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農民工

候鳥農民工

候鳥農民工是指由於缺乏制度性保障,導致外出農民工在城市和農村之間來回漂泊。需要有關部門統籌規劃,逐步打破城鎮戶籍、住房、社保等瓶頸,同時建立綜合服務保障體系,把就業政策向鄉鎮和農村延伸,才能讓在外工作的農民工真正安定下來。

簡介

農民工招聘農民工招聘

農民工進城和城鎮化是不同概念。目前,作為勞動力個體,超過2億的農民工已經進了城;可是,作為“社會人”,他們中絕大多數離城市生活仍然遙遠。中國現行的制度性規定限制了農民工階層地位的躍升。農民工社會保障水平偏低,多數農民工根本不能與城市居民同享養老、教育、醫保、住房等基本保障。也就是說,現在的城市還沒有為接納農民工家庭提供基本條件,絕大多數農民工只能拋妻離子,孤身闖蕩。像成群的候鳥一樣遷徙,像落單的候鳥一樣無助。
雖然許多地方採取了不少措施幫助農民工轉移就業,但由於缺少制度性保障,多數農民工還是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昨天“訂單多”,企業就大量聘請工人;明天“不景氣”,企業就遣散大批工人回鄉。不僅如此,由於勞動技能總體偏下,又沒有技能提升的渠道,難以適應企業產業升級等要求,造成“農民工找不到工作、企業招不到工人”,“用工荒”與“就業難”並存。

產生原因

人們之所以從鄉村來到城市,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然而,不能與城市居民同享養老、教育、醫保、住房等基本保障,制約著農民工長期穩定就業。

面臨問題

家庭

婚姻

春運春運

最早“農民工”一詞出現在上個世紀末,用來形容農民甚至鄉下出外打工的人,現在這個詞似乎可代表一個勞動階層,比“打工族”、“北漂”出現的頻率更高。農民工們為了生計、為了子女接受教育、為了家中的經濟更寬鬆些,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掙錢。這也給他們的婚姻生活帶來了直接的衝擊。

長期在外打工使夫妻雙方有了距離,在感情上很容易疏遠,由於生活、生理以及感情上的需要,男女雙方均容易出軌,從而給婚姻關係帶來不穩定。

留守兒童

“父母在遠方,身邊無爹娘,讀書無人管,心裡悶得慌,安全無保障,生活沒希望。”這則流傳在江西農村的順口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留守孩子”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代管人有時又監管不力,會出現一系列“留守綜合徵”,任性、孤僻、冷漠、憂鬱多疑、不講文明禮貌、上進心差等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留守老人

留守老人”普遍感到很累。一年四季種糧、種菜、管果樹,養畜、養禽,洗衣、做飯,還要管教孫子、外孫,做不完的農家活,忙不完的家務事。“留守老人”生病更是不容忽視。他們身體不舒服,一般都是自己忍著。

尊嚴受損

新老農民工的觀念

在新生代農民工心中,有著難以言說的紛擾,這其中有和父輩彼此不理解造成的衝突,有期望愛情寄託卻往往不著邊際的困惑,也有因為身份差別,內心中隱藏著的憋屈。這些有形或無形的隔閡,使得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道路並不平坦。

農民工職業病維權

2009年,河南農民工張海超在被法定鑑定機關鑑定為肺結核後,採用“開胸驗肺”的方式,證明自己的確患有職業病,並最終在輿論的強力支持下得到60萬元賠償,《職業病防治法》的種種漏洞也因此得到充分曝光。此後的2010年兩會上,“開胸驗肺”問題曾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相關部門也做出了承諾……這似乎意味著職業病鑑定的困局,解決有望。
然而,從張海超的“開胸驗肺”到2010年唐建友在絕望中死去,表明雖然“開胸驗肺”事件作為個案得到了妥善解決,但勞動者的職業病鑑定之困,並未根本改善。

缺乏契約保障

因為種種原因,多數農民工沒有正規的勞務契約,逾時工作、拖欠薪水等侵犯農民工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由於缺乏技能,農民工的發展空間大受限制。面對新的用工需求時,不少農民工因為技能不足難以與崗位有效“對接”,只能從事苦髒累險等低端行業。

缺乏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水平較低也是困擾農民工的一大問題。很多農民工沒有完善的養老、醫保等社會保障,城裡的房子更是遙不可及。常聽到他們說在城裡最怕生病,像感冒發燒這類的小病都硬扛著,可萬一遇上扛不過去的大病怎么辦呢?由於所從事行業的特殊性,農民工是工傷和職業病的高發群體,一旦受了工傷、得了職業病,誰為他們的治療埋單?因此,覆蓋更廣、針對性更強的社會保障亟待加強。

夢想

農民工因為身份特殊,在融入城市時或多或少會產生摩擦和爭鬥,一方面體現在和他們眼裡"城裡人"的爭鬥,另一方面體現在與自己思想矛盾的爭鬥。他們渴望留在大都市,卻因為門檻太高,而不得不寄人籬下,儘管有少數農民工實現了他們出人頭地的夢想,但大多數農民工卻只能默默無聞地繼續工作。

老一代農民工屬於生存型農民工,為養家餬口到城市打工,心裡明白自己只是城市的“過客”。但二代農民工屬於發展型農民工,較不缺吃穿,進入城市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想一心脫離“農門”入門“城門”。和第一代農民工大多靠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體力勞動在城裡打拚不同,新生代農民工對技能培訓消費的欲望強烈。他們希望通過培訓,掌握技能,得到技術性強、收入高的工作。
與為了養家餬口而出來打工的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維權意識更強,他們更有底氣向沒日沒夜地加班並且加班費很低的血汗工廠說不。

導致用工荒

農民工返鄉農民工返鄉

當農民工們像候鳥一樣從城市返鄉過春節,幾乎所有的城市都陷入了“半癱瘓狀態”。不論給出的工資有多高,企業都無法在勞動力市場上招到合適的工人。

聲勢浩大的“春運”給交通運輸帶來了極大考驗,而返鄉的農民工們也給城市留下了很多真空地帶,保姆、送奶工、鐘點工、快遞員、傳菜員、體力工人等平時看似不起眼的人群集體返鄉讓很多城市居民感到了不適應,甚至早上起來發現外出吃一頓早飯都有些困難。

很多人把春節期間出現的“用工荒”歸結於傳統習俗,而忽視了城市對農民工豎起的種種屏障。
現在很多打工者的就業、工作、收入都不盡如人意,城市對外來務工人員仍然是一種陌生和疏離,缺乏歸屬感,戶籍、福利差距、子女入學、考學等現實問題就像攔路虎。很多農民工在城市住的是集體宿舍、工地,一家人平時難得一聚。而且,還有不少農民工春節返鄉之後就不願意再到城裡打工了,因為現在在家門口打工賺上錢的機會已越來越多,這也讓很多企業害怕過春節。

春節“用工荒”集中爆發後,很多企業打出“加薪牌”“親情牌”“待遇牌”等多種手段挽留人。不少企業包機或包大巴車直接送工人回家,春節前大派“紅包”,許諾改善福利待遇等,絞盡腦汁為來年能正常運營做準備。

完善體系

首先,應科學統籌城鎮建設規劃。各級政府在制訂城鎮建設規劃時,應充分考慮用工企業,尤其是勞務密集型的傳統出口型企業中的農民工住房問題,鼓勵和允許有實力的大量用工企業在自身擁有的土地上建房安置農民工。農民工的生活條件得不到保障,政府鼓勵企業幫助解決社會就業問題的初衷最終落空。因此,建立和完善農民工就業服務體系,應儘快完善與之相配套的土地住房規劃政策,使城市規劃為農民工長期穩定就業服務,改變目前存在的尷尬局面。其次,加強配套公寓的社區管理,為農民工提供與其消費能力相適配的、成本低廉的生活居住服務。
此外,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結構正悄然發生轉變,80後90後新生代農民工正在成為農民工群體的主體。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更加注重發展,他們對崗位的選擇更加理性,他們更加渴望跳出“農門”進入“城門”,紮根城市,融入城市。只有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快社會保障建設,逐步實現教育、住房、養老等基本保障制度均等化,才能消除農民工的後顧之憂,增強對所在城市的歸屬感,才能讓他們不再像候鳥一樣遷徙。與此同時,還要加快發展中小城鎮,鼓勵農民工在家門口就業。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和周期性經濟危機愈加密集的今天,如果沒有保障廣大農民工的社會服務就業體系,農民工就會依然延續“候鳥型”的就業模式,這對企業轉變發展模式也會帶來不利的影響,因為企業需要有經驗、有素質的產業工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