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元曲

全元曲--是新興的一種文體,一般分為雜劇和散曲。它出現了偉大作家和許多優秀作品,在文學史上有深遠影響。

簡介

全元曲,元代為蒙古王朝建立的國家,立國不足百年(1271-1367)。其文學成就以戲曲最突出,故後人常把"元曲"與"唐詩"、"宋詞"並稱;而元代的詩、詞、散文等文學樣式相對落後。

元代戲曲是新興的一種文體,一般分為雜劇散曲。它出現了偉大作家和許多優秀作品,在文學史上有深遠影響。散曲是在金代的俗謠俚曲基礎上成長起來的,絕大多數屬北曲,包括小令與套數。今存小令3800多首,套數450多套。有姓名的作者200多人,其中前期有關漢卿馬致遠白樸等,後期有齊吉張可久睢景臣張養浩劉時中等。因散曲多用作宴會歌伎唱詞,艷曲較多,但也不乏寫景、抒情、懷古的小令,和諷喻世俗、指謫時弊的套數,著名的有馬致遠《借馬》、劉時中《上高監司》、睢景臣《高祖還鄉》等。元雜劇原流行於山西、河北一帶,元初流行到其他地方,元滅南宋後流入杭州等地。它是在宋雜劇、金院本和諸宮調等戲劇、曲藝基礎上形成,基本上為歌舞劇。其內容具有時代的特徵。首先是廣泛反映元代各階層人們的生活,其中表現中下層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占重要地位,特別是商人和妓女的形象尤其突出,作品有關漢卿的《救風塵》、《望江亭》等。其次清官公案故事也不少,特別是出現了不少包公戲。再次是歷史故事題材的劇本和水滸戲,前者如《梧桐雨》、《趙氏孤兒》,後者如《李逵負荊》。此外,還有隱逸題材劇作和神仙道化劇。前期雜劇作者有白樸、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康進之等,人才輩出,作品繁盛,以關(漢卿)、白(朴)、馬(致遠)、鄭(光祖)"元曲四大家"為代表。其中關漢卿作品最多,成就最高;王實甫的《西廂記》則被明人喻為"天下奪魁"之作。大德以後的鄭光祖、喬吉、宮天挺的劇作,流露出懷才不遇之感。元代後期創作,宣揚封建道德的氣息濃厚,從而使雜劇創作趨向衰微。南戲為流行於南方的南曲戲文。原為浙江溫州一帶的劇種,又稱永嘉劇。據載有160多種劇本,今存16種,其中《荊釵記》、《拜月亭》和《白兔記》、《殺狗記》,合稱南戲四大名劇。高明的《琵琶記》則是南戲發展到高峰的標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