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光祿第](/img/a/473/nBnauM3X4MzM1IDN3czN5cTM4QTMzMzN4IDM0QTNwAzMxAzL3c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地理位置
“光祿第”位於張弼士故居旅遊景區內,坐落在梅州市大埔縣西河鎮車龍村,距廣州市區470公里左右。村內生態優美、民風淳樸,2002年“光祿第”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車龍村被評為“廣東省人文歷史類最美麗鄉村”。
歷史
![光祿第](/img/c/1e2/nBnauM3X1cDM3EjMygzN5cTM4QTMzMzN4IDM0QTNwAzMxAzL4c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李鴻章親筆手書“光祿第”。
建築特色
概述
![光祿第](/img/4/ff7/nBnauM3X0gDN1MzM5czN5cTM4QTMzMzN4IDM0QTNwAzMxAzL3c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門板斑駁,正面上方石匾上“光祿第”三個大字早已褪色,只有門上貼著的一副春聯還燦燦如新。
穿行於廳堂橫屋之間,看那天井花木、屋角綠樹、木門鏤花、古牆蔓藤、箕籮掛壁、紅花出牆,無不極具中國古典審美情趣,不經意間回首,於院中側門外窺,郭外青山,村邊綠樹。
屋內可以看到以前很多的客家人用具,例用結婚八大件。
最左邊橫屋的大門由六扇屏風式的小門拼成,門扉緊閉。因為有很房屋鎖了起來,不讓人參觀,所以意猶未盡之下,只能央央而回。
中堂
中堂是接待客人和家族聚合、議事的場所。也是整個大屋講究的建築空間。穿鑿鎏金的麒麟鳳凰及飛鳥走獸形態逼真,兩旁的廂房中堂的屏風都雕刻精細,金碧輝煌,這些都無不體現一代商界大亨的豪華氣派。
上堂
上堂是置放張弼士牌位和祭祀的地方,上堂左側第一間房為張弼士起居室,兩旁廂房則是內有鴉片床的接待室。規劃光祿第的中堂布置張弼士的生平事跡及相關資料圖文展覽,以及仿製擺放原有各種牌匾、燈籠等裝飾物。
屋主簡介
![張弼士](/img/f/488/nBnauM3XwcDM2cTMzUDN0AjM4QTMzMzN4IDM0QTNwAzMxAzL1QzL2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清光緒年間,曾任檳榔嶼領事、新加坡總領事,光緒二十九年,覲見光緒皇帝,獲授太僕侍卿、光祿大夫;民國初年,張弼士被委任為袁世凱總統府顧問、工商部高等顧問、南洋宣慰使、立法會議員、參政院參政、全國商會聯合會會長等職務。張弼士既是商界大亨,更是著名的愛國僑領,是客家八賢之一。
在國內,張弼士還是中國葡萄酒之父,創辦了張裕葡萄酒公司。此後他在國內外建起了大量的房屋,幫貧濟困,西河的光祿第為其中之一,山間中的這座光祿第為三堂四橫一圍的超大型圍龍屋,內有18個廳,13個天井,99個房間,十分壯觀。
張弼士一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值得學習、研究的東西。曾被清政府任命為新加坡總領事,近代的光緒皇帝、慈禧太后,現代的孫中山、袁世凱,乃至美國的威爾遜總統,都對他“生為中華民族,當效力於中華民眾”的愛國思想所感動。據張弼士的後代介紹:1916年,76歲的張弼士在馬來西亞巴達維亞逝世後,葉落歸根,其棺木被運回車龍村。整整一個月的祭拜活動後,安葬在下黃沙坑村。
周邊建築
無逸亭
![光祿第](/img/c/1e2/nBnauM3X1cDM3EjMygzN5cTM4QTMzMzN4IDM0QTNwAzMxAzL4c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百果園
百果園設在“光祿第”右側原上花園和後圍,種植了南國佳果荔枝、芒果、木瓜、桃、李、枇杷、黃皮果等名優水果近百種。近十棵荔枝已有百年樹齡,據說是“光祿第”建好後張弼士親手種植的呢。如今,枝繁葉茂、碩果纍纍,蔭福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