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師範學堂

兩江師範學堂

兩江師範學堂,全名兩江優級師範學堂,中國近代最早設立的師範學校之一。校址在南京城內北極閣前,為清末兩江總督張之洞所創建,初名三江師範學堂,於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開始籌建,1904年(光緒三十年)10月開學。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兩江師範學堂是中國近代最早設立的師範學校之一
兩江師範學堂兩江師範學堂
,校址設在南京北極閣前。清末兩江總督張之洞創建,初名三江師範學堂,於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開始籌建,1904年10月開學。全堂分設3科,3年畢業的本科、2年畢業的速成科和1年畢業的最速成科。並設有附屬國小堂1所。以培養高、初兩級國小堂教員為宗旨。學生分別由江蘇安徽江西3省按分配學額選送。課程主要有修身、歷史、地理、文學、算學、教育、理化、圖畫、體操等,另加法制、理財、農業、英文為隨意科。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末,江蘇籍的士紳如張謇等人提議應對三江師範學堂“正名”,經過一段時間的爭議,兩江總督周馥亦認為學堂名為“三江”似乎意義含糊不明,遂自
兩江師範學堂兩江師範學堂
1906年5月易“三江”為“兩江”,並根據《奏定學堂章程》條例,定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兩江師範學堂)。後陸續增設第三和第四分類科,數學理化、農學博物、圖畫手工、歷史輿地等選科和補習科;同時改為以培養初級師範學堂和中學堂教員為宗旨的優級師範學堂。教員中除選派有舉、貢、廩、增出身的中國教習分授修身歷史地理文學算學等學科外,並先後延聘日本教習數十人擔任教育、理化、農學、博物、圖畫等學科的教學。1911年(宣統三年)武昌起義後,兩江師範學堂因戰事停辦,其校址被軍閥用作兵營。1914年江蘇省續辦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籌辦(具體參見1914年8月30日“江蘇巡按使公署飭第二四〇六號
韓國鈞委任江謙校長籌辦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文
”,這是南京大學校史認定中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兩江師範學堂之間繼承關係的官方檔案依據)。

歷史沿革優質

三江師範學堂——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南京大學——南京大學。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南京大學調整出工學、農學、教育學等院系,組建了南京師範學院南京工學院南京農學院、南京林學院等學校。

辦學歷史

名稱由來

兩江師範學堂的前身三江師範學堂的名稱由來有幾種說法,一是兩江總督管轄地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皆在長江
張之洞(右)與魏光燾(左)
中下游,而長江下游古稱“三江之地”,故名之;另一說認為安徽在史上曾屬江南省,“三江”即為三省簡稱,加以學堂招生以此三省為限,故名之;又有兼采上述二說之意而命名。學堂之經費,由張之洞與各方磋商而來,建校與辦學均由江寧藩司撥給。第一年撥庫銀一萬兩,之後每年撥四萬兩;安徽和江西兩省各按照學生額數,每年資助每人龍銀一百元。

更名“兩江”

三江師範學堂開辦之後,因清廷限制江寧藩司鑄銅元數額,加上銅貴錢賤,致使江寧藩司收入銳減,不能按時撥足學堂經費;而安徽、江西兩省的協款又屢不撥付,造成學校經濟常陷困境。及後,江寧士紳不滿江西省不撥付協款,故而提議減少或取消江西籍學生名額,因而引發爭端。1906年,兩江總督周馥將學堂改名“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希冀以總督之名“兩江”弭平紛爭,至此,經費問題猶存,學堂更名卻已成定局。

停辦和復校

辛亥革命爆發後,學堂師生員工因戰亂而離散,僅留少數員工保護校產,學堂停辦。1913年6月,“二次革命”爆發,南京為南北軍交戰必爭之地,亂兵土匪乘隙而入,學堂職工為保護校產而殞職,校產遭掠蕩然無存。當時任江蘇民政長的韓國鈞接到兩江師範學堂的管理員李承頤的報告後,下令江蘇省教育司“會同警察總廳封鎖兩江師範學堂,等候改制開學”。
從1912年起,兩江師範的師生曾多次發起復校運動。如1912年6月間曾有改兩江師範為“南洋大學”之議,遭否定後又有人提出改設“南洋優級師範”、推舉張謇為校長的建議,但均未成功。及至1914年,江蘇各省立學校校長聯名要求在兩江師範學堂“設立高等師範學校”,兩江師範學堂乃得以改設續辦,成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學制設定

1906年5月,三江師範更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李瑞清出任學堂監督。他面臨的任務是:提高兩江的內涵和課程的專業化程度,把兩江辦成專門培養中學堂師資的優級師範學堂。他的雄心得到了新聘日本總教習松本孝次郎的支持。松本曾任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總教習、教授,1902年出版了專著《新編教育學》,是一個既有理論又具豐富實踐經驗的學者。他認同李瑞清的變革理念,幫助他制訂改制計畫,欲將兩江師範發展為“華中、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程度最高的一所師範學堂”。
初期,兩江優級師範學堂設有速成科、初級師範本科、優級師範本科之公共科(類似今之通識科)。1907年10月設立優級本科之理化數學部、博物農學部和圖畫手工三個選科,另外招考歷史地理的預科及補習科學生,原初設立的初級師範本科,於學生畢業後便停止招生。由於各省中學及初級師範尚未普及,合格考生不足,學堂遂自設補習科及分類科之選科。依規定,補習科的學生依入學程度修習一至二年始可進入公共科;公共科的學生依資質程度修習一至三年,考試合格後即可升入分類科;分類科之選科,招收中學程度畢業生以及學堂所設選科之預科一年畢業生,學生修業二年後畢業。1910年3月,學堂增設地理歷史部與國文外國語部,並將理化數學部改為數學物理化學部,博物農學部改為農學博物部,共有四部,規模已相當於日本高等師範學校。

公共科

兩江師範自1906年7月起,開辦優級師範本科之“公共科”,學制較富彈性,根據學生程度的不同而修讀一至三年。主要是修讀人倫道德、群經源流、中國文學、東語、英語、邏輯、算學、體操等公共通識課程,為進入“分類科”打基礎。 

分類科(選科)

1907年10月,兩江師範開設優級本科之“分類科”。所謂“分類科”,就是在完成“公共科”學習之後進行的分學科的專業教育,其專業性加強,程度提高,因而不同於初級本科的“完全科”。兩江師範開設了理化數學部、農學博物部和圖畫手工等三個“選科”,學制二年。

預科、補習科

由於當時各地中學及初級師範舉辦不久,尚未普及,畢業生甚少。因此,優級本科的“公共科”和“選科”往往生源短缺,學生程度參差不齊。兩江師範就採取靈活變通的辦法,從1907年9月至1908年2月,先後招考了歷史地理選科的兩個“預科班”和三個“補習科”。學制一年,旨在為本科“選科”招收足額的合格生源。 

專辦優級師範本科

1907年底第一屆初級師範本科學生畢業。兩江師範決定,從1908年起停辦初級本科,專辦優級師範本科,並以分類科為主,強調專業化培養。
重視實驗、動手,兼顧理論、實踐。開設“選科”與“補習科”,是兩江師範的一個特色,也是《奏定優級師範學堂章程》所無而兩江自創的東西。兩江師範的分類科和選科,注重動手、不尚空談的特點十分突出。如農學博物科每周授課26小時,其中專業課程占到一半,另外每周的實驗共有9次:植物學3次,動物學2次,礦物學2次,農學2次。受到李瑞清特別關注的圖畫手工選科,每周授課21-24小時,另有試驗或習作5次。所學課程還包括數學、物理和音樂。兩江師範學堂建有木工場、金工場、農場和養蠶室,令那些傳統科舉制度下成長起來、熱衷功名、鄙薄民生的學子,受到手腦並用的實踐鍛鍊。
有研究者認為,兩江師範學堂的這些做法,“頗具時代意義”,“即令與同一時期的日本早稻田大學優級師範相比,也不遜色。”

設備設施

兩江學堂的設備包括:一棟兩層樓的口字形建築物(口字房),內設辦公室、圖書室、實驗室;一棟三層樓的西式教學大樓;另有教習房(教員宿舍)、學生宿舍、寬敞的運動場、教學實習用的農場、畫室等,各項設備齊全。

學校文化

校訓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1906年,“清道人”李瑞清出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校長),定下“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訓。質樸簡約的語句,蘊含著深刻的意味,一代宗師期望後人要視富貴如浮雲,無求於人,甘於清貧;希望學生以天下為己任,有功於國,勇於擔當。這八個字成為南京大學抒寫百餘年辦學史的序跋,也是今日南大“誠樸雄偉,勵學敦行”校訓的最直白的本懷。

學風

獨立思考,崇實務本
李瑞清倡導獨立思考、崇實務本的學風。當時清朝明文規定:“人文道德為學科根本,須臾不可離”,禁止學生對“經學大義”“動加訾議”、“好新務奇,致啟駁雜支離之弊”。李瑞清也強調人文薰陶,注重國學根底,但是,卻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由探索,主張“學有反對而日進”。他曾在學生試卷後加批曰:“此卷頗喜其有言論自由、學術獨立之概,故尤樂與詳論之。”(李瑞清:《諸生課卷批》,《清道人遺集》,第139~141頁。)一段時間,學堂內出現考試作弊現象,李瑞清深惡痛絕,請柳詒徵先生作專題演講以有所針砭。他在給柳詒徵的信中說:“近日學風日見退步,如各處畢業考試,竟先知題目,到處求人代作……良可痛苦。故養成學生無求學問之心,但要求範圍,要求分數,中國前途尚堪構想乎?乞提起其知恥心,以不欺為本。”

師資力量

組織人事

學堂開辦時設有總稽查,正式開學後設有監督,監督以下設教務長管理教學;齋務長管理學生生活與操行;庶務長管理學堂雜務。齋務長下設學監管束學生;庶務長下設文案官管理文書、會計管理收支。此制形成自監督以下設有三長三級之行政組織,為今日校長以下設有教務長、訓導長與總務長之組織系統來源。
監督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號梅庵,江西臨川人。1893年中舉。翌年中進士,選庶吉士。1902年應聘主講雲南高等學堂,在雲貴總督魏光燾麾下。不久魏光燾移節兩江,延攬其入幕府(參見宋新桂:《兩江師範學堂監督李瑞清》,南京大學《高教研究與探索》1988年第2期。),李瑞清後以候補道任江寧府江南高等學堂監督,1905年攝江寧提學使。因平息江南陸師學堂“學潮”有方而為端方看重,1906年出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即今之校長),兼署江寧提學使,直至1911年底兩江被迫停辦。期間他認真投入校務,重視師資,曾親至日本考察教育,聘請有經驗之教師來校任教;注重生產教育,要求學生必須修習農科,並在學校設立農場,飼養耕牛數十頭,提供學生實地操作的學習環境。此外,他創辦圖畫手工科,設定畫室及工廠,親自教授圖畫課,是中國高校設立美術科的創始人。 李瑞清的學識人品及辦學理念,對兩江師範學堂的影響至為深遠。李瑞清的辦學信念是:視教育若生命,學校若家庭,學生若子弟。他延聘各方名師,柳詒徵、姚明輝、雷恆等名師備受讚譽。李瑞清是我國高校美術系科的創始人,為我國培養了呂鳳子等第一代現代美術人才。
教務長
雷恆(1867~1916),字常伯、見吾,江西新建人。1897年中舉,1903年6月被聘為三江師範學堂教習,任文學輿地教員,不久中進士,改庶吉士。後由仕學館資送日本留學。學成回國後任翰林侍講。後到兩江師範學堂任教,出任教務長,與李瑞清精誠合作,不辭勞瘁。學部官員曾讚譽雷恆說:“在事辛勤,歷有年所,任學科則熱心指授,總教務則嚴定規程,成材正不乏人,勞績殊未可沒。”(宣統三年元月二十三日《政治官報》,第18頁。)兩江停辦後回到江西故里,任省立工專校長。
此外,安徽全椒人汪文綬任庶務長,安徽南陵人何毓駿、湖南湘鄉人張通謨先後任齋務長。

師資情況

姚明輝,字孟項,上海人。兩江師範學堂輿地及國學教習。是李瑞清恭請江蘇提學使樊恭煦引薦,派專人前往嘉定禮聘而來。其在輿地學和國學方面的學識淵博,功底深厚,且教學得法,最為學生所稱道。兩江停辦之後,姚歷任江蘇省立第五師範學校校長、武昌高等師範學校代理校長,後又成為南高師和國立東南大學的著名教授。
柳詒徵(1880~1956),字翼謀,江蘇鎮江人。求學於鐘山、南箐書院繆荃孫門下。後為江楚編譯書局編輯。1903年隨繆荃孫等赴日本考察教育兩個多月,後在三江師範任歷史科教習,(蘇雲峰根據有些柳詒徵的傳記,認為柳詒徵1904年至1905年“讀三江師範速成科”,但《兩江師範學堂同學錄》的最速成科和速成科學生名錄中,卻未見柳詒徵的名字;而蘇雲峰之《三(兩)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的前身》第120頁,則將柳詒徵列入1903~1905年間三江教習名單。)1905年秋任江寧高等學堂教習。1908年4月被李瑞清聘為兩江師範學堂歷史教習。1909年他任鎮江府中學堂監督。1914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成立後,柳詒徵返任歷史學教授,直至東南大學、中央大學時期,柳詒徵一直是學校的知名教授。
劉師培(1884~1919),字申叔,江蘇揚州人。1909年由江蘇咨議局議員陳慶年推薦,到兩江師範學堂任歷史教習。不久,因從事反清活動受通緝而亡命日本。世人皆知在北京大學任教和作為反對袁世凱的“六君子”之一的劉師培,而不了解時年26歲的劉師培曾在兩江師範學堂任教。

辦學成績

三江、兩江前後開辦八年,學生考試成績名列江南各高等學校之冠,舉凡冶金學家周仁,國畫大師胡小石、陳中凡,書畫家呂鳳子,皆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所培育之英才。著名的國畫大師張大千也是李瑞清的學生。
辦學至1910年時共有畢業生919名,其中三江時期畢業117人,大都到國小堂任教;兩江時期畢業802人,包括程度較高之“分類科”和“選科”的畢業生248人,他們一般取得中學堂或初級師範教員的資格,他們的視野、抱負、學養和能力,在學界和社會得到好評。1909年7月和1910年6月,兩江師範的學生分別參加了江蘇“全省學堂成績作品展覽會”和“第一次南洋勸業會”。兩江師範學堂的陳列品,如理化實驗報告、物理器械、動植物標本、手工製品和美術作品等等,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觀者莫不嘖嘖稱讚”。又如1910年初上海《時報》報導說:“兩江師範學堂本科學生已滿五年二級者共有三百餘人,將舉行畢業……唯各學堂在事人員,多系從前速成學生。該班一出,定行壓倒儕輩,故刻下舊日之師範生異常惶恐雲。” 三江、兩江畢業生中,不乏著作等身的飽學之士和自成一家的一代宗師。其中有:胡小石(1888~1962),名光煒,字小石,號倩尹、夏廬。1906年9月考取兩江優級師範學堂預科,翌年插班入農學博物分類科,1909年畢業。國學、詩文、書法均得到李瑞清的指點,對古文字聲韻訓詁、佛典道藏、金石書畫的研究造詣精深。歷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金陵大學、國立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教授、系主任、文學院院長,1949年後任 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圖書館館長等職。
呂鳳子(1888~1959),又名呂濬,字鳳痴。江蘇丹陽人。1910年1月畢業於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圖畫手工選科。擅圖畫、金石、雕刻、書法及詩詞。是中國近代藝術教育的開創者。創辦丹陽正則女子初等學校,後發展為正則藝專,另創辦南京美專並任校長。歷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教授。
陳中凡(1888~1982),原名鍾凡、宗藩,字覺雲。江蘇建湖人。其叔父陳玉樹曾是三江師範學堂的提調。1910年2月考入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公共科。畢業後考取北京大學哲學系。1918年後,歷任北京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部主任、國立東南大學國文系主任,廣東大學、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金陵大學國文系教授,1949年後任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在諸子群經、書目學、先秦兩漢文學史等領域造詣頗深。
熊恢(1892~1963左右),號琢如,晚號竹如。江西豐城人。幼受庭訓,志於學;年十一,畢讀四書五經及通鑑輯覽,並延師習英文數學,考入縣高小肄業一年;以成績優異咨升府立洪都中學,嗣轉南京兩江師範附中,畢業後升入國文外國語部(1910年)。熊氏幼年時代已富新思想,於兩江師範時,即參與共進會,密習兵法,幾遭捕入獄,幸得監督李瑞清的庇護而得免。後先後任江西省全身義務教育籌辦處處長,江西社會教育委員會委員,省立法政專門學校財經科主任等。於江西創立劍聲中學,教澤宏揚中外,弟子布滿天下。

附錄

李瑞清的辦學理念與風格
(一) 生平簡歷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號梅庵,又號梅痴,辛亥革命後自號“ 清道人”,因喜食蟹,而其書法奇特如蟹行,故又戲號“李百蟹”。其齋名“玉梅花庵”。原籍江西撫州臨川。1867年(同治六年七月初九)出生於一個三世為官的書香門第。自幼喜金石文字,習書法繪畫。1893年(光緒十九年)恩科,鄉試中舉,翌年考中進士,1895年以殿試置二甲朝考一等,選為翰林院庶吉士。1902年魏光燾為雲貴總督,聘請李瑞清在雲南昆明主講《大學》。1903年3月魏光燾接任兩江總督,李瑞清作為他的幕僚也來到江寧,任江南高等學堂監督,1905年,攝江寧提學使、師範傳習所總辦。1906年接任兩江優級師範學堂監督。辛亥革命前夕,他還一度被委任為江寧布政使,官居二品。1912年2月宣統“遜位”,李瑞清堅持對清王室之愚忠,辭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職務,隱居上海,以出售書畫維持生計。1920年病逝。
(二) 辦學理念與實績
1、辦學理念:視教育若性命,學校若家庭,學生為子弟。李瑞清考察了日本之崛起、歐美之強盛,認為教育與國力的強弱、民族的盛衰至關重要:“由此觀之,有教育若此,無教育若彼,強弱之原,存亡之機,詎不重耶?”在政治上李瑞清主張君主立憲,同時他認為,立憲應以“民智大開”即教育普及為前提,否則將會“陷於無政府之慘狀,其禍更甚於專制”。他儘管堅持君主立憲,但對於參加革命、反清活動的兩江學生,卻多方呵護,視若子弟。1911年10月武昌首義,各地群起回響。諸多達官貴人紛紛棄職而走,南京城內一片混亂,唯兩江師範學堂在李主持下依舊敲鐘授課。在南京被圍期間,李瑞清利用兩江總督張人駿委其擔任布政使之便,想方設法維持學校,保全學生。當時青年學生剪辮以示反清者甚多,提督張勛下令“剪辮者殺無赦!”李瑞清設法取得提督府符令,將剪辮的兩江學生護送出城。由於李瑞清救助青年學生甚多,儘管他效忠於清廷,城內外革命黨人依然相互傳告:“江寧即下,勿傷李公。”
2、主張中西教育、學術交流,以造就“中國之培根、笛卡爾”。他在為《兩江師範學堂同學錄》所作的序中,對中西學術與教育發展及其成就作了簡明扼要的比較,寄希望於青年學子“毋忘其先,溺於舊聞,壹志力學”,將中西之學融會貫通,取精用弘,爭取成為“中國之培根、笛卡爾、廓美紐司(夸美紐斯)耶,陸克(洛克)、謙謨(休謨)耶,非希(費希爾)、威爾孟耶,國且賴之矣!”
3、延聘良師,舉能任賢。為了提高兩江師範學堂的教學水準,李瑞清親自到日本,通過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延聘日本教習。李瑞清禮賢下士,聘請姚明瑞之事前已記述。另有一例是挽留柳詒徵。柳詒徵受聘在兩江講授西洋史,深受學生歡迎。但任課一學期後即辭職而去。李瑞清托他人婉轉探問,得知辭職原因之一是,柳以往在他校任教,月薪均由會計送至家中,而兩江師範的規矩是教員自己到會計處領取,柳詒徵很不習慣。李瑞清親自登門向柳詒徵道歉並誠懇挽留,以後均由會計專送薪俸上門。作為學堂監督,李瑞清還常常親臨課堂,與學生一起聽課,檢查教學質量。
4、提倡科學與國學、藝術的結合,注重手腦並用。在兩江的課程設定中,李瑞清有意識地增加了科學的分量,提高理化、博物、農學等課程的程度和現代性。他注重實用教學,把原來只在課堂上講授的博物科改為農學博物科,學生必須兼習農學。為此,學堂購入農田100餘畝、耕牛數十頭,供學生實地實習之用,以知稼穡之艱辛。
5、創辦高等美術教育。李瑞清在兩江師範學堂首創圖畫手工科,設定了專門的畫室和木工、金工工場,以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他親自主授圖畫課,造就了呂鳳子、姜丹書等第一批現代美術師資。
6、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為校訓,倡導獨立思考、崇實務本的學風。
(三) 學問人品
新軍攻打南京時,美國、日本的領事館和一些外國傳教士曾邀李瑞清到外國兵艦暫避炮火,李瑞清斷然拒絕:“託庇外人,吾所羞。”他從容“端坐廳堂”,新軍敬其為人,任其安然離去。南京光復以後,新軍都督程德全曾一再挽留,但李瑞清執意“不就民國事”,不肯受聘,將所管藩庫十數萬兩及兩江師範學堂清冊一一點交封存後,飄然離寧,托跡黃冠,隱居上海。袁世凱篡權後,曾派人專程送1200兩銀給李瑞清,請他復出,李瑞清將銀兩擲還,拂袖而去。他潔身自好,寧可鬻書賣畫,不願攀附權貴。李瑞清曾為他人題詞“寄身石之直,表德玉無疵”,後人均認為這其實是他“自抒胸臆”。
李瑞清才氣縱橫,詩畫俱佳,有《梅庵詩文集》,《清道人詩集》行世。書法尤負盛名,與同時代的曾熙(農髯)並稱書家“南北二宗”。其書法融南北碑帖,博綜漢魏六朝,上追周秦,尤工大篆,行草得黃山谷神韻,真書出晉唐,所臨鐘鼎、漢魏碑帖印行於世,擘窠大字尤為磅礴有力。其山水畫師法八大山人,花卉宗惲南田,尤其令人叫絕的是,他以篆作畫,以畫作篆,合書畫於一爐而冶之。
1920年農曆八月初一,李瑞清病逝於滬,享年54歲。他的同鄉摯友、書法家曾熙和兩江師範學堂學生胡小石共理喪事,安葬李瑞清於南京南郊 牛首山雪梅嶺羅漢泉旁,由曾熙題寫“李文潔公之墓”碑名。並植梅300株,築室數間,名“玉梅花庵”。抗戰後幾經戰亂,隨中央大學復員東還的 胡小石等欲祭掃李墓,一度無處尋覓。解放後,南京大學中文系 侯鏡昶受胡小石教授囑託,多次到牛首山查找,終於在“文革”後找到李瑞清的墓園,侯鏡昶立碑撰文《清道人其人其墓》。2002年春,南京大學除蕪翦荊,積土壘石,將李瑞清牛首舊塋重加修葺,“庶幾懷前賢開拓奠基之功,志今者瞻望景仰之忱”(《整修李瑞清先生墓記》(2002年))。
李瑞清主持兩江師範學堂六年之久,他銳意革新,悉心治校,將一個草創不久、僅為初級師範程度的學堂,治理成一所較具現代性的高等師範學校,成為“江蘇的最高學府,南方各省師範學堂的模範”,“堪與北方各省同類學堂較量”。李瑞清對兩江師範學堂的貢獻不可磨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