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該碑由宋真宗皇帝親自撰文、親自書丹、親自題寫碑名。形體高大,氣勢恢弘,高8米,寬2米,厚0.67米,重50多噸。碑冠刻成盤龍狀,碑座為贔屓(bixi),翹首瞪目,栩栩如生。碑身邊飾陽刻菊花圖案。碑文楷書21行,滿行41字,內容是歌頌老子母親的功德。作為真宗皇帝,認為其較李母至高至大的降聖功德而言,自愧不如。該碑石質極堅,雖歷經千年,至今保存完好,僅蝕數字。2000年,中國考古學會原會長徐苹芳在實地考察過這通石碑後,對其綜合價值,留下“河南第一,全國罕見”八個字的評價。
宋真宗參拜立碑
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宋真宗來老子生地的朝拜既是宋真宗皇帝和北宋中央政府的大事,也是老子生地歷史上特別值得一提的大事。《宋史·真宗本紀》對這次朝拜活動記載甚詳。為了這次朝拜,真宗皇帝早在頭一年(即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的八月,就專門下詔說來春去鹿邑太清宮朝拜。並命大臣丁謂為奉祀大臣(此人後來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組成了專門的班子,具體籌辦祭拜事宜。
真宗皇帝為了體現對老子的尊崇和對太清宮的重視,又專門下詔,禁止任何人對太清宮周圍5里內的樹木進行砍伐,並加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經過四個多月的籌備,到大中祥符七年正月十五,真宗皇帝的御駕及文武百官終於從首都東京出發了,經過四天的跋涉,十九日,真宗皇帝到了鹿邑奉元宮,判亳州丁謂迎接並向真宗皇帝送上了見面禮——一隻白鹿。這一點很重要,白鹿是鹿種中最珍貴的稀有品種之一,地方官向皇帝敬獻白鹿,這說明即便是到了北宋時,鹿邑不但有鹿,而且有白鹿,為鹿邑縣名的來歷又一次提供了佐證。
廿一日,即真宗到鹿邑的第三天,宰相王旦向真宗皇帝獻上了歷朝歷世皇帝加封老子尊號的冊寶。廿二日,真宗正式去老子祖庭太清宮朝拜,真宗皇帝的老子故里行達到了高潮。這天三鼓的時候,真宗皇帝就早早地從縣城出發,連續下了多日的大雪忽然停止了。從鹿邑到太清官10里的路上,為了顯示隆重熱鬧的氣氛,兩旁設定了很多規模一樣大小的紅燈籠,御林軍士兵一手執著火炬,一手拿著武器,威武地立在道路兩旁認真地守衛著真宗皇帝的這次出行。雖是三鼓天,但御林軍士兵的無數火把把天空照得通明。皇上的詔書在有多匹馬拉的大車上被大臣們高高地舉著,隨行的文武百官在從鹿邑到太清宮的路上浩浩蕩蕩地行進著,周圍瀰漫著雨雪過後的祥和之光和冉冉紫氣。
五鼓的時候,真宗皇帝開始舉行祭拜儀式,真宗向老君爺敬獻醇酒,並躬讀冊文等。隨後,真宗皇帝又趁著雅興參觀了先天觀、洞霄宮,又下詔赦免鹿邑及這次朝拜御駕所過之處百姓所犯的流放以下罪行,升毫州為集慶軍節度,減免鹿邑百姓十分之二歲賦。還下詔改奉元宮為明道宮。
因為宋真宗的親臨,使得大中祥符六年、七年(1013、1014)成為國史中關於太清宮記載最多的兩個年份。繼唐高宗李治親臨拜謁後,太清宮經歷了又一次輝煌。
宋真宗這次親臨鹿邑除了朝拜老子,並且在太清官(前宮)立下了“大宋重修太清宮碑”之外,又在洞霄宮(後宮)立下了一塊“先天太后之贊”碑。
特點
它是一通“三御碑”
由宋真宗御筆御書並篆額。
即碑文(御筆)、書寫(御書)、碑頭設計(篆額)都是由皇帝一人完成的,所以價值極高。在現在僅存宋碑中為所僅見。
碑體高大
該碑由碑首、碑身、贔屓、石基座四部分組成,總高度在8米以上。寬2米,厚0.67米,重50餘噸,圓形碑首,浮雕二龍蟠伏於上,首身二石,下為贔屓碑座,翹首瞪目,栩栩如生。據國內宋史專家說,目前,國內僅存4塊較大的宋碑,而此先天太后之贊碑為最大,故為國內外歷史學界特別為國內外宋史專家關注。
1980年,日本歷史學界在名古屋召開中國宋史研討會,專門派人來鹿邑對這塊宋碑搞了拓片回到日該國後進行了認真研究。目前,該碑拓片仍存於日本。
稱頌的李母
這是宋真宗不同於其他人的地方。老子是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教的鼻祖,歷朝歷代稱頌老子的居多。歷史上皇帝中對李母大加尊崇稱頌的有兩個人,一個是男的,即宋真宗趙恆;一個是女的,女皇武則天。武則天貶低老子稱頌李母是為了她篡國奪權和君臨天下的需要。可宋真宗就不一樣了,他是在為李母歌功頌德。
碑文中有“所以感流星而受氣,指仙李而誕生,居楚國之靈封,宅歷鄉之名壤。七十二載,剖腋而見形”,“五千言之經,百世膺其佑,萬靈歸其尊”,“上以顯天經,下以揚孝道”,“李氏之道,李母之跡”,“一刊樂石,永耀琳宮”,由此內容可見是既稱頌李母,又稱頌老子。
書法價值極大
此碑文書法遒勁有力,極為精湛。《光緒鹿邑縣誌·藝文》載,該碑“額篆秀勁,鐫刻極深”,並說“真宗善書,得晉人風度”,書法水平在大書法家蔡襄之上。
此碑的第五個特點是石質極堅。立碑千年,碑文除極少數幾個字缺損外,絕大部分清晰如新,也為國內所僅見。大家看了前宮的有些碑刻,即便立碑時間晚於此碑,但大多或斷裂,或碑文模糊不清。
此碑設計宏偉,寓意深刻,碑體寬大,厚實,額上雕九龍,同老子乃人中之龍之意吻合,碑身、碑額雖是兩部分,但又似渾然一體。碑質極好,此碑採用的絕不是附近石材,而應是從很遠地方運來,至於何地石材,尚需專家研究。由此石碑可以看出,宋真宗是北宋皇帝中文化水平比較高的皇帝。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之前,此碑下面贔屓僅露一頭,下面全埋在土中。解放初時,贔屓頭尚無損毀,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農場職工準備把碑連同碑座贔屓一同燒石灰,在碑上拴上電線繩子,用一輛鏈軌拖拉機去拉,雖未能把石碑拉倒,但碑身上面卻留下了用粗鋼絲牽拉時留下的印痕,贔屓頭部還被砸掉了一塊。即便如此,此贔屓仍是氣宇軒昂。
傳說中贔屓是東海龍王的第九個兒子,以力量大能負重而聞名,而這塊碑非常重,所以就用贔屓去馱這塊石碑。據專家講,大凡歷史上正式和嚴肅的場合的石碑都是用贔屓去馱的。
贔屓下面的碑座比碑體下部大五倍,贔屓下面又有兩塊大巨石,去馱住贔屓。兩塊巨石的表面面積又比贔屓大二倍,整個碑體的重量先分解到贔屓身上,再分解到贔屓下面的石塊身上,面積越來越大。石碑重量很大,具體到下面石塊每平方厘米載重則並不大,由此也可見古代勞動人民對於重力的分解有比較清楚的認識,也可見北宋時人們對一些物理問題的認識水平是比較高和科學的。
同贔屓下面兩塊巨石表面相齊的青磚為古時舊磚,西南角有一塊青磚,上面有個“道”字,是同磚一起燒上去的,這說明這些磚是專為老子,為太清宮特製的。因為帶“道”字的磚只有用在道教宮觀,用在其它地方是不合適的。
該碑不但為太清宮歷代諸多碑刻中最重要的碑刻之一,而且它的內容價值、歷史價值及書法價值都非常之高,可以同前宮唐朝皇帝玄宗李隆基的“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媲美。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和北宋先天太后之贊碑,雖然都是皇帝所立的,但這兩塊碑也有不同,那就是這兩塊碑的基礎高度不一樣,宋碑比唐碑要高。因為唐王朝時,太清宮這個地方地勢還比較低,北面的黃河每次泛濫時都攜帶大量的泥沙,造成太清官這個地方地表越來越高,所以到北宋時真宗建的先天太后之贊碑比唐碑要高了。所以說,最早的老子祠在最下面,中間是唐時的太清宮,再上面是宋時太清宮,再上面才是明清時的太清宮,和今天河南省的開封地下疊壓著不同朝代的開封城一樣,今天太清宮的地下疊壓著不同朝代的太清宮。1997年,由國家文物局批准由河南省文物局挖掘的太清宮考古就在今天太清宮、洞霄宮地表以下發現了唐宋時期完整的太清宮基址。
相關詩句
宋真宗皇帝不只留下了“大宋重修太清宮碑”、“先天太后之贊”碑,還留下了七篇關於太清宮的詔文、冊文和十一首關於老子及太清宮謁贊詩文。茲摘錄兩首:
(一)御製老君祠玉石像贊
洪惟教父,室比靈墟,述宣道德,隱景虛無。
肖像斯在,明徵允敷,發滋靈耀,協乃禎符。
聿修毖祀,言駐乘與,載刻樂石,永贊宏圖。
(二)降神·真安
猶龍遺蹟,降生厲鄉,教流清靜,道符混茫。
大君肅謁,盛儀允臧,森羅羽衛,躬薦蕭薌。
簪紱濟濟,鍾石洋洋,高真乃止,介福誕祥。
第一首詩中,宋真宗稱老子為教父,即稱他是道教的教祖。第二首詩則說老子誕生的厲鄉,即今天的太清宮這個地方。宋真宗所發的詔書、冊文和詩讚表明真宗皇帝對老子、對老子思想的尊崇,同他來鹿邑朝拜時所立的大宋重修太清官碑和先天太后之贊碑一樣,是我們研究北宋時期對老子及道教尊崇情況彌足珍貴的史料。說到宋先天太后之贊碑和宋真宗、宋徽宗兩位皇帝來鹿邑朝拜祭祀之事,還要附帶說一下北宋在任毫州太守時數次來太清宮朝拜遊歷之事。他於宋英宗趙曙治平四年(1067)任毫州太守時(時毫州轄今鹿邑)已61歲,因為鹿邑是仙人老子的家鄉,而自己已61歲了;於是就自稱仙翁,並寫了幾首關於太清宮的詩。《答子履學士見寄》中有:“穎亳相望樂未央,吾州仍得治仙鄉。”《戲書示黎教授》詩中有:“若無穎水肥魚蟹,終老仙鄉作醉鄉”句。《郡齋書事寄子履》詩中有:“寄語瀛州未歸客,醉翁今已作仙翁。”其它還有《太清宮出城馬上口占》、《太清宮燒香》等數首。
歐陽修說,真高興自己能在仙人老子的故鄉做官,自己也已61歲了,自己不但要做個醉翁,還要做個仙翁呢!
歐陽修關於太清宮的詩和其在著作《集古錄》中對鹿邑太清宮景物風貌的記載是我們了解北宋時太清宮的最重要史料之一。
歷代皇帝參拜
北宋王朝共有兩位皇帝到過鹿邑太清官,一是宋真宗趙恆,他留下了“大宋重修太清宮之碑”和“先天太后之贊,’碑;另一位是宋徽宗趙佶,他是一位書法、繪畫都很有造詣的風流皇帝。宋徽宗宣和七年(1 125)12月,在金軍大舉南侵和朝廷內部高度腐敗(時人稱徽宗朝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李彥、朱勐等六奸臣為六賊),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內外交困中,44歲的徽宗皇帝傳位給兒子欽宗趙桓,欽宗封其父徽宗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次年即靖康元年,宋徽宗親詣鹿邑“太清宮,行恭謝禮”,120年間,趙宋王朝有兩位皇帝到太清宮,由此可以推斷北宋時老子生地太清宮的風光,並不減於盛唐。
唐高宗李治皇帝來過鹿邑(乾封元年,666),武則天來過鹿邑,宋朝真宗趙恆來過鹿邑(大中祥符七年,1014),宋徽宗趙佶來過鹿邑(靖康元年,1126)。
魏文帝曹丕來過,時間是黃初三年(222)。曹丕是曹操的長子,他是鹿邑近鄰安徽毫州人,222年,他回老家祭祖時經過鹿邑。見老子祠“樓屋傾頹”,下詔修整,“殊整頓”,即把老子祠修復得很氣派。
後梁太祖朱溫(唐僖宗賜名朱全忠)來過。據史書記載,唐僖宗李儇中和三年(883),“是歲十二月,帝(朱溫)領兵於鹿邑,與巢眾相遇,縱兵擊之,斬首二千餘級。”僖宗光啟三年(887),“九月,毫州裨將謝殷逐刺史宋袞,自據其郡,帝親領軍屯於太清宮,遣霍存討平之。”由此可見梁太祖朱溫在鹿邑、在太清宮一帶活動的時間很長,只是當時他還未當皇帝,而是唐朝僖宗手下的一員戰將,他當帝是在907年,取代唐王朝而建立了後梁,從此開始五代十國時期。但《舊五代史·梁書太祖本紀》上在907年他正式稱帝之前也稱其為帝。所以也說,後梁皇帝朱溫也來過。
傳說
在鹿邑太清宮有一個通高大的石碑,上刻“先天太后贊”五個大字,意思是讚頌老子的母親的,這通碑為寧朝時期所立,所以人們又稱它宋碑。據傳,在立這通碑時,出現過一件神奇的故事。
立碑開始,大家先把一丈七尺多高的碑身豎起來,然後把一千多斤重的碑帽抬到碑身的頂端去。碑身高,碑帽重,抬能抬上去嗎?大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累得汗水濕透了衣裳,一個白鬍子老頭兒從西邊走來。領工的工頭心裡說:“年紀大的人經驗多,問問這個老頭兒,看他有沒有辦法。”想到這裡就說:“老先生,這碑帽俺抬不上去,你能想個辦法嗎?”老頭兒說:“我已經是半截兒入土的人了,能有啥辦法呢?”說罷不見了。
大家正感到奇怪,忽然有個人說:“我知道了,這是老君爺(鹿邑人稱老子為老君爺)來提醒咱們的,他說‘半截入土’,是叫咱用土把碑身埋半截。”
人們開始壘土埋碑身,時間不長把碑身埋得只露個頭,成了一個大土堆。大家一起抬著碑帽從大土堆的坡上往上走,走到土堆上頭,沒費多大勁,就把碑帽放到碑頂上去了。他們再把土堆扒掉推平,一通高高的碑就立在那裡了。
附碑文
先天太后贊 並序御製御書並篆額
若夫元氣本無,尚存其祖,高旻至大,亦有其先。斯蓋本於自然,生乎太極。靈期所始,雖表異而靡詳,人理攸同,諒顯親而斯尚。洪惟(以下空二十九個字)教父首此聖階,降跡於清都,炳靈於歷代,時隱時見,如彼應龍。或 或彰,同茲杲日。愛自太皥,訖於宗周。或居世而含真,或賓天而 影。仰觀神化,雖則無方;俯協人倫,故將有自。所以感流星而受氣,指仙李而誕生。居楚國之靈封,宅厲鄉之名壤。七十二載,剖腋而見形。三百餘年,常守藏而混俗。及夫指流沙而高蹈,悟可化者胡人。度崤函而逆知,得先覺者關令。七百篇之法,所以役使鬼神;五千言之經,所以遹宣道德。百世膺其祐,萬靈歸其尊。由於渦曲神區,實存於恭館;皇唐令典,緬想於邃源。懷碩復於厥初,追劬勞於 極。大明聖善之德,別建密清之庭。奉先天之名,所以崇徽侢;葺洞霄之宇,所以法元都。上以顯天經,下以揚孝道。至於體凝寂之氣,分柔順之精,飛翔以彰神,靜嘿以凝性,豈止姜嫄履武紀,彼周篇含始吞珠,存乎漢錄者哉!國家介祉,窮昊協德,神明,政本於希夷,治歸於清靜。經天緯地太祖 金鋮而靖八紘。返本還淳,太宗調玉燭而齊七政。俾中區之大定,由至道之降,康粵以眇沖膺斯命曆元符申錫大禮,紹成接飈歘于禁圍□□福於縣眷,惟景亳之耆舊□□,象魏之 紳,述款謁之令儀,舉省方之舊典,羽旄協吉遵夷路而屆殊庭。苹藻致虔,奉精心而修嘉薦。瞻淑靈別宇,想茂躅於前聞。升彼帝車,既傳於密記; 茲遺服,尚覩於高丘。勵乾 之至誠,答混茫之鴻應。金石之刻,昭述於凝禎;億萬之祥,永期於濬發。贊曰:
老氏之德 協符 昊穹 李母之跡
章顯靈通 仰居 霄極 俯運丕功
權輿至道 資始真風 式揚神化 用致時雍
眈眈秘館 穆穆 睟容 和鑾順轍
圭壁致恭 允祈多福 大庇區中 儲靈不測
昭感有融 一刊樂石 永耀琳宮
大中祥符七年正月二十二日
御書院奉敕勤刻石
(註:“□”為文中殘損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