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點
20世紀60年代以來,歐美工業化國家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每個工作人員都需要不斷地再學習,許多人不能脫離本職工作,教育適應這種新形勢的需要,個別化教育有了新的發展。個別學習具有下列一些優點:
首先,它不受時間和地點的約束。通過電視、廣播、錄音帶、唱片、電影、錄像、有現代化設備的圖書館和資料中心等現代化教育手段,採用各種形式,從早到晚都可以進行教學。受教育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條件選擇學習內容和時間;可以多次重複,加深理解;已經掌握的或不需要掌握的內容,可以不學,或一略而過。這種可選性和靈活性,加速了學習過程,擴大了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其次,個別學習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知識技能,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不考慮文憑、定級等等。因此,可以擺脫學校考試制度的干擾。至於學習效果,學習者可通過電子計算機,錄音帶等設備進行檢查;同時學習者的工作實踐,也是最好的檢驗。
第三,不斷地再學習造成了“終生教育”的現實,大大放寬了受教育者的年齡限制,以至不再有什麼年齡限制。六七十歲的老人和二三十歲的青年,在心理、生理、情感興趣和需要上,都有很大差別,在一起學習,是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的。個別學習解決了這個問題。
第四,個別學習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受教者的情況千差萬別。居地偏僻,受教育少的人,沒有條件聆教於專家、學者;工作地點離學校遠,往返奔波,既耗費時間和精力,也增加了交通問題;還有諸如有殘疾者不能外出等等情況。這些都是班級課堂教學所不能解決的。可是對個別學習來說,這些問題就不存在了。
歐美開展個別化教育有下列一些形式和方法。
組織電化教育的權威機構,發展教育媒介。
由於個別教育絕大部分靠教育媒介來進行,一些國家發展個別化教育的辦法主要是通過權威性組織,提高教育媒介的作用。
特點
第一:單一化特點,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很大,實現教育康復的目標也不盡相同,因此,特殊教育要求教師要對每個學生制定個別化教育計畫。
第二:結構化特點,也稱立體化特點。個別化教育的立體化十分明顯,敘述在接受不同內容的教育過程中,往往並不在一個平台上。
(1)個別化教育是在對每個學生進行全面評價的基礎上為每個學生的發展制定培養目標;
(2)學生從進校到畢業,將得到全方位的教育,而這種教育是遞進式的,層次分明;
(3)學校教育與親職教育、社區教育的關係將更加密切;
(4)教育的開放度得到了極大提高。
第三:多樣化特點(教育手段與方法),實施個別化教育,有利於教師全面去觀察和發現學生的長處,並給以有效地知識支持。對於特教學校來說,無論是學校和教師都要將學生今後的發展,特別是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這就是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也就決定了自閉症兒童在教育手段上必須要具有多樣性。
基本要求
第一:協同性要求,個別化教育由於要從學生全面發展出發,更加強調所有任課教師的協同教育。
第二:探索性要求,它是特教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對於自閉症兒童的教育方法必須根據他們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和疾病給他們帶來的困擾,精心設計,科學組織,認真實施。
第三:以社會適應能力為主線的要求,有特殊需要教育的兒童,無論是超常兒童還是特殊兒童,發展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應該是第一位的。
第四:個別化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教師是個別化教育的設計者、組織者。個別化教育要求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充分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行為學、倫理學、統計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研究方法等各方面的知識,並將其有效組合。還應掌握教育評估的一般方法和進行個別化教育計畫的制定工作。
推行程式教學
程式教學把精選的教材內容按進度編排成許多小單元。受教育者可自行學習。通過教學機器檢查教學效果,獲得疑難問題的解答。程式教學可以自動調節學習活動,為個別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在英國設有“超短課程”,它以程式教學原理為指導思想,目的十分明確,是一種嶄新的課程。它往往是圍繞解決某個具體問題,通過多種媒介的幫助,使學習者幾天之內就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另外,紐西蘭設有教師進修課程,課程的內容安排能自行控制速度和重複次數進行自學。這組課程只需11周時間。使用過這套課程的教師,75%都肯定了這個方法。
創辦開放大學
70年代,在英國出現了開放大學。這是一種民眾性高等教育機構,主要是為已離校的成年人和由於知識爆炸非繼續學習不可的人開辦的(當中也有本科生和研究生)。學校機構簡單,教職員隊伍精幹。可是,學生人數之多遠非一般大學可比。在籍學生每年有幾萬(1979年統計為7?8萬人),未經登記而自行收聽收看的,還有10萬左右。學生分散在全國各地,通過廣播,特別是電視聽課。輔導、討論、實習、答疑等課程,則多採用短期集中,分區面授等方式交叉進行。課程設定比傳統大學靈活多樣,有高深的學科,也有普及的課程,還有既實用,又為大眾感興趣的教學內容。
開放大學主要是自學。播放的內容是教師和教材的結合。
開設現代化的圖書館
圖書館,尤其和媒介中心結合的現代化圖書館(英國稱Resoutceteria),為個別學習提供了更大的方便。這樣的圖書館打破了教材只限於書本的傳統。書籍是個不說話的教師,幻燈片、錄像、錄音、教學影片等是會說話或同時會表演的教師。它的電子計算機檢索系統,使學員可以在很短時間內獲得最需要的資料。偏僻地區的學員,也可藉助閱讀器和螢光屏,通過當地學習資料中心,極為便利地看到都市中心大圖書館或博物館的資料。
⑤其他
近年來,直接為教育服務的無線電廣播逐漸發展起來。到1976年,美國的8000個電台中,有800個為教育服務。他們和各級學校都有聯繫。每天規定廣播時間,代替教師講課。幾乎每一門課都有廣播講授。
教育電視台在60年代超過100家,閉路教育電視系統超過300個。錄相出現後,閉路電視已逐漸為錄像所代替。如斯但福大學,設有微波開路電視網,4個頻道,每天12小時播送學習內容。聽課的都是各公司的技術人員和工人。
其他還有函授,利用微型電子計算機,通過電話線路自學包(seif?study Package)等形式。這些,都能使學員在家裡就能獲得必要的資料和信息。
教學方法
脫鉤教學法
在德國的中學裡有一種“脫鉤教學法”。採用脫鉤教學法是由教師面對全班學生講授教材或提出要進行求證和計算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解題的方法。能獨立解答的,可第一批“脫鉤”,無力完成者,由教師另作進一步講解輔導。已脫鉤的學生做作業,教師幫助未脫鉤的學生達到脫鈞要求,找出問題所在,進行輔導,讓學生練習,再布置作業。有時候一節課“脫鉤”脫不完,可以到下一節課繼續脫鉤,直到人人學會,脫完為止。這樣的教學,要求教師要樹立教好每一個學生的信念,對每個學生負責,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另外要求教師對教材和學生實際都有很好的了解,能設計出多層次的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的方案,善於準備多層次的教具與作業題。並且要善於掌握對全班分組,分塊和個別輔導等不同的教學技巧。
“帕索控”教學
“帕索控”一詞,意為“個人用小型電子計算機”。“帕索控”教學究竟是怎樣進行的呢?它在教學中所產生的效果如何?“帕索控”教學面臨的問題是什麼?
現以日本玉縣立新座綜合技術高中為例,該校在情報技術專業的電子計算機室和綜合實習室里,裝有自動計算機、磁性圓裝置、日文印刷裝置、終端裝置等。情報綜合實習室的各種電子計算機設備,除本專業的學生外,其他各專業學生也可使用。設計專業的學生也使用電子計算機學習設計。在日本,職業高中學生主要學習使用電子計算機的知識和方法,了解並掌握簡單的計算程式。再如東京都立江北高中。他們正式開設電子計算機課程之前,教師先學習掌握“帕索控”的基本知識和使用方法。之後,編制了“帕索控”的教學程式的通用程式系統。
這個程式系統可以分析學習結果。根據分析結果,便可知道需要對哪個學生進行怎樣的個別輸導以及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適當。學生也可以利用“帕索控”弄清問題錯在何處。日本國中和國小實行“帕索控”教學的為數甚少,但已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和發展工作。如東京都千代田區一橋中學,已組成了“帕索控”教學研究小組。擔任數理化課的教師開始學習“帕索控”的用法,同時開始研究編制教學程式。學生可用它消化掌握所學的知識,檢驗自己做的習題是否正確,還可使那些對學習感到厭煩的學生產生興趣,提高學生成績。
許多教師認為,①今後“帕索控”教學將發揮重要的作用,拋開它將無法教學。②利用“帕索控”的教學是輔助性的,它只能幫助教師更好地教學。③利用“帕索控”的教學本身還是個幼兒,需要教育界的人們共同培育,使之完善,發展起來。④目前利用“帕索控”的教學多是在數、理、化和英語教學方面,今後應繼續研究,加以普及和推廣,使之適應所有學科的教學。
個別規定教學
個別規定教學是美國最近時期新的教學改革實驗。它是從本世紀60年代開始的一種新的個別化實驗,1963一1964年匹茲堡大學的學習研究和發展中心首先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開始這個實驗。它是在葛拉斯等人指導下和鮑爾溫白宮學校共同進行的,其實驗範圍是從幼稚園起,到國小六年級為止。由於傳統班級教學制度的阻礙,起初並不順利,隨後又開展第二次實驗,才正式產生個別規定教學。當時在國小適應的學科有:語文、數學、社會和科學等等,並取得一定的成果。
個別規定教學在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夠適合他個人需要、興趣和能力,就此而由師生共同制定一個書面規定,這個“規定”是師生間雙向聯繫的重要環節。在最初作出規定時,教師一般要考慮以以下四種因素,即:兒童的能力水平、一般成熟狀況、學習者的類型以及學生對各種教學環境的反應情況。實施個別規定教學的基本步驟如下:對學生的能力和弱點通過測驗予以診斷。根據所設計的活動目標和個人需要,規定教學任務。
根據測試的結果,分析學生的進步情況。運用必需的指導或輔導,以保證完成教學任務。實施測驗以鞏固所掌握的知識。制定下一組教學任務,仍按上述步驟進行。
個別規定教學主要體現了以下四個方面的構想:
一、幫助學生按照不同速度,完成某項教育目標所規定的教學任務。
二、促使學生從事完全或部分的自學和自選的學習活動。
三、使學生根據教學任務的規定,自己評定學習的質量和速度。
四、鼓勵運用各種與學生的特殊要求和學習方式相適應的教學形式和手段。
在個別規定教學中,學生依據規定的教材獨立地進行學習,大多數學生只須教師很少的指導和講授,便能按照規定的教材前進。這樣,就把教師從大量的 日常工作中解放出來,以進行更重要的教學工作。如作出教學決策,輔導以及評定學生進步情況等。其他工作,如測驗的評分,學生情況的數據的統計和處理等,則可交給教學輔導人員或學生完成。
個別規定教學主要用於美國國小。某些研究表明:實施個別規定教學,學生的成績優於傳統教學。目前個別規定教學被視為美國運用最廣泛的,經過精心製作的個別化計畫,受到了學生和教師雙方的歡迎。截至1977年,美國已有400所學校為10萬學生制定了個別規定教學計畫。有人預言:“在不久的將來,個別規定教學將得到更為廣泛的運用。或許有一天,它將被視為教育史上最有意義的革新之一。
相互教學法
相互教學法,又名柏爾蘭加斯德法。這種方法是對學生教給他們互相教學任務的方法。是要優秀生擔任教學任務(故又稱教生法),此法早在印度古代很盛行棗兒童教兒童。在歐美一些國家曾一度採用,有稱讚的,有反對的。贊成的理由是:①在教師少時,這種方法,可以教很多學生;②節省教師的工作時間,效果好;③可以促進學生勤奮學習;④學生之間以增強感情,培養學生互助協作精神和責任感;⑤能起到相互鼓勵的作用。反對的理由是:①學生的任務是學習,這樣會妨害某些學生的學習:②教者沒有受到特殊教育,其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有很大局限性,有礙於全體學生的發展;③在管理上容易產生混亂現象;④教生法只能是不得已時之權宜之計,不能做為經常性的正規教學方法。
德可樂利制教學法
德可樂利制教學方法,是比利時德可樂利博士所創,其教學法和美國設計教學法相似,所以有“比利時設計教學法”之稱。德可樂利認為兒童認識一種事物須經過觀察、聯想、發表三種步驟。
一、觀察。其目的:①養成兒童注意各種現象的習慣。②使兒童了解生活上種種複雜的情形。③使兒童了解生物界種種演進的現象。
訓練觀察的方法:①尋常的觀察:即使兒童在學校中注意日常生活現象,例如注意氣象的變遷,動植物的發育和生活現象,校中所養動物的生活等。②興趣中心有關的觀察:就是照課程上所規定的內容從事學習,這種觀察教學的步驟有三:第一步“預備”:教師用問答法,喚起有關係的舊經驗,以引起對於新功課的興趣;第二步“提示”:提出各種相似的事項,使兒童比較推證,以便求出一種結論;第三步“活動”:使兒童照著結論去做。
觀察之後,要用比較的方法去推證,以便求出一種結論,而比較又多半為數量的關係,所以在觀察之後,還要做計算的工作。
二、聯想。其目的在擴大兒童經驗的範圍,使兒童明了所觀察的事物與舊經驗中事物的關係。教學的步驟有四:①示例:以兒童舊經驗為根據,用畫片、地圖和講故事等方法以擴充其想像,啟發其好奇心。②比較聯想:即以舊經驗和新事實相比較,求出其異同之點。③結論:使兒童進一步推求新舊經驗異同原因之所在。④實行:求得的結論,若是要實行的,便使兒童實行。
三、發表。其目的,在於把觀察和聯想所得的經驗,用模型、動作及文字元號表示出來,以加深兒童的印象,並增加其適應環境的能力。發表的方法有二種:一是抽象的發表,如說話、寫字、作文等;一是具體的發表,如繪畫、製作、剪貼等。
德可樂利制的優點在於:(1)讓兒童從實際生活中去學習,使學校教育與實際生活相接、近。(2)課程組織以兒童需要和興趣為中心,免除支離割襲的流弊。(3)調和集體性和個性,使二者均衡發展,即注意學生個性,又注意學校與社會的聯絡,及教材社會化。(4)教學過程分為觀察、聯想、發表等步驟,切合經驗本質,因為我們獲得一種經驗,總要經過知覺、思想、行動三個步驟。
德可樂利制實施的困難在於:①興趣中心不易選擇,因為這種中心,一方面要能適合兒童的需要,一方面要具有社會價值,二者不易兼顧。②此制系打破科目界限的大單元組織教材的方法,在國小低、中年級固然適用,在國小高年級及中學卻不甚相宜。
教師運用期望獲得效果的方法
羅森塔爾試驗說明,教育者只要誠心誠意希望於受教育者,那么受教育者將會按教育者的期望去發展,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能按教育者的期望發展。這就是說,“期望”與“效果”之間是有條件的:教育者的期望必須“內化”為受教育者的需要,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那么怎樣的期望才能順利地實現內化呢?
第一、期望的合理性。就是要符合國家、民族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符合時代的潮流,在現階段就是要符合四化建設的需要。
第二、期望的可行性。這裡的可行性是指符合行為主體條件的“理”,即主體行為的可能性。如果從客觀上講是合理的,而主體行為上是不可能的,那么這種期望還是不能轉化為主體需要,內化為主體動力。
第三、期望的激勵性。只有那些具有挑戰性的,超出於原有水平,但通過努力可能達到的期望,才有吸引力,才有激勵性。可望而不可即的或隨手可得的期望都是不可取的。
第四、期望的暗含性,溫情性。教育者的期待不應當是赤裸裸的“現金交易”,而應當是溫情脈脈的感化;不應當是口頭上的說教,而應當是滿懷期望,含而不露地潛入學生的心靈。
大喊大叫只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
第五、期望的持久性。期望要有信心、決心和耐心,即使一時看不出明顯的效果,也不要灰心喪氣。須知學生領會,接受師長的期望,需要一個過程,在活動中作出成績,也需要時間,任何急躁情緒,都將適得其反。
總之,期望意味著信任、關懷、鼓勵和愛,意味著相互間通情達理;意味著建立一種相互信任、相互愛護、相互支持的和諧的人際關係,這是使客觀的期望轉化為個體內在動機的土壤,獲得期望效果的根本條件。
法國國小建立的學習卡片制
如果人們認為創造閱讀情景能激發閱讀興趣的話,那么蒐集一些具有感應效力的素材,製作一百張學習卡片,同樣可以激發寫作欲望。因為,有了這些卡片,學生想寫作時,就可以從中選擇自己需要的素材,進一步發展個人創作的興趣,用書面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製作卡片的步驟和要求是:蒐集材料。在我們周圍的“紙”堆里,到處都有可以蒐集的資料、舊書、報紙、雜誌及各種廣告,都可以蒐集。在蒐集過程中,要注意蒐集一些圖畫,要儘可能使蒐集來的資料能適應各種興趣的需要。卡片規格。100張21x26.7cm。製作卡片。如果說開頭的幾張卡片需要在教師的親自指導下才能實現,那么,做過幾張後,就應該放手讓學生親自動手製作,這樣,可以使他們能根據自己的習作入門需要去蒐集自己需要的資料。
卡片內容。卡片內容最好能符合這裡介紹的三種創作類型:
一是簡短創作(兩三行字)。例如,在一幅畫的下面寫上說明文字;給某種標籤或插圖廣告寫個補充意見;為明信片或某篇報紙文章加上標題;設計幾份小型告示;寫一份電報;創造一些謎語或縱橫填字字迷等。
二是中篇創作(10行字左右)。例如,抄寫一份處方秘訣或使用說明;設計一套體育遊戲活動規則,描述某一事件或某一行動的情景;對某篇文章作一概括介紹;設計一份舞台表演程式;回答某些問題;寫給各種類型人物的信件。
三是長篇創作(一頁)。虛構一個故事;寫一份劇情介紹或故事梗概;對某種情景作一番評論;分析某件事情的起因或結局;給某一故事設計出多種結尾;對自己的某些觀點進行推論;對不同人的審美觀加以闡述或提出個人見解。
美國的“創造發明課”教學
美國教育家麥克馬克經過十幾年的實驗研究和探索,提出利用“創造發明課”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發明才能。
在“發明課”教學中,第一階段是學習科學發明的歷史,從豐富多彩和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中,鼓勵學生進行再發明創造。他們學習蒙哥佛兄弟發明“熱空氣氣球”的歷史,學習如何發明一個現代“熱空氣氣球”。這一過程激發了學生創造發明的興趣和欲望。
第二階段,讓學生學習科學家、發明家的個性,把自己當作一個發明家。在“發明課”中,讓學生選擇一個他們自己感興趣的科學和發明家,然後開始仔細研究這些發明家的個性、特徵,以及他們的成就和對社會帶來的影響。學生通過熟悉發明家的個性,然後開始模仿他們的一些特徵,並試圖去建立起自己作為一名未來的“發明家”的個性。
第三階段。在“發明課”中讓學生真正的像一個發明家一樣去動手從事發明創造活動。讓學生運用一些現成的或可以利用的廢料從事自己的發明創造。學生們分成一個個自由結合的小組,積極動腦筋進行一些別出心裁的發明創造,有的學生創造了“自動打鈴計時器”,有的精心設計了精巧的“捕鼠器”,有的創造出各種各樣“令人驚訝”的玩意兒。兒童們“在發明課”中體驗到創造的歡樂。
有人曾經運用托蘭斯的創造性思維量表對參加“發明課”的學生進行測量,發現他們在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特性方面都有較明顯的提高。
法國國小的“契約教學法”
為了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個性特點,法國在國小,高年級中建立了新的教學結構,這就是由教師與每個學生簽訂“學習契約”,明確規定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完成的書面作業內容,學習進度,糾正的方法,然後由學生各自安排學習。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使兒童有可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或填補自己的缺漏。
“具有個性特點的學習”並不意味著孩子們是孤獨地學習,而意味著他們利用自己的特長或發現自己的缺漏,都參取得明確的結果。孩子們按照自己的進度工作,而不考慮獲得什麼樣的成績,他們想的是如何遵守契約規定,按時完成學習任務。這裡,教師的職責在於根據需要採用靈活方式,對那些學習信心不足可感到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在某些班級里“學習契約”是集體性的,學生是以小組開展工作的。
“學習契約”也被稱為“契約教學法”,其方法步驟是:①學生首先對工具學科(法語、數學)作出評價,以便發現自己的缺漏。②每個學生應總結一下自己缺漏些什麼。③簽訂為期8天或15天的契約,在執行契約中,學生應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力求使共同確定的計畫能按時完成。④做完練習,若條件具備,可用自動糾正機糾正,若不具備,可由教師給予糾正。
⑤契約完成後應作出小結,以便確定下次契約內容是增加還是減少。
“契約教學法”的好處是:能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功效高,教師能更好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困難,這樣可採取針對性的措施;能鍛鍊人,學生在執行契約時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缺點是:教師工作量大,要負責評價、糾正和總結工作;由於孩子們過分殷勤,產生了負擔過重的問題;需要大量的和昂貴的器材。
布盧姆的單元摸底測驗補救教學法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在60年代提出一個解決美國學校中差生問題的辦法,就是在每個單元講完後進行一次測驗,這個測驗並不打分數,評優秀、中等、不及格,不是為了決定能否升級、升學,而是為了取得反饋的信息,測驗一下學生到底掌握了多少。有多少人沒掌握,沒掌握的是些什麼東西?當然,測驗不是任意出題的,是按照教學的目標出題的。一個學科,每一個單元都要有具體的目標。有知識的識記和理解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的,還有情感、意志方面的,如興趣、信心、勤奮、態度、價值觀等,還有技能方面的。
達到了目標上規定的水平才算掌握。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教師再花一點時間,進行補救。在第二次講的時候,考慮學生為什麼第一次沒有學好,如果是教學方法不對頭,就要改變一下教學方法,使講的內容適應學生的水平,適應學生的心理,使學生真正弄懂。只有期終的總結性測驗,才是打分數的測驗。單元的測驗可以叫做摸底的測驗或診斷性測驗,摸底的目的是為了補救。在美國,已經有3000多所學校在進行這樣的試驗,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的成績顯著上升。因為每一步的學習都是在解決了前面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的進展就比較紮實,有把握,因此,成績越來越好。本來80%以上的學生成績不好,用這種辦法,可以使70%的學生的成績變成優秀的。布盧姆的這種方法,不僅在美國試驗,在歐洲、亞洲、拉丁美洲也有一些國家的部分學校在試用。
法國國小的自治教學法
近幾年來,法國國小正在推行自治教學法。所謂自治教學法,就是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強化入門探索的意識,使學生獲得獨立工作的能力。其基本要求是:把獲取知識的主動權交由學生支配,讓他們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可能安排自己的學習,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興趣去選擇自己想做的事,並在學習和做的過程中增強社會責任感,學會自己管理自己。
關於自治的成果,自治教學法認為應從下面三方面加以衡量①學生對所學的內容能否力求弄懂,弄懂的標準是會看、寫、記憶和總結,興趣濃厚,自信心強,並能表達出來。②學生參加各種活動是否會選擇。所謂會選擇即能否將個人志趣、愛好、特長與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實際需要有機地結合起來。③看學生能否在實際行動中把眼、耳、手等器官協同一致起來。鈴木教學法
鈴木教學法是日本現代教育家鈴木鎮一提出來的。鈴木認為,教育包含兩個意思:一是“誘發”,就是把潛伏的暫時隱而不現的狀態提示出來,發展起來。一是教學,即按照兒童生理狀態和心理狀態有效地傳授知識技能。鈴木認為,教學是促進才能發展的途徑。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和發展人的潛力,也就是進行才能教育。鈴木教學法主要強調三個東西:一是重複。
他在教學中強調“重複,重複,再重複”。二是訓練記憶。他說:“記憶是一種極為寶貴的東西”,有了“記憶作為基礎才有體驗,有了體驗,才有推理”。學習優秀的學生都是記憶能力得到發展的學生。所謂差生,只是因為他們的記憶沒有得到發展。良好的記憶是訓練的結果。三是直覺。他認為直覺是沉睡在理性經驗的溫床上的一尊可靠的神抵。當人們需要的時候。
它會在一剎那間清醒過來,直覺也像別的能力一樣是可以鍛鍊的。
“三層塔”教學法
美國學者比爾說,體現當前科學新動向的教學法應包括三個步驟:第一,講完一般的背景後,接著進行本門學科的訓練;第二,運用本門學科的知識,解決這一領域的大量問題;第三,各門學科通過共同的問題,互相聯繫起來。他稱此為“三層塔”棗即試圖探索各門學科的相互關係,從而給課程確定一個簡明的、系統的結構。這三個步驟同樣適用於文科教育、普通教育、專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他認為,上述各門學科的教學對概念化的強調將有所減弱,甚至會調和它們之間的區別。
美國的課堂講課與教師談話的方法
教學不是講述,但講述卻是教學中一個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幾乎每一個教師都藉助於提高講述的技能以使教學卓有成效。在美國,大多數的教學是教師向學生進行講述。美國講述活動有三種基本類型:(1)正式的講課。(2)短時間的教師的非正式談話。(3)教師的評論和反應,第一類型的講述都有其作用,遺憾的是很多教師過於依賴於第一種類型了。
在正式講課中,教師上課相當於作演說,在這種類型的教學中,師生交流最少。這種單向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傳統教學遺留下來的產物,中世紀大學就是這樣做的,那時候,講授者是唯一得到教科書的人,所以,他就向學生讀這本書,並適當作些解釋。
近來,由於反對長期以來對講課的理解,在有些團體中,輕視講述又成時髦,但是講述在過去被成功地使用過,現在也正在成功地使用著,無疑,在將來還會成功地使用它,他們使用講述導入教學活動或教學單元,激勵學生作總結,解釋難點,銜接教學單元或課題,確立普遍的觀點,指明不同的觀點,提供別處得不到的知識,給予補充資料,提出理論。
總而言之,只要講課仍是大學的主要教學形式,準備上大學的男女青年就應在他們中學的最後階段里,積累相當的聽課經驗,例如,怎樣從聽課中得到教益,提高記筆記的技巧等。儘管講課很有價值,但在中學,正式講課卻不大有效,因為聽講是被動的,比較枯燥無味、講課沒有留給學生去探索、思考或交流的機會,它往往使學生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因此課堂講授之後留在學生腦子裡的東西很少,要是能把所講的材料油印或複製一下發給學生,把課堂時間用於其他目的可能效果分更好些。
青少年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的集中,大多數中學的講課時間應該短一些,國中班級一次講20分鐘也嫌多,把簡短談話控制在10分鐘左右可能更為恰當,高中班級堅持所講的時間可能稍長,不過,也只有真正好的講授者才能使聽眾的注意力保持在30分鐘以上,即使成人聽眾也是如此。甚至在大學研究生課上,學生也得經過努力才能防止出現昏昏人睡的狀態。許多中學教師講課沒有吸引力的一原因是:沒有時間作充分準備。你想使你的講授卓有成效,就必須認真地備課,不僅要準備說什麼,而且要準備如何說,如果行的話,不妨課前在寢室的鏡子前試講一下。
清楚而有說服力的講課效果較好,有鑒於此,教師在備課時必須防止奢望過多,教師很容易在鞏固舊概念時講得較快,然後就忙於講新的概念,中學生以及成人都是如此。所以,應把談話集中在主要方面,並把主要內容講深講透。為此,可用圖解、範例和其他方式以助講解。
這些圖解、範例本身可能並不重要,但它們卻有助於突出論點,在此基礎上,再回到教師著重講解的論點上來,清楚地複述它,以便講透並儘可能堅實地在最後的總結中敲定它。通常,這一程式會把教師的思想傳遞給學生,因此若在一次講課中企圖涉及許多論點,反而會使聽者感到糊塗。
要成功他講課,首先必須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在整個講課過程中都應如此。引起注意和興趣的方法之一是:以一個引發性的詢問,一個問題,或一個使人困惑的事件開頭,如果在講課之始,能讓學生感興趣幾分,那么,一種希望解決困惑的願望,就能促使學生專心聽講。
在任何情況下,讓學生知道你想要於的事和為什麼要幹這事的理由,都是有幫助的,如果你幹這件事時所設定的目標,與學生所關切的事物有著直接聯繫,那就更好了。應該讓學生領會到課上講的知識與過去和將來所學知識的內在聯繫,正面提問,反面提問,幽默的講述,各種圖解和實例,都有助於引起興趣,講清論點。當學生開始迷惑的時候,演示、圖片、展品、投影圖以及其他教學輔助工具都可使講課增添趣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講課僅僅依靠自己的嗓子,對自己,對學生都是不當的。
講課的專家們主張按以下程式講課:①告訴學生將講述的內容;②進行講述;③歸結全課內容。
這是一個好的程式,它被優秀的講授者們沿用了多年。它要求一種合乎邏輯的、次序井然的表達,把重點放在一些關鍵的問題上。對講述的主要問題要反覆提及,還要常做歸納小結。在講課中不應該有離題話,當然論證性的例子,圖解,提醒對易忘的細節的注意,以及講清有助於理解主要論點的小事,則應另當別論。
講課時,應在聽課者理解的水平上合乎邏輯地展開你的論述。有些人講課完全超出學生理解水平;有些人講課則又幼稚而粗陋。基本的方法應該是:首先分析聽眾的水平,然後在符合這一水平的基礎上說話。為此,應努力調整你的語言、概念、概念的順序。一般說來,內容應從具體到抽象,然後再回到具體,這樣才不致使事物懸空,還要確保使講述非常合乎邏輯,這樣,學生就有了必要的背景來理解新的材料。不過內容應該新穎。講課者是沒有理由照本宣科的,講演的目的就是給學生新穎的觀念和知識,這些觀念和知識是學生在其他場合不易得到的。
講課時,應努力幫助學生從聽講中學習。除使用複述和反詰法之外,另一個策略是幫助學生記好筆記。因此,順黑板上列出,或放映幻燈出示講課提綱,這可能是最有助益的。通常的方法是發給學生提綱式的材料,當教師講授時,由學生充實提綱。這個做法甚為可取。好教師當中更常見的做法是在講課中停下來向學生指出剛才講了什麼,下面將講什麼,而且把這些記進筆記中去。這些方法也是可取的。一旦學生記筆記的工夫熟練了,這些做法便不再必要了。
講課是否明晰有賴於語言的使用。新教師和實習教師講話往往超越學生的水平。大學高年級學生和剛從大學畢業的學生所熟悉的概念、辭彙可能對六年級學生甚至高中學生都不相干。
因此要小心地用學生所能理解的語言與他們談話。
當然所用語言應該比較規範。有些教師在談話中引用街頭俚語語言,這是不恰當的。
俚語和落於俗套的語言無助於使講演更為明晰。不管你喜歡與否,每當人在運用語言的時候,你就是一個榜樣。如果你想留給學生好影響,你就必須使你所運用的語言成為你希望學生所模仿的那種語言。
有不少教師的分組訓練是通過對各個小組或全班的非正式談話進行的。這些談話不同於正式講課。它們通常是簡短的即席演說,是出自當時的需要。它們經常是從班級討論或學生髮問中生髮出來。因為這些談話簡短,教師不必象正式講課那樣準備。通常在配合問題討論時運用這種談話最為有效。這些問題和講座既發自教師又回到教師,有時稱此為“講述一討論”。非正式談話的最大危險是教師講得太多。當教師講話時,學生就常常停止了思考。因此教師應該努力把許多談話轉變為間接的教學。可以有意設問,提出難題,引起評論,接受提問。絕不能認為你已向學生講述過了。學生便一定會學到東西。其實,並非如此,學生完全可能會對上述活動產生錯誤的理解,甚至全然沒有領會教師告訴他們的東西。所以,教師必須隨時對有目的的簡短談話作必要的解釋,並以事先設計好的問題來檢查學生的理解。如果你能把談話處理得很簡煉,並交替著提問、討論,使學生隨時都處於積極思維的狀態之中,那么你的講課效果就一定會更好。
美國學校中的師生教學契約制
師生教學契約,通常用書面文字具體規定學生應該做什麼,接著做什麼,學生可以根據能力大小,從教師提供的幾個供選擇契約中挑選一個,或與教師商談,訂出符合自己興趣與學習風格的契約。這樣學生為學習承擔了責任,成了學習過程主動參與者,激發了學習動機,保持了學習積極性,也迫使學生用客觀態度評價自己。個別簽訂教學契約,需要布置不同學習任務,使用程式教材,但基本的要求還是一樣的。
怎樣實行契約制教學?大、中學一般採用成績等第契約制。學期開始,教師先向學生提供若干契約。例如,讀10本書和20篇文章,寫出達到標準的兩份報告,成績為A;讀5本書和10篇文章,寫出兩份報告,成績為B;依次類推。每學生可量力而選擇,也可以與教師討論改變契約要求,找出雙方都滿意的條件再簽定。契約一般規定教師給予學生自由安排學習時間、地點、順序、進度、方法等的權利,期末根據學生所達到契約的要求來評定成績。國小較多採用學習任務契約制。教師首先確定學習任務,將任務分為一個個較小的單元,分別寫在卡片上,每張任務卡片向學生指出學習任務的開端和結尾,同時也提供檢查學習效果的標準。教師再開一張清單,列出提供對學生起強化的活動,並規定活動項目與時間。例如,某國小四年級師生教學契約計畫分為:①學習內容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地位;②所學內容的目的;③具體的可測量的作業標準;④幾個測驗例子說明如何檢驗學習效果;⑤教育目標劃分為知識、理解,運用,創造等幾項;⑥這一範圍可利用的資料、方法一覽表。這樣的計畫可使學生自訂進度,獨自或幾個人一起學習,完成契約任務後,學生參加測驗,檢查是否達到目標規定的要求。每天學習,學生自選場地、方法,教師檢查前一天作業,給學生表揚,激勵或必要的幫助,也可集中全班給一些口頭指示。學生完成任務後即可隨意活動。學習結束,教師要進行評定工作。
比起傳統教學,契約制能使學生在學習成績、態度、自覺性、責任心、興趣和毅力上有更大提高。
英國的理科教學法
近20年來,英國的理科教育有很大的發展,最突出的是強調“如何培養學生適應當今的世界,使學生髮展他們的創造能力”。理科教學新方法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強調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性。專家們認為,實踐是學生學習的起點,教學時刻都應注重實踐,注重研究,注重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對學生著重是研究的訓練而不是驗證的訓練。並認為學生的思考能力,對概念和理論的理解,只有在參加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得到加強;強調學生參加實踐,有利於求異思維的發展,創造能力的形成,英國的理科教科書內容也編進了許多關於過程的實踐活動內容,實驗內容增加到50%,實驗設備比過去增加了許多,每班有實驗室,每個學生有實驗台。
英國理科專家們一致認為,教學方法應考慮下列原則:①要適合不同年齡的學生學習理科的心理特點。選用各種教學方法時,應記住各種能力學生的要求。理科教師應掌握學生認識發展的一般心理原則,根據這些原則去研究不同年齡的學生學習理科的心理特點。②根據學生的學習過程來組織教學活動。注意培養能力,專家們反覆強調,過程重於內容,一切教學活動首先考慮過程,其次才是內容,“儘量做到過程和內容相平衡”,如果兩者產生矛盾,就改變教學內容,而不削弱對過程的要求。他們提出中學生學習理科的過程具體項目有:通信和討論,思想,提問,尋找幫助,商議,信息處理,選擇,套用關係,控制變數,設計,描繪結果,解決問題,實驗和作出決定,預測,推論,公式假設,說明,模型,評價,評定,分類,時間安排。強調過程,實際上是強調學生熟練地套用各種技能的能力的培養。學生知道怎樣學,比學懂什麼更為重要。③要有利於發揮主導和主體兩方面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目的是一致的,教與學是雙邊關係。選擇任何具體的教學方法,都應當從有利於發揮雙方的作用為出發點。英國理科教學活動中,教師講解的時間很少,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進行學習,實際上學生已成為學習活動的主角。
美國的批判思維教育法為適應新技術社會對個性與隨機變通的要求,美國教育界對新的教育方法進行了探索。提出“批判性思維”教育方法,它是對現行教育方法的一種揚棄。
“批判性思維”教育法究竟怎么回事?紐約昆士區第128國小正在試用這種方法教學,如該校五六年級的學生組成一個“未來問題解決者”特別班,試驗在兩小時內處理一種假想的情況:到2000年世界人口達到70億左右,而同時,地球上野生動植物的種類銳減。現在,學生們面臨兩個任務:①提出20個從上述事實中派生出來的問題,如過多的人口會減少可食植物的的供應等等。這就需要學生們運用知識去分析演繹。②經過這番思考,學生們對人口問題嚴重性的迫切性有了一定的認識。進而學生們必須找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在這種教學環境中,學生們完全擺脫了被動狀態,在未踏上社會前就逐漸積累起了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主動的意識。
“批判性思維”教學法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平等地交換意見,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靠教師進行灌輸,讓學生死記硬背,因而激起了學生對事物的濃厚興趣和深人思考。它對後進生的刺激和促進作用更大。它由於適應新技術革命的要求而受到了普遍重視,已風行於美國。
日本的自我教育和體驗性學習法
自我教育是日本教育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
日本教育界在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時指出,現行教育中存在著十分嚴重的問題,一是封閉式的傳統教育問題,一是學歷社會所造成的考試地獄問題,其結果挫傷了學生的獨特見解、集體智慧,壓抑了兒童的智力、情感及創造性,使學校教育鑄造出一代又一代的機器人,這有礙於人類的真正幸福,也不適應高度信息化社會的需要。因此,改革現行學校教育勢在必行。改革方向是從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出發,激發學習欲望,增強毅力,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獨立的分析思考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因為,這種能力是迎接21世紀到來的唯一有效的能力。他們認為,15年後進入21世紀,社會今日之花朵將成為明日之棟樑,而棟樑之才必須具備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
所謂自我教育能力,不同於自學能力,它包括學習者的學習欲望、意志能力、學習方法以及判斷能力。而這四種能力的培養主要取決於一種方法論,即一種體驗性學習法。顧名思義,這種方法是一種在實踐中學習掌握新知識的方法,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意志能力等。因為,從孩子們的天性來看,他們天生好動好奇,當他們接觸到實際時,就會立刻產生一種好奇心理,並想親自體驗一下。由於這種心理的驅使,他們動手操作時,甚至會忘記時間和飢餓。這時,如果教師能給予適當的指導,使學生不斷發現新問題,產生一種強烈的興趣和快感,就能在非常自然的狀態中,培養出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意志能力。再有,體驗性學習方法也是使學生產生探索、追求以及創新心理的源泉。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往往會碰到一些疑難問題,並想搞清其究意,這樣一個問題解決了,又會出現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不斷探索。另外,這種方法也是克服那種由書本來到書本去,教師視學生為容器,一味灌輸書本知識的傳統式教學的方法之一。它使學生在心情舒暢的環境中,產生一種充實感和滿足感,並能使他們真正掌握和運用科學知識。例如,日本千葉縣山武郡成町東立大富國小,從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特點入手,以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改革傳統式教學思想、解決現行學校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為目標,採取了課內外結合的實踐體驗性學習方法。這種方法大體分四個步驟進行,首先是在課堂內講授一般的基礎知識,然後到實踐中給學生做簡單的操作說明或示範;其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提出疑難問題;再後,教師給予適當的解釋和啟發。如在自然課教學中,為使學生掌握草梅栽培技術,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課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建造塑膠薄膜溫室,給學生講栽培程式和注意事項,做示範動作,讓學生實地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教師提出一些關鍵的、引而不發的問題,使學生自己動腦筋分析研究,找出問題的所在,目的是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獨立工作能力。另外,他們還讓學生在攝氏40度的高溫室內進行長時間的實際操作和技術知識的學習,既培養了毅力,又增強了耐力。
總之,體驗性學習法對學生們掌握知識、開發智力能力以及培養意志都是非常有效的。但是,也有它不利的一面,即花費時間長,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因此,在選用這種方法時,一定要全面考慮教學內容、師資水平、設備條件,以及課時多寡等問題,決不能不顧一切,盲從於某種教學形式,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