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河航行
正文
內河航道與海洋航道不同,航道尺度受限制,河槽常有變遷,水位隨季節漲落,水流形態複雜,這些都影響到船舶的航行。內河航道按航行條件的不同可分為順直河段、彎曲河段、淺灘河段、架橋河段、山區河段、河口段和湖泊水庫、運河等航道。在不同類型的內河航道上,船舶航行方法各有特點。
順直河段航行 河槽在較長距離內保持順直地勢的河段,航道寬、水流平順。航行中要力求擺正船位。下行船一般應沿主流而下。上行船應航行於緩流區,但船底富裕水深不能過小,如緩流區水深不夠,也可沿陡岸航行,但不能距岸過近,也不應占用下行航道。
彎曲河段航行 彎曲河段凹岸沖刷、凸岸淤積,流態複雜。主流、回流、掃彎水和橫流對船舶航行都有一定影響,尤其是對下行船影響更大。下行船轉向時,在慣性離心力、舵的橫移力和掃彎水作用方向一致的情況下,容易發生掃岸、觸坡等事故。因此,下行船在駛入彎道之前應調整船位,使航跡線的曲率半徑大於航道軸線的曲率半徑(長江船員稱為“拉大檔子”)以降低轉向時的慣性離心力,然後提前操舵轉向,將航向變換角沿線分散,防止在彎曲頂點附近集中使用大舵角而產生過大橫移,並可為下一步用反舵穩向或調順船身提供便利。下行船在駛入彎道前還應及時減速,在駛抵彎頂前再及時增速,使船在通過彎頂時的離心力較小,卻又有較大的舵力可供使用。掃彎水與背腦水易使船隨流漂移,所以宜使船位偏於橫流的上方,即水勢高的一邊,長江船員稱為“掛高”。掛高是通過一切有橫流河段的重要方法(圖1)。 淺灘河段航行 淺灘是內河上常見的一種礙航物。船舶通過淺灘,要力求使船首尾線垂直於淺灘的沙脊稜線,並使航向平行於流向,即避免用舵增加航行阻力,又防止船舶偏移(圖2)。因為水流在流過沙脊時,流向大抵垂直於沙脊稜線。淺灘河段往往有橫流,航槽又窄,船舶通過時,受橫流的推壓,容易越出航道界限,發生擱淺事故。因此,船舶在橫流中航行,航線應偏在橫流的上方,即“掛高”。為使航跡與預定航線相重合,應使航向與預定航線間有一航向調整角,以抵消橫流的作用。
架橋河段航行 河流上架橋後,主要是與橋樑非正交的主流影響下行船的航行,使船位難以控制,因此船舶通過大橋時,應提高航速以抑制與橋樑非正交的主流,避免船位偏移。船在進橋孔前要及時用舵調整航向,儘量縮小航跡寬度,對正橋孔正中通過。
河口段航行 河口可分為入海河口、支流河口與入湖河口三種。入海河口段水面寬廣,風浪較大,有潮流的影響,主要靠航標指示航道界限。船舶多按羅經定向航行,還須掌握潮流、風浪的影響,充分利用潮流以提高航速。支流河口段在乾支流匯合處流態亂,常有不正常的水流,如夾堰水(兩股不同流向的水流相互衝擊摩擦,在水面呈現的一長條亂流)、回流等。夾堰水常使航行船舶發生偏轉和顛簸。回流對上行船有利,但它與鄰近其他水流結合,能使船舶嚴重偏轉失控。所以船舶進出支流河口應繞過或避開這些不正常水流區行駛。支流河口附近進出口航路交叉,船舶應注意避碰。入湖河口段岔道多而淺、窄、彎,船舶航行困難,應根據情況分別套用淺灘河段或彎曲河段的方法。
山區河段航行 山區河段坡降大,流急灘險,流態紊亂,主要是使上行船航行困難。上行船安全通過急流險灘的方法是:①避開急流充分利用灘下回流、緩流,提高船舶上灘沖勢;②避開大縱比降位置,從比降較小處上灘;③當船舶無法自行上灘時,可以進行絞灘。此外,船舶航行要重視不正常水流的影響。如駛經漩水(俗稱鏇渦)區,應儘可能避繞而過。大範圍的強漩水可能使船舶失控,隨流鏇轉;小船甚至有被吞沒危險。必須通過時,應順著水流鏇轉方向的一側駛過,長江船員稱為“攆漩”。遇到泡水(由下向水面翻湧如沸的水流),弱的可能使船偏轉,強的可能將船掀翻,因此對較強泡水只宜繞避、等讓;對較弱泡水可適當用舵抗衡。由於泡水的橫推力較集中,當泡水將到船首時用舵迎抵,將到船中時用正舵,將到船尾時改用反舵,長江船員稱為“一泡三舵”。如舵角適宜,就能防止偏轉。
運河中航行 運河河道順直,寬度小,流速小,水淺。船舶在運河中航行,岸推力與岸吸力現象較為顯著。因此,船舶在運河順直河段中一般須行駛在運河中線上,使兩側水壓相等,航向得到穩定。但遇來船時,應留出來船所需航道。船舶在運河彎曲河段中應靠凸岸一側行駛。
湖泊、水庫中航行 湖泊、水庫水面寬廣,風浪較大,但水流流速緩慢。船舶航行的主要問題是判定船位,要靠航標勤測船位,運用疊標確定操舵轉向的時機。
參考書目
重慶河運學校等編:《河船駕駛》,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