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結構

倫理結構是王洋所著的《倫理結構、尊卑與社會生產》一書中首創的概念,指的是:按照一定尊卑和親疏關係聯繫起來的人群,它可以巨觀到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種文明,也可以微觀到一個家庭,一個社團,一個企業。尊卑和親疏是被某種文化體系下的社會道德觀念所認同的,因此有倫理屬性。倫理結構是尊卑的研究對象。從巨觀文化看,中國的國家王權結構、印度種姓制度、天主教教階制度都可稱作倫理結構。

這裡特別說明的是“WGP倫理結構”,它指的是從歐洲宗教改革以來,以西方新教徒為中心形成的一個全球倫理觀。

這個倫理觀以基督教的神為出發原點,根據神學原理,將世界居民分為新教徒和非新教徒,白人和非白人,排列組合後的四類。這四類人依據距離神的遠近被定義為不同的尊卑等級:最高層是白人新教徒“WGP”(WGP即White German Protestant 的縮寫,意思為“白種的信奉新教的日耳曼人”,這裡的日耳曼人泛指整個古日耳曼人的後裔,如英國、美國、德國、瑞士等);接下來第二層是白人非新教徒,即那些信奉天主教的拉丁民族,如義大利、西班牙,他們的信仰、人種和WGP差不多;更低一些的是信奉東正教的斯拉夫人,如:俄羅斯。第三層是信奉新教的黑人和有色人種,如:牙買加人、菲律賓人等。最下層的是那些既非白種又多不信仰基督教的國度,如:中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是單一民族、宗教國家,大致屬於以上的某一類。只有美國等個別國家,四類人均有存在,成為國內社會階層。

這個倫理觀不僅是西方一些社會思潮,如:種族主義、西方中心主義、基督教極端主義、黃禍論等的重要根源,而且還深刻地左右著全球的經濟發展:它已經成為一種全球生產資源、產成品和利潤的分配機制,同時也成為一種全球生產者的信用評價體系,巨觀上影響國際產業結構分布,微觀上影響跨國公司管理。它構成了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文化外環境。

請參見百度詞條“王權結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