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在改元行省為布政使司的過程中﹐除元嶺北行省大部分不在境內﹑遼陽行省分屬奴兒乾都司及山東布政使司境的遼東都司外﹐京師和山東﹑山西二布政使司析自元中書省﹐南京為元河南行省(今皖北﹑蘇北)與江浙行省(今皖南﹑蘇南及上海市)﹐廣東布政使司為元江西行省(今廣東大部)與湖廣行省(今廣西欽州﹑合浦地區及廣東留州半島和海南島)﹐陝西布政使司為元陝西﹑甘肅(今甘肅嘉峪關以東部分)兩行省地﹔四川布政使司併入部分元雲南行省(今四川大涼山以西及金沙江以西﹑以北地)﹐湖廣布政使司併入了元河南行省(今桐柏山以南﹑長江以北湖北大部)﹐兩广部分已析出﹐但仍習稱湖廣﹔浙江布政使司大部為元江浙行省﹔貴州布政使司則為析雲南﹑四川﹑湖廣三布政使司鄰境地置。其它各布政使司的名稱﹑轄境與元行省大致相同(見行中書省)。明代的布政使司是元代行省制的進一步發展﹐設定較元朝合理﹐它奠定了清代以來內地省級行政區劃的基礎。
明代布政使司與都指揮使司轄境大致相同﹐但略有參差﹐有相互約制之意。如穎州(今安徽阜陽)隸南京鳳陽府﹐而穎州衛屬河南都司﹔夔州府(今四川奉節)隸四川﹐而瞿塘衛(治今奉節)屬湖廣都司﹔磁州(今河北磁縣)隸京師﹐而磁州千戶所屬山西都司等皆是。布政使司下轄府﹑州﹑縣和土府州縣及部分土司﹐據《大明會典》記載﹐萬曆初有一百三十七府﹑十三軍民府﹑一百九十九州﹑一千一百四十九縣﹑八土府﹑四十六土州﹑七土縣及八宣尉司﹑五宣撫司﹑七安撫司﹑一百一十六長官司﹑一衛軍民指揮使。另有布政使司佐理官參政﹑參議分守各道﹐派管糧儲﹑屯田﹑清軍﹑驛傳﹑水利﹑撫民等事﹐或節制一或數府州﹐稱分守道。各布政使司參政﹑參議均因事而設﹐員額不等﹐京師﹑南京不設布政使司﹐無參政﹑參議﹐境內各道由鄰省布政使司帶管。
明布政使司雖為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但自中葉以後﹐各地遍設總督﹑巡撫﹐布政使司需受其節制﹐地位下降。
相關詞條
-
十三布政使司
十三布政使司是明代的行政機構名,簡稱十三司,俗稱十三省。下轄府、州、縣和土府州縣及部分土司。分管下轄省區及羈縻諸司。
十三布政使司 相關他們 -
《十三省》
《十三省》又名《閃亮軍刀》,是上海海潤影視公司投資拍攝的一部反映抗戰時期東北抗日聯軍下屬西進縱隊的一段真人真事。《十三省》是由著名導演雷獻禾執導的抗日電...
劇情簡介 史料背景 分集劇情 相關新聞 幕後花絮 -
中國歷代政區沿革
郡縣制的萌芽和確立為春秋中期至秦漢時期。中國商周時代實行分封制,即採取“封建邦國”的辦法進行統治。商王及周天子除王畿附近的土地由自己直接統治外,其他土地...
中國歷代政區沿革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明代13布政司
為防止布政使司長官專權,每一布政使司又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布政使司的職掌雖與元行省有差異,但作為行政區劃並無本質上的不同,所以,習慣上仍稱布政使司為...
-
都、布、按三司
二品,裁一人。成祖時復舊制。至宣德初年,除兩京外,全國設十三布政司(見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初,布政使調至京師供職,即為尚書、侍郎、副都御史,權位...銜於布政司、按察司之上。 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是一省的最高...
都、布、按三司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布政使
布政史,官名。明初,沿元制,於各地置行中書省。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撤銷行中書省,以後陸續分為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全國府、州、縣分屬之,每司設左、...
官職釋義 地位品級 歷代變遷 典籍記載 -
承宣布政使
承宣布政使,官名。明初,沿元制,於各地置行中書省。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銷行中書省,以後陸續分為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全國府、州、縣分屬之,每司設左、...
職務權力 屬官機制 歷史沿革 典籍記載 -
平城京
平城京(日文:平城京,假名:へいじょうきょう),是日本奈良時代的京城,地處今奈良市西郊。710年(和銅三年、唐景雲元年),元明天皇遷都於此。選擇定都於此...
城市歷史 奈良時代 著名寺廟 唐招提寺 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