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塔

光塔

光塔屬於伊斯蘭的特色建築,是清真寺的主要組成部分。 光塔原名呼禮塔,波斯語音讀作“邦克塔”,據說因“邦”與“光”在粵語中音近,遂誤稱為“光塔”。

簡介

伊斯蘭的特色建築,是清真寺的主要組成部分。

在廣州市城西懷聖寺內。相傳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建懷聖寺與光塔。形式特殊,不分層級,圓形塔身,高36米。對研究古代伊斯蘭教建築藝術有重大價值。

中國伊斯蘭教古蹟廣州懷聖寺光塔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光塔路懷聖寺院西南隅,與寺並立,和聖友寺、鳳凰寺、仙鶴寺並稱為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最早創建的四大著名清真寺。寺稱“懷聖”,即懷念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聖人之意。

詳情

光塔原名呼禮塔,波斯語音讀作“邦克塔”,據說因“邦”與“光”在粵語中音近,遂誤稱為“光塔”。一說因塔呈圓筒形,聳立珠江邊,古時每晚塔頂高豎導航明燈而得名。一說塔表圓形灰飾,望之如光潔銀筆,故名。寺院始建年代已不可考,相傳由唐初來華的阿拉伯著名傳教士阿布·宛葛素主持,為當時僑居廣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捐資所建。有關該寺的記載,最早見於9世紀中葉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的《東遊記》,記中國伊斯蘭教古蹟廣州懷聖寺光塔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光塔路懷聖寺院西南隅,與寺並立,和聖友寺、鳳凰寺、仙鶴寺並稱為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最早創建的四大著名清真寺。寺稱“懷聖”,即懷念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聖人之意。

由來

光塔原名呼禮塔,波斯語音讀作“邦克塔”,據說因“邦”與“光”在粵語中音近,遂誤稱為“光塔”。一說因塔呈圓筒形,聳立珠江邊,古時每晚塔頂高豎導航明燈而得名。一說塔表圓形灰飾,望之如光潔銀筆,故名。寺院始建年代已不可考,相傳由唐初來華的阿拉伯著名傳教士阿布·宛葛素主持,為當時僑居廣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捐資所建。有關該寺的記載,最早見於9世紀中葉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的《東遊記》,記述了廣州“蕃訪”穆斯林的生活及建有寺院1所。該塔建築年代說法不一,南宋岳珂在《{木呈}史》中記載有此塔,南宋方信孺在《南海百詠》中“詠蕃塔”詩後記曰:“蕃塔始於唐時,曰懷聖寺塔。”

外觀

光塔塔高36.6米,用磚石砌成,建築平面為圓形,中為實柱體,塔頂有“邦克樓”,塔內有石階梯道可供登臨,沿螺旋形梯及而上可登塔頂露天平台。在平台正中又有一段圓形小塔,塔頂原有金雞一具,可隨風旋轉以測風向,明洪武和清康熙八年(1669)兩次為颶風所墜,後遂改為今狀的葫蘆形寶頂。

光塔是中國伊斯蘭教最大的邦克樓之一,與新疆吐魯番的蘇公塔大小相仿佛。光塔形體獨特,為我國塔林所罕見。雖屢經修建,仍具阿拉伯伊斯蘭的建築風格。

經歷

根據現存碑刻記載,光塔寺在元至正十年(1350)、明成化三年(1467)、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及1935年皆經重修。現該寺由寺門、望月樓、水房、長廊、碑亭、客室、禮拜殿和光塔組成。禮拜殿為寺的主體建築,置於庭院的正面,造形為中國宮殿式。為3間帶周圍廊、歇山重檐綠琉璃、帶斗拱的磚砌水泥建築,聳立在帶雕石欄桿的大平台上,莊嚴肅穆。石欄桿欄板上雕刻各異,有葫蘆、扇子、傘蓋、花卉等圖案。大殿內潔白明亮、鋪有木地板,三面有拉門。殿內可容1000多人做禮拜。大殿梁下題字為“唐貞觀元年歲次丁亥鼎建,民國二十四年歲次乙亥三月二十一日辛未第三次重建”。在大殿左側碑亭內有元至正十年(1350)八月郭嘉重建懷聖寺碑,保存尚好,但石質有所風化。還有清康熙及同治時重修寺的碑記。在大殿右側,原有清真寺經堂國小2層樓房建築,後另闢新校址,遷離古寺。

光塔寺對研究中國海外交通史、建築史、伊斯蘭教史以及中國同伊斯蘭國家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都有重要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曾撥款進行過兩次較大修繕,已煥然一新,並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中國穆斯林和伊斯蘭教國家來華友人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廣州市伊斯蘭教協會設在寺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