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由於日益增多的空氣污染物,世界大部分地區晴日能見度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不斷下降。科學家們將之形容為“全球變暗”,在東亞、南亞、南美、澳大利亞和非洲尤其明顯。然而,歐洲能見度有所改善,而北美洲的能見度保持相對穩定。
簡介
現在地球不僅面臨著溫室效應的困擾,而且還面臨著一個新現象——全球變暗。科學家說在過去50年內,由於嚴重的污染和可能的氣候變化導致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光下降了10%到20%,使地球看起來變得越來越昏暗了。
全球變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尤其是俄羅斯、北極、愛爾蘭、德國和日本等日光損失嚴重的地區。但是澳大利亞的兩名科學家將在會上用實際證據指出南半球也面臨著同樣的命運。
他們研究了氣象局用來測量水蒸氣比率的蒸發皿,發現蒸發作用正在下降,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足夠的太陽光。2002年,Farquhar教授和羅德里克博士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關於北半球水蒸發減少的統計數據,但那時他們還沒有注意到全球變暗這個現象。以色列科學家G.斯坦希爾指出水蒸發的減少和太陽光的減少成正對應關係。
目前,科學家們使用蒸發皿和輻射監測儀(一種吸收太陽光的黑金屬盤)來測量全球變暗的程度。
原因
由燃燒化石燃料和其他能源排放到大氣中的微粒或液滴,或稱可懸浮物,是變暗的罪魁禍首。在《科學》雜誌中,美國科學家稱,煤煙、灰塵、二氧化硫顆粒以及其他可懸浮物均可損害能見度。他們的數據表明了大氣污染的長期改變和氣候變化間的關係。
可懸浮物在世界上很多地區均呈上升趨勢,尤其是亞洲,因為其工業活動在不斷增加。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的羅伯特·迪克森和來自美國馬里蘭大學的兩位同事追蹤了1973年到2007年間全球3,250個氣象觀測站採集的能見度,即晴日最遠目視距離的數據。
科學家利用近期衛星數據確認了自氣象站採集的能見度指標是大氣中可懸浮物聚集的有力指示。研究人員指出,燃燒煤炭、工業活動以及燃燒熱帶叢林所帶來的可懸浮物能影響氣候,並威脅人類健康。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污染物和其他溫室氣體是透明的,並不影響能見度。
解決方法
解決地球變暗的最有效的方法顯然是減少大氣污染。這樣的試驗歐洲已經進行了好幾年,而且有證據表明,歐洲地區地球變暗的速度明顯減輕了。上世紀90年代以前,歐洲開始用化學方法淨化發電廠排出的廢氣、用催化式排氣淨化器淨化汽車尾氣,從而改善了空氣品質,但這有可能加快了溫室效應的速度。
進入2000年後,歐洲的平均氣溫由於減少污染而升高,而氣溫的升高導致葡萄牙發生了森林大火、法國近1.5萬例與高溫有關的死亡以及2003年夏季阿爾卑斯山冰河加速了融化等現象。
矛盾
現在有一些科學家擔心,全球變暗這一事實會掩飾全球變暖這一結果,而解決全球變暗的問題可能會對氣溫和海平面造成大的以及以前無法預料的影響。全球變暖可能會使全球氣溫進一步升高,預計到2030年氣溫會上升2攝氏度,到2100年會上升10攝氏度,這是公認的本世紀氣溫將升高5攝氏度的兩倍。如果情況真是這樣,這樣的氣溫大幅度上升會讓格陵蘭島的冰蓋融化,熱帶雨林將會大幅度減少,而海平面也會有很大的升高。
溫度大幅度升高會導致目前隱藏在海底的巨大的甲烷快速地、不可避免地釋放出來,而釋放出的甲烷氣體是導致溫室效應的最有威力的氣體。
有理論認為,類似的現象導致了大約2.52億年前二疊紀至三疊紀物種滅絕事件,以及5500萬年左右與古新世至始新世熱極限有關的物種滅絕。據估計,“熱極限”現象後,地球恢復“正常狀態”用了10萬年。
從這個角度說,地球變暗可以減緩地球變暖的速度,但科學家也擔心,全球變暗會改變世界降雨的模式,這種全球氣候改變是造成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出現大幹旱,奪去數萬人生命的元兇。所以,各國科學家在注意溫室效應的同時,也應該加大對地球變暗的研究。
分析
經分析,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空氣污染。不論是發電站燃燒煤炭,還是汽車燃燒汽油,它們所產生的物質除了不可見的二氧化碳,還有極微小的漂浮顆粒。這些可見的空氣污染改變了雲團的光學性質,受到污染的雲團,具有更強的反光性,從而將太陽光線反射回了太空。 科學家們擔心,陽光不能充分照射海洋,全球降雨分布會受到嚴重干擾。有跡象表明,20世紀七八十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旱災,原因可能正在於此。那幾次旱災造成數十萬人死亡,如果同樣的情況在亞洲出現,將是更大的悲劇,因為那裡生活著世界一半的人口。 然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全球漸暗”可能使科學家低估“溫室效應”的真正影響。表面上,溫室氣體造成的“溫度上升效應”,會被“全球漸暗”帶來的“冷卻效應”抵消。事實上,情況恰恰相反。太陽能的減少,可能正意味著全球變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比我們從前估計的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