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枝仙菜

內枝仙菜

內枝仙菜的藻體高約7 mm,由節部生出假根固著基質,基部多少匍匐;上生直立枝,規則雙分枝,幾乎等高,枝越上分枝越細;頂端雙分枝拳卷向內彎,外緣波形;皮層僅限於節部,皮層帶成切截形。其生於環礁內低潮線下的珊瑚體上或附生於其他藻體。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藻體高約7mm,由節部生出假根固著基質,基部多少匍匐,常由節部生出3~4條假根,直徑約20μm,由2~3個細胞組成,頂端指形小分枝,形成盤狀固著器,上生直立枝,直徑210~250μm,規則雙分枝,幾乎等高,枝越上分枝越細;頂端雙分枝拳卷向內彎,外緣波形;皮層僅限於節部,皮層帶成切截形
內枝仙菜內枝仙菜
,高約90μm,細胞多層,中央有一層大細胞,由它向上向下分生出許多多角形的細胞;皮層細胞的細胞壁向外延生橢圓形小球體,13μm×17μm,用苯胺藍(anilineblue)染色較深為腺細胞,它在皮層細胞上排列整齊,但有時不明顯,這種腺細胞在泰氏仙菜(Ceramiumtaylorii)的皮層上也可見到。從藻體橫切面看:中央為中軸細胞,其外圍為圍軸細胞,由它向外分生皮層細胞和腺細胞;縱切面看:主枝中軸圓柱形,小枝中軸為紡錘形;節部皮層帶細胞3~4層,也有從皮層細胞分化的腺細胞。

生殖特徵

四分孢子囊環生於枝上部皮層細胞邊緣,稍突出,外被薄膜,下部連線皮層,可見胞間連絲,為錐形分裂,直徑35~55μm。

生活習性

生於環礁內低潮線下0.3~0.7m珊瑚體上或附生於魚棲苔(Acanthophorasp.),凹頂藻(Laurenciasp.),或與鞘絲藻(Lyngbyasp.)、布氏藻(Boodleasp.)混生。

分布範圍

太平洋:中國海南西沙群島,浙江。從台灣至北海道,日本海,加利福尼亞;大西洋:歐洲,地中海。

分類學史

柴契爾和加德納(SetchelletGardner,1930)發表了一個新種“C.clarionensis”和另一個未訂種名的仙菜(Ceramiumsp.nov.),因為後者皮層細胞上有小球體,當時沒有採到具有生殖器官的藻體,因而不能訂種名,當時他們把染色深的小球體(內含顆粒體),認為是單孢子或是毛絲體結構,因在以前的仙菜科中沒見過這種構造,沒有確定為腺細胞。道森(Dawson,1950)在加利福尼亞採到有小球體的種類“C.clarionensisSetchelletGardner1930”,用苯胺藍染色後,確定小球體為腺細胞,並指出在泰氏仙菜(C.tayloriiDawson)體上常存在。但他沒有提到柴契爾和加德納的未定名的仙菜和同時發表的新種“C.clarionensisSetchelletGardner”為同一種。中村(Nakamura,1950)從台灣至日本北海道採到有腺細胞的仙菜,定為新種“C.aduncum”並作了報導,他指出這種與柴契爾和加德納未定名的仙菜是同一種。那么這種模式標本產地應是加利福尼亞瓜達盧佩島,但文中未曾提到他們同時發表的新種“C.clarionensis”。中國學者參閱了前人發表的有關這幾種仙菜的特徵,把在西沙群島採到的有腺細胞的仙菜作了比較,認為柴契爾和加德納發表的兩個種應是同一種。道森(Dawson,1950)就用了“C.clarionensisSetchelletGardner”,藻體皮層上有腺細胞。中村(Nakamura,1950)報導了自台灣至北海道分布的具有腺細胞的仙菜新種“C.aduncum”,他指出這種新種的營養體構造與柴契爾和加德納(SetchelletGardner,1930)報導的未訂名的仙菜特徵相同。根據前人的研究報導,中國學者把西沙群島所采的具有腺細胞的仙菜引用了“C.aduncumNakamura”,而把“C.clarionensisSetchelletGardner”作為同物異名。

藻類(一)

藻類是原生生物界一類真核生物(有些也為原核生物,如藍藻門的藻類)。主要水生,無維管束,能進行光合作用。體型大小各異,小至長1微米的單細胞的鞭毛藻,大至長達60公尺的大型褐藻。一些權威專家繼續將藻類歸入植物或植物樣生物,但藻類沒有真正的根、莖、葉,也沒有維管束。這點與苔蘚植物相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