帘的是一塊塊金黃色的油菜花,一攏攏黃瓜、茄子、青椒種植園。尤其惹人醒目的是大棚蔬菜,活像一長溜一長溜的塑膠房子,裡面全是市民們需用的新鮮蔬菜瓜果。八畝田的變遷,給農民帶來了新的財源,給集鎮居民帶來了新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