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量級別

儲量級別

儲量級別(Level of reserves)是區分和衡量礦產儲量精度(或可靠程度)的標準,其目的是便於正確掌握國家的資源,統一礦產儲量的計算、審批、統計和用途。

基本簡介

儲量分級最早出現於英國,經過長期的實踐,當前在北美、南美及非洲大多數國家的行業協會仍然沿用美國胡佛1909年提出的證實儲量、概略儲量和可能儲量這些術語,儘管其定義有所變動。是統一區分和衡量礦產儲量精度或可靠程度的等級標準。劃分煤炭儲量級別是為國家準確地掌握各級煤炭儲量,統一煤炭儲量的計算、審批、統計和管理工作;為煤炭資源勘查部門更加經濟合理地做好煤田地質勘探工作;為煤礦生產建設部門提供可靠的資源和投資依據。

儲量分級

1944年由美國礦務局及美國地質調查所提出,根據礦體的揭露程度、觀測點及取樣點的密度以及對礦產位置、質量、數量了解的可靠程度,將礦產儲量分為確定儲量、推定儲量和推測儲量三級。隨著對資源的重視,儲量分級在20世紀70年代發展為資源和儲量分類。

1910年在國際地質學會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了用數字指數,即A、B、C表示鐵礦石的各級儲量。前蘇聯自1928年起,也採用A、B、C表示不同的儲量級別;又從經濟的角度,將礦產儲量分為平衡表內與平衡表外兩類,以後雖經多次變動,但基本上仍然保留計畫經濟體制下按規範管理的特徵。1981年蘇聯的儲量和資源分類新增了P、P、P三級預測資源和按礦床複雜程度的分類,規定了各類礦床應探明的各級儲量比例。1997年俄羅斯批准了新的分類,取消了各級儲量比例的勘探程度要求,礦石技術加工和開採技術條件由對各級儲量提出要求改為對整個礦床加以確定。此外,平衡表內儲量細分為採收有經濟效益儲量和國家採取特別措施支持下可開採的儲量兩個亞類;平衡表外儲量也劃分為兩個亞類:①符合表內要求,限於礦山技術、法律、生態等條件不能利用的儲量;②質量低或開採複雜因而經濟上不合理,技術進步可以改變者。

發展過程

在國民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國煤炭儲量分類、分級大體上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1)學習引進階段。建國初期,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主要是引用蘇聯的“兩類五級”的分類方案。1954年12月,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引進並轉發了1953年1月蘇聯的 “固體礦產儲量分類”。這個方案首先將儲量分為平衡表內儲量和平衡表外儲量兩類,然後根據對礦床的研究程度將儲量分為A、A、B、C、C五個等級。

(2)總結開創階段。1958年以後,在不斷總結中國地質勘探經驗的基礎上,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和有關工業部門對礦產儲量分類、分級進行了多次改革。①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於1959年1月,草擬了《礦區地質勘探的基本原則(草案)》;同年9月,正式制定並頒發了中國《礦產儲量分類暫行規範(總則)》,其中包括了金屬、非金屬和煤等三個儲量分類規範。首先,根據固體礦產在工業利用及礦山開採方面的可能性,將固體礦產的儲量分為平衡表內儲量和平衡表外儲量兩大類。然後,再根據固體礦產的勘探、研究程度和工業建設的需要,將固體礦產儲量分為四類)(開採儲量、設計儲量、遠景儲量、地質儲量)、五級(A、A、B、C、C級),並詳細規定了各級儲量的具體條件,強調了各級儲量的作用,增加了地質儲量這一級,為中國礦產儲量分類、分級奠定了基礎。②1961年4月,地質部和煤炭工業部聯合頒發的《礦產儲量分類規範(暫行)》第二輯煤,基本上與1959年9月的分類法相同。

(3)變動探索階段。1965年4月以後,在勘探方法改革的形勢下,煤炭工業部制定並頒發了《地質工作若干技術規定》,把煤炭儲量分為普查儲量、詳查儲量、精查儲量。在此期間,還出現了Ⅰ級、Ⅱ級、Ⅲ級儲量;甲級、乙級、丙級儲量等分類法。1975年12月,燃料化學工業部頒發的《煤田地質勘探規範(暫行)》,把煤炭儲量統一划分為三類(工業儲量、遠景儲量、預測儲量)、四級(A、B、C、D級)。

(4)重建創新階段。1972年12月至1977年6月,國家計委地質局、冶金工業部、燃料化學工業部、國家建委建材組聯合起草、制定並頒發了《金屬礦床地質勘探規範總則(試行)》和《非金屬礦床地質勘探規範總則(試行)》,對中國礦產儲量分類、分級作了統一划分,根據對礦床的勘探、研究程度和工業建設的需要,將礦產儲量級別劃分為工業儲量(包括A級、B級、C級)、遠景儲量(D級)和預測儲量。1983年,為滿足礦產資源預測工作的需要,地質礦產部地礦司和資料局提出了礦產儲量分類分級方案,把礦產資源總量劃分為探明儲量(通過地質勘探所獲得的儲量,即A、B、C、D級儲量之和)和預測資源量(煤田預測時估算的煤炭資源量,包括E、F、G級)。1980年1月,由煤炭工業部頒發試行和1986年9月,經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審核批准、正式頒發施行的《煤炭資源地質勘探規範》,把中國煤炭儲量劃分為兩類:能利用儲量(煤層厚度、結構、煤質及水文地質、開採技術條件等均符合當前煤礦開採經濟技術指標)、暫不能利用儲量(煤層厚度、結構、煤質及水文地質、開採技術條件等不符合當前煤礦開採經濟技術指標);四級:A級、B級、C級、D級,其中A級和B級稱為高級儲量。

儲量誤差

儲量誤差是儲量精度的一種度量,指地質勘探階段探明的煤炭儲量與煤礦開採實際煤炭儲量之間存在的差異。它可通過探采對比資料和採用一定的公式計算確定。按誤差性質和產生原因,儲量誤差可分為地質誤差、技術誤差和方法誤差。①地質誤差。又稱類比誤差或推斷誤差,由於以已知勘探工程所獲得的資料向未知地段進行地質推斷而產生的誤差,與勘探區的勘探程度和研究程度直接有關,它對儲量精度影響最大。②技術誤差。在測定儲量計算各種原始數據時,由於技術原因引起的誤差。③方法誤差。由於儲量計算方法選擇不當引起的誤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