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八仙村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耕地總面積4045畝,人均耕地0.66畝,主要種植烤菸、玉米、水稻、馬鈴薯等作物;擁有林地27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7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4畝,主要種植蘋果、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59畝;荒山荒地890畝,其他面積6599.4畝。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全村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
1353戶飲用井水,有131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97.1%)。有1353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898戶,安裝有線電視農戶66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6.4%和49.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7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61戶(分別占總數的27.4%和26.7%)。截止2010年底,全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10輛,農用運輸車17輛,拖拉機796輛,機車16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34畝,有效灌溉率為23.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34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4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小水窖545口。該村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未通自來水。有4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全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0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7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0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17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309萬元,
占總收入的29%;畜牧業收入306萬元,占總收入的8.8%(其中,年內出欄肉牛982頭,肉羊536頭);林業收入28.5萬元,占總收入的1.2%;第二、三產業收入1418萬元,占總收入的57.8%;工資性收入70萬元,占總收入的2.9%;其他收入8萬元,占總收入的0.3%。農民人均純收入3012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收入和第二、三產業收入等為主。外出務工收入5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6人(占勞動力的1.9%),在省內務工41人,到省外務工15人。特色產業
截止2010年底, 該村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和運輸業等,產品主要銷售往昭陽區內。2008年種植業全村銷售總收入71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9%。目前正在發展烤菸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養殖業。
人口衛生
截止2010年底,該村有農戶1549戶,共鄉村人口6356人,其中男性2920人,女性3302人。其中農業人口6188人,勞動力2900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181人,參合率81%;享受低保286人;五保供養對象1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全村距離鄉衛生院2.5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137戶,占農戶總數的10.1%。
文化教育
截止2011年底,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2128平方米,擁有教師28人,在校學生1028人,距離守望中學2.5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64人,其中小學生957人,中學生207人。全村建有清真寺3個,經堂教學學生44人,八仙大寺被列為昭陽區文物保護單位。
人文地理
八仙村是個回族積聚的村,回族習俗在當地相當濃烈,就連八仙村名的來由也與回族有關:相傳雍正年間,回民從貴州威寧隨軍南征,來到昭通,領軍將領哈元生將軍威名遠鎮,有"日踏三江,夜行八寨"的傳說,軍營設在大碑山一帶。哈將軍率領軍隊連續作戰,把看守軍營糧草的重任交給八位高齡老人,部隊剛走,敵人向軍營反攻,八位老人英勇頑強,以少勝多,擊敗敵人,保住軍營,哈將軍凱旋歸來,稱八位老人為仙人,八仙村由此而得名。哈將軍平息南蠻後,推行朝廷的改土歸流政策,大量的回民定居下來,修建了八仙清真寺。1982年,經過文物普查,認為八仙清真寺不但具有清代建築的標誌,同時還富有典型的民族特色,為研究回民遷移、回民發展史等起著重要的作用,同年,八仙清真寺被列為昭通縣人民政府文物保護單位。八仙清真寺開辦了中阿學校,現有經堂教學學生26人,多年來,八仙清真寺培養了一大批宗教人才及地方建設人才,為社會主義建設、社會穩定、民族團結作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