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說叫八批,其實就是八根在一起炸出來的油條,果子就是燒餅。合起來就是用燒餅包著油條吃!
不過真的挺好吃的,是油條不能及的。
由來
有人說八批果子的屬地是聊城,也有人說認為是濟南風味小吃,總之是跑不出山東地界的。果子其實就是油條,八批果子,說白點兒就是8根一起炸出來的油條,兩端相連,形成橢圓形,因為可以分成八批而得名。油條為什麼又稱為果子,又是何時稱為果子的,無從考證,不過過去北方大多數地區都把油條稱為果子。即便是現在,仍有些地方沒有改口,天津衛的煎餅果子即為一例。在山東的一些地區,果子還有另外一個意思——點心。油條由南方傳來,興許最初是以點心的身份出現的,後來才固定成為一種早餐食品。仔細想想,早餐食品原本就與點心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時至今日,早餐的花樣名目繁多,仍有很多席位留給了點心。
不過也有這樣一說,南宋時期,民族英雄岳飛被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老百姓對秦檜恨之入骨,有開飯鋪的店主用麵團捏成秦檜夫婦的人形,背對背粘在一起,放在油鍋內炸,稱之為“油炸檜”,以解心頭之恨。這一食品很快風行開來,一直流傳至今。“油炸檜”後來訛稱為“油炸鬼”,又轉音為“油炸果”,最後便簡化為果子了。
民國初年,濟南經營八批果子比較有名的商號有“義祥興號”、“徐盛堂號”;上世紀80年代,大明湖飯店、青山居飯店製作的八批果子質量較好,不失傳統風味,聽說那時大明湖東門歷黃路市場曾有一位老者,專賣八批果子,顧客絡繹不絕。可惜這些店、這些人如今已無處尋覓,八批果子也日漸簡化為四批、兩批,甚至獨根兒,唯留余香在人們發黃的記憶中,縈縈不絕……
製作方法
加工面的時候,要先把白礬、鹼面、精鹽研細,溶於清水,再用這樣的水和面,成團後每隔5分鐘還要再揉一遍,要揉勻、揉透,揉上三次,還要再餳上3個小時,這制面的功夫才到。
餳好的面切下一塊,揉成1厘米左右厚的長條,噹噹當幾下,就變成了均勻的小塊,4小塊面重疊在一起,中間用刀切透,兩手捏兩端,抻長下熱油鍋。下鍋後要及時用長筷子將面塊挑開,形成八批的橢圓形。這時裡面的白礬、鹽、鹼要進行反應,分解出二氧化碳,在麵團里產生氣泡,油條就在這不知不覺中膨脹了。油條入鍋先是沉底,很快就浮了上來,等上來的時候就已經是胖胖鼓鼓的樣子,還會在油麵上翻個兒。等到油條炸至呈深黃色就可以出鍋了。
雖然都是果子,可是八批果子因為炸的時間長、用油多,所以口感是一般的油條沒法比的。過去吃八批果子,有“套”著和“泡”著吃之分。套著吃就是將燒餅豁開個口兒,夾上果子,用手一捏,邊喝粥,邊吃套果子,果子剛出鍋,酥脆噴香,入口而化,再喝上口熱乎粥,吃起來不乾巴。泡果子則另有一番風味,酥脆的果子泡到粥里,由脆變韌,香味不減,再就上小鹹菜,日子過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