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桂北全州縣,不論城鄉,只要是做大酒席,上的第一個菜必定是肘子,謂之為大碗。此外,結婚喝喜酒前,男方到女方舅舅姨娘和叔伯嬸嬸家過禮,每家都要送肘子一個,有的鄉鎮,生了孩子,也要以肘子為禮,到娘家報信。這些傳統做法,都是古時流傳下來的待客之禮。因無文字可考,其歷史久遠年代無法確定,據民間調查了解,肘子待客,是祖輩代代傳承下來的傳統佳肴之一,傳說,三百多年前,龍水村一蔣姓大戶娶媳做大酒,因來的客多,買不到那么多的肘子,招待客人時,管家靈機一動,在第一大碗中做起手腳來,他用四方形五花肉燉爛撒上蔥花配料替代肘子,結果廚房裡一忙起來,就把送舅老爺桌上的肘子給送到了別的客桌上,而把一碗四方形五花肉做成的假肘子端上了舅老爺的酒席,這下舅老爺大怒,摔手而去,還留下一句“如此待客之法,面子何在?”後來那方形的五花肉做成的碗就叫“面子”,富人家再不敢用在酒席上待客,卻成了窮人家做酒的“大碗”,他們娶親嫁女時,沒錢買肘子,就以“面子”做臉面,出菜時,端菜上桌的人才出廚房門就大叫一聲:“肘子大碗上哩,開席!”可見,肘子在酒席上,是萬不可缺的好菜。
製作方法
肘子祖傳製做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先在清水裡煮成六成熟,再放油鍋中走油(用油酥),最後再慢火燉,這種做法做成之後的肘子皮皺色黃竭發亮,其皮味道鮮美,但皮下肥肉、瘦肉,酒席上動筷子的人較少。相比之下,直接清燉的肘子,人們更加偏愛。其製作方法十分獨特,且禮數十足,非常講究。
一 、備料3斤重鮮肘子一個,豆鼓少許、1米長左右稻草繩1根,米酒少許、鹽適量、老黃薑絲些許、味素少許,泡水一小時左右洗淨後的乾香菇三五個。
二 、製作將事先備好的家用中號鐵鍋放入半鍋清水,肘子洗淨後放在案桌上,用乾淨的稻草繩將肘子綑紮,在中間結成十字,能用手提起,和繩子一起放入鍋里,加豆鼓、鹽、薑絲、乾菇,米酒,蓋上蓋子置灶上,燒柴火,先急火攻,水沸後改慢火燉,火候不急不燥恰到好處,時間視情況而定(一般燉2小時左右),皮厚且圈養時間長的土豬,做肘子時要時間長一些,反之,相對時間要短。當滿屋子能聞到肘子的清香味時,翻動一下肘子再燉一會,待皮晶亮水嫩時,加少許味素(或不加),起出去繩去碴(豆豉、薑絲等)裝碗,只要適量燉肘子的湯(去油星),撒上些許蔥花即可端出上桌。冬天冷時上肘子以平口鍋端出,肘子放在鍋最上面,下有座鍋菜是雞肉或豬蹄子,上面撒以黃花菜和青蔥點綴。可謂色香味俱全,十分誘人。
三 、特點營養豐富,色澤鮮明,油而不膩,食之軟滑可口,皮香肉嫩。肥肉不膩反而催人食慾,食後不但不讓人發胖,且有利於健康。(因為烹飪時間的延長,豬肉中的飽和脂肪酸量大幅度地下降,2小時燉焐可下降46.5%,達到最低點;而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隨烹飪時間加長而呈不斷上升趨勢,在肘子燉至2小時時,可達最高值。這樣,可以使肥肉中對人體不利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轉化為對人體有利的單、多不飽和脂肪酸,而且特別適合中老年人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