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稚川移居圖》所畫題材為東晉葛洪移居羅浮山煉丹的故事。畫上有與王蒙同時或稍後的七位大學者的題詩,包括王冕的老師韓性、“元四家”倪瓚、陶復初、陳則等。畫中淡施淺絳,人物古雅,怪石密林,層巒疊嶂,繁線密點,蒼蒼莽莽,畫中描繪晉人葛洪移居羅浮山煉丹的情景,畫家將葛洪一家前往羅浮山途中的情形描繪在群山峻岭之中。
作品賞析
《稚川移居圖》畫的是東晉葛洪移居羅浮山煉丹的故事。畫上有與王蒙同時或稍後的七位大學者、大畫家或大詩人如韓性、倪瓚、陶復初、陳則等人的題詩。韓性是元代另一位大畫家王冕的老師,他的題詩筆法與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收藏的《竹石幽蘭》的題詩如出一轍;“元四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倪瓚的題詩也與他公認的轉世畫作《松亭山色》及《容膝齋圖》非常一致;而與高啟等人並稱為“十才子”的陳則的題詩是他存世唯一的書跡,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此外,《稚川移居圖》上還有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近20餘枚收藏印,極為珍罕難得。當代中國書畫鑑定大家傅熹年先生高度讚揚此畫,上海博物館研究員、中國古代書畫鑑定專家鍾銀蘭先生也認為此件甚至比北京故宮所藏王蒙同題材作品更為精妙。
身
世曲折
《稚川移居圖》入藏蘇州過雲樓後身世卻極為曲折。1937年日寇轟炸蘇州,將顧家園林化為灰燼,而《稚川移居圖》藏於與其園林近在咫尺的顧家書房,幸運地避過一劫。此後顧家後人將藏品轉移至上海租界,才得以保全。上世紀60年代,過雲樓藏品被查抄,《稚川移居圖》也在其中。此後十年間畫作杳無音信,一度被懷疑已毀於人手。1977年11月8日,上海博物館的書畫鑑定專家鄭為、承明世與鍾銀蘭先生赴蘇州博物館鑑定書畫,在一堆查抄作品中偶然發現了王蒙的《稚川移居圖》。“畫極精,令人激動不已、激動不已。”鍾銀蘭先生在當日的鑑定日記中記載說。隨後,三位專家為該畫能入藏上海博物館而積極奔走,但該畫卻已從蘇州博物館“失蹤”了。原來,在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親自過問下,顧家的問題得到圓滿解決,王蒙的《稚川移居圖》被發還過雲樓顧氏後裔,為過雲樓第五代顧篤瑄所有。王蒙曾創作過兩張,以東晉葛洪移居羅浮山煉丹故事為題材的《稚川移居圖》,現藏於北京故宮的一張尺幅略大,設色也比較濃重,為其早年作品。過雲樓顧氏後裔的《稚川移居圖》是畫家晚年創作精品,在藝術水準上超過故宮藏件。在2011年6月4日晚北京保利2011春拍夜場中,以4.025億元人民幣成交。
作者簡介
王蒙(1308-1385)元畫家。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外祖父趙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趙雍、表弟趙彥徵都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的山水畫受到趙孟頫的直接影響,後來進而師法王維、董源、巨然等人,綜合出新風格。王蒙能詩文,工書法。尤擅畫山水,得外祖趙孟頫法,以董源、巨然為宗而自成面目。寫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復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點,表現林巒郁茂蒼茫的氣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僅次於黃公望,後人將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對明清及近代山水畫影響甚大。王蒙創造的“水暈墨章”,豐富了民族繪畫的表現技法。他的獨特風格,表現在“元氣磅礴”、用筆熟練、“縱橫離奇,莫辨端倪”。《畫史繪要》中說:“王蒙山水師巨然,甚得用墨法”。而惲南田更說他“遠宗摩詰(王維)”。常用皴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兩種,其特徵,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筆,以用筆撳變和“繁”著稱;另一是用“淡墨鉤石骨,純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絕無餘地,再加以破點,望之郁然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