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米格-29戰鬥機

俄羅斯米格-29戰鬥機

蘇聯70年代開始研製的超音速、高性能、有單雙座型雙發戰鬥機。它由高爾基等多家飛機製造廠生產,1983年開始裝備部隊。在研製中突出了它的中、低空格鬥能力和下視下射能力。在綜合作戰能力方面,米格-29絲毫不亞於美國的F-15、F-16等戰鬥機。

簡介

俄羅斯米格-29戰鬥機米格29米格-29(MИГ-29,英文寫成MiG-29)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雙發高機動性戰鬥機。預生產型飛機於1979年10月首飛,1982年投產,1983年開始裝備部隊。米格-29戰鬥機的基本作戰任務是,能在任意氣象條件下和苛刻的電子干擾環境中、在全高度範圍和以各種飛行剖面摧毀距其200m~60km範圍內的空中目標。所以它最適合於空中優勢和近距機動空戰;其後期的一些型號也可以進行空對地攻擊和進行近距空中支援,對付地面上的活動或固定目標。是蘇聯第一種從設計思想上就定義為第四代戰鬥機的機型。

背景

俄羅斯米格-29戰鬥機米格29

米格—29是與蘇—27平行研製的,當時規劃這兩種戰鬥將構成一個新的戰術航空系統。該系統的任務是確保空中優勢並承擔所有前線作戰任務,包括對地攻擊。原構想蘇—27重型戰鬥機在系統中是能滿足各種要求的主力機種,而輕型戰鬥機米格—29則是作為補充的輔助性礬種,但進入設計階段後,米高揚設計局力求使米格—29多承擔任務。因此,到1981年該機已成為一種“微型”前線戰鬥機。也就是說,米格—29同時具有優秀的格鬥能力和對地攻擊能力,可以單獨自主地用於作戰,只是作戰半徑有限。米格—29(代號9)是在米格—23多用途戰鬥機和米格—25截擊機之後研製的。最早的總體方案與後來的米格—31很相似,進氣道在機身兩側,中等後掠角的上單翼,雙發雙垂尾,主起落架為前後串列雙輪。以後在蘇聯中央流體力學研究院的參與下,同時美國F—15、F—16、F—17(F—18的原型機)設計方案的影響, 總體方案進行了多次調整,最後形成了翼身融合體、帶邊條中等後掠角、雙垂尾、機腹進氣的布局方式。米格—29沒有採用電傳操縱,但在操縱系統中裝有較先進的CIIY—451自動控制系統。米格—29的l號原型機於1977年10月6日首飛。這架飛機與批生產型沒有多大的區別,隨即生產了10架試製批和8架試生產批的飛機,用於進行飛行試驗。這19架飛機的代號分別是9—01。9—19,其中2號機和4號機在試飛中墜毀。由於第12架是批生產的首架飛機,所以外國刊物也有將米格—29統稱為“9—12”飛機。1982年,米格—29開始在莫斯科和高爾基的工廠投入批量生產,1983年6月交付部隊試用。其裝備部隊的時間比蘇—27早約3年。1988年,米格—29在范堡羅航展上首次公開展出。 1986年開始,先後向古巴、前捷克斯洛伐克、前東德、印度、伊朗、伊拉克、朝鮮、波蘭、羅馬尼亞、敘利亞、前南斯拉夫和馬來西亞(米格-29S)等國出口。

米格-29後來的改型達20餘種,包括教練機(米格-29UB"支點-B")、戰鬥轟炸機(米格-29M"支點-E")、海軍艦載機(米格-29K"支點-D")等。除蘇聯外超過30多個國家使用,總生產數量1600餘架,成為了一款出色的多用途戰鬥機。

武器系統

俄羅斯米格-29戰鬥機米格29

其火控系統包括脈衝都卜勒雷達、光學雷達、頭盔瞄準具和火控系統計算機,自動化程度高,抗干擾能力強。該機可攜帶P—27雷達制導中距攔射空空飛彈和P—60、P—73紅外製導近距格鬥空空飛彈,還可攜帶57毫米、80毫米、240毫米火箭彈。最大武器外掛量為3000千克,裝有1門30毫米航炮。動力裝置為2台克里莫夫設計局的PII—33加力式渦扇發動機,單台最大推力49.39千牛,加力推力81.34千牛。

技術數據

翼展l1.36--13.965米,機長17.32米,機翼面積38平方米;正常起飛重量1524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850O千克;海平面最大速度1500千米/小時,最大馬赫數M2.3,實用升限17000米,航程1500千米(不帶副油箱)、2900千米(帶1個500升、2個800升副油箱),起飛滑跑距離250米,著陸滑跑距離600米。米格—29YB是雙座型,首架原型機於1981年首飛。該型機身加長了0.1米,為安排后座而減小了燃油箱,還取消了雷達。
俄羅斯米格-29戰鬥機米格29米格—29KBII是用早期批生產型改裝的艦載機的過渡型,加強了機體結構,主要作為艦載礬飛行員在陸基機場使用的教練機,可用於訓練斜甲板滑跳起飛和使用攔阻鉤著陸。首架飛機於1982年8月21日首飛。
米格—29K是1988年6月23日首飛的艦載戰鬥轟炸機,換裝了增大推力的PII—33k發動機。機翼外段可上折,加強了起落架和後機身的結構,加裝了減速板、攔阻鉤和空中加油裝置,可掛4枚反艦飛彈和4枚近距格鬥空空飛彈,火控雷達換成新型號的“甲蟲”。1989年 l1月21日米格—29K(首次在“提比里西”號(現改稱“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航空母艦上試飛,成功進行了斜甲板滑跳起飛和使用攔阻鉤著陸。但由於蘇聯解體後軍方經費不足,米格—29K未被採用。米格—29KY是米格—29K的雙座型。
1993年,米格-29CMT出現。米格-29CMT的性能非常接近俄羅斯的第五代殲擊機。研製專家稱,它的空戰能力大約要比米格-29高出8倍,續航能力從2900公里提高到3500公里,戰鬥載荷也從原來的2噸提高到4噸。米格-29CMT上裝備7個具有高速計算能力的電腦,俄羅斯國防部也允許在米格-29某些部位的改裝過程中使用西方生產的電子元器件。初步估算這將使飛機機載設備總重量減少近600 公斤,使米格-29CMT能夠加大燃料攜帶量及裝配新的雷達設備,可以攜掛多種型號的空空飛彈和空地飛彈及其它一些高精確度武器。
俄羅斯米格-29戰鬥機米格29

米格-29CMT是一種多用途戰鬥機。它可以完成殲擊機截擊機強擊機偵察機及空中指揮平台等多種功能,俄羅斯國防部決定要在 2020年前把150多架米格-29殲擊機改裝米格-29CMT。米格—29除裝備獨立國協空軍外,還出口到其它十幾個國家。1991年,俄羅斯空軍停止裝備米格—29,該機全部轉為出口外銷並繼續出現新的改型。其中米格—29C是1992年公開發表的改進型號,主要是換裝了新型號的H—019At脈衝都卜勒雷達。該型號生產數量很少。米格—29CM是在米格—29C基礎上進一步改進的型號,主要是增強空對地作戰能力。為此,擴展了雷達的對地功能,加掛了Q-29T電視制導空地飛彈、KAB—500電視制導炸彈、Q—31A反艦飛彈。米格—29CE是出口馬來西牙的型號,裝備H—019M雷達和P—77中距空空飛彈,可同時改擊2個目標,還可攜帶Q—29電視制導空空飛彈。
米格-29,МиГ-29,是米格設計局為蘇聯空軍設計的最後一代野戰前線戰鬥機。北約命名“支點”。

研發歷程

俄羅斯米格-29戰鬥機米格2960年代末,蘇聯總參謀部針對美國的“FX”計畫(後演變為F-15戰鬥機),提出了相對應的PFI計畫。PFI是俄語PerspektivnyiFrontovoiIstrebitel的縮寫,意即“先進戰術戰鬥機”。1971年,計畫分化為兩部分,一個是“TPFI”計畫,T代表tyazholyi(重);另一個是“LPFI”計畫,L代表Legkiy(輕)。LPFI計畫全稱為“輕型前線戰鬥機計畫”促生了米格-29戰鬥機。1972年蘇軍向米格設計局提出研製新型戰鬥機替代蘇軍中米格-21和米格-23的需求。新的輕型戰鬥機將承擔戰術空中任務,及進行護航和地面攻擊,設計局內部最初稱之為“計畫-9”,最終命名為“米格-29”。正式設計開始於1974年,提出了多個方案,其中有的方案就象米格-25的縮小版。隨後生產了約19架原型機。當時蘇聯空軍為米格-29戰鬥機定下的基本作戰任務是,能在任意氣象條件下和苛刻的電子干擾環境中,在全高度範圍和以各種飛行剖面內,摧毀距其200米到60千米的空中目標。可見米格-29最初是作為空中優勢戰鬥機研製的,後期的改進型號逐步具有了空地攻擊和反艦能力。具體到空優作戰任務方面,蘇聯空軍通過分析其空戰經驗和軍用飛機的發展趨勢,要求米格-29必須既能勝任機動格鬥,又能進行超視距空戰。
米格-29設計組的領導是羅斯蒂拉夫·阿波羅舍維奇·別里亞科夫,副手為A·A·丘曼奇延科、V·A·拉夫羅夫和M·R·沃登博格、阿納托里·A·別羅斯維特。別理亞科夫是著名設計師和院士,二戰期間畢業於莫斯科航空學院。他早在1951年就獲得了國家級獎勵,在60年代任米格-23主設計師。另外還有14名副設計師。作家比爾·甘斯頓在其《俄羅斯飛機百科全書1875-1995》一書中,這樣描述了米格-29設計的特性:“升力型機身和大型機翼完整的以整體空氣動力學形式融合,兩個低於軸心的發動機配備有可調進氣口,能承受持續9G的機體結構,多模式脈衝都卜勒雷達,全面的火控和電子戰系統,武器為機炮外加不少於六枚的空空飛彈”。這些是對米格-29恰如其分的概括。此後米格-29的概念研究在空軍和各個科研機構的共同努力下開始了。在蘇聯航空史中,有那么多航空機構聯合起來進行一種飛機的整體規劃,這還是第一次。
俄羅斯米格-29戰鬥機米格291977年10月6日,在朱可夫斯基試飛中心,首席試飛員亞歷山大·V·費多托夫駕駛原型機進行了首飛。工作效率極高的美國偵察衛星於同月在這一西方稱為“拉曼斯科伊(Ramaneskoye)”的機場拍攝到了這一原型機,並暫命名“拉明-L”(RAM-L)。之後的幾年裡,出於妖魔化蘇聯和新聞炒作的需要,在西方傳媒中對此機的描述充滿了近乎誇張的恐怖。第二架原型機78年6月首飛。負責發動機試驗的2號機和4號機,均因發動機問題先後於78年6月15日和80年10月31日墜毀。03號原型機是第一架雙座米格-29UB教練型,於81年4月28日首飛,仍由費多托夫駕駛。1982年米格-29在莫斯科和高爾基的工廠投入批量生產,1983年開始裝備部隊。 
由於蘇聯時期,軍方對設計局的要求分工不同,“米格”長期設計野戰前線戰鬥機,蘇霍伊設計局負責國土防空戰鬥機和中遠程對地支援作戰飛機的設計。米格的前線戰鬥機一般以條件較差的前線機場為基地,執行中近短程空優作戰任務,兼顧對地支援。因此米格戰鬥機相比起同時期的蘇霍伊戰鬥機型號,一般輕而小,因此航程短,火控武器系統相對落後一些。到了米格-29時代,這一情況仍沒有改變。米格-29是與蘇-27平行研製的,當時規劃這兩種戰鬥將構成一個新的戰術航空系統。原構想重型的蘇-27戰鬥機在系統中是能滿足各種要求的主力機種,而米格-29則作為補充的輕型前線機種。這類似於美國F-15與F-16的搭配,但美國構築這一搭配的起因是經費問題。米格設計局當然不願意自己的產品只能當配角,私下力求使米格-29的設計更加全面,可承擔更多類型的任務。但由於總體規劃的限制,最終米格-29的整體性能和作戰能力仍無法與蘇-27相比,尤其是作戰半徑小、火控武器系統較差,給米格-29未來的發展埋下了屢受挫折的伏筆。
在20世紀80到90年代,由於之前的三十餘年裡,“米格”戰鬥機出口數量巨大,屢屢與美國戰鬥機對壘,名聲在外,地位顯赫。而蘇霍伊設計局的產品,尤其是國土防空戰鬥機,如蘇-9/11、蘇-15等則受到蘇聯保密制度的限制,不能出口外國,名氣遠不如米格機。但是冷戰後,俄羅斯取消了對蘇霍伊戰鬥機出口的限制,面對先天條件好的蘇-27的強大市場攻勢,米格-29無法象其前輩米格-15、米格-21等那樣再次在國際戰鬥機市場獨領風騷,外銷量少得可憐。米格設計局也陷入了巨大的困難之中。

基本特點

俄羅斯米格-29戰鬥機米格29

整體氣動布局為靜不安定式,低翼面載荷,高推重比。機翼上有三維方向調節的增升襟翼。米格-29的主進氣口在起降和滑行時可以關閉,以避免吸入異物。在這些時候空氣由進氣道頂部的副進氣口吸入。
米格-29採用專門為其設計的RD-33高性能渦扇發動機,最大推力8300千克。機身部分結構採用複合材料。機身的部件劃分非常便於批量生產。製造期間,廣泛採用了數控工具機、結構模組化和自動焊接技術等先進工藝。
米格-29裝備了一個綜合火控系統,包含三個互聯的子系統,分別是雷達、紅外和可見光系統。
米格-29的發動機和機載設備均具有非常合理的規劃設計,測試和製造工作同步進行,使得飛機性能和用途具有可擴展性,代表著現代戰鬥機的新水平。將來也許我們不再需要任何地面測試設備,這樣飛機設計和製造的周期就可以大大加快了。在設計方面,米格-29在氣動設計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其精心設計的翼身融合體。米格-29的主機身和機翼內段之間呈圓滑過度(即流行的翼身融合設計),機翼內段前端形成邊條,後掠角73.5度。機翼外段前沿後掠角42度,展弦比3:5,2度下反角。翼身融合體帶來的升力占總升力的40%。外段機翼上有液壓控制的副翼。全翼展寬度的液壓控制前沿襟翼分成三段,由計算機控制與後沿開縫襟翼共同工作,以提供更好的機動性能。副翼俯仰範圍為+25度到-15度。垂尾採用雙垂尾方式,分別位於機身中線外1690mm處。垂尾向機身外側傾斜6度,前沿後掠角47度50分,方向舵偏轉角為±25度。全動平尾後掠角約50°,操縱面上均無調整片。垂尾是碳纖維複合材料和蜂窩結構,平尾和操縱面選用的是金屬蜂窩構件。總的來看米格-29的外形和蘇-27相似。
垂尾的前沿向前伸展到機身與機翼接縫處的上方,與BVP-30-26M箔條/紅外誘餌發射器相連。這一設計相當獨特,增大縱向安定面的面積,提高了從尾鏇中擺脫的能力。而通常箔條/紅外誘餌發射器一般是安排在機腹或機身兩側的。兩個差動平尾前沿後掠角50度,平尾翼展7.78米,俯仰範圍為+15度到-35度。位於機身前端的邊條設計類似於F-16,可防止飛機在以最大俯衝角度攻擊時出現副翼失效的現象。製造期間,廣泛採用了數控工具機、結構模組化和自動焊接技術等先進工藝。但工藝水平仍難與美國相比,略顯粗糙。在第100架出廠後,後續生產的米格-29的垂尾方向舵增大了面積。

米格-29飛行控制系統的主要問題是,控制各翼面機械操縱方式較為落後,不如西方第三代戰鬥機使用的數字式線傳系統。米格-29的機上計算機可在飛行員做機動動作時提供監測限制,以防飛機飛出自身性能限制的範圍。在滾轉中,飛機飛到26度迎角時,會出現副翼失效的現象。但在俯衝時可以不考慮迎角和過載的限制。在海平面高度以450千米/時速度飛行時,米格-29標準的持續轉彎半徑為225米;以800千米/時飛行(這是目前各種戰鬥機作低空格鬥的速度上限)則為350米。這兩個指標優於以機動性出眾而聞名的F-16。在海平面高度以0.85馬赫飛行時,米格-29的水平加速度為11米/平方秒;在6000米高度時,則為6.5米/平方秒。米格-29的機械操縱系統僅有兩重液壓裝置,不象西方那樣通常採用三重(又稱三餘度)或四重裝置確保可靠性和被擊傷時的生存力。這樣會減低米格-29的生存力,但與蘇聯空軍的作戰和後勤理論相符。
米格-29的兩台發動機間有較大空間,在機背上形成了一個長條狀的凹陷。兩個發動機進氣口分別安裝在兩主翼前端下方,截面呈矩形,內傾8度,以配合機翼不同部分的厚度變化。進氣口前沿呈60度楔形,在高迎角條件下仍能提供良好的進氣條件。每個進氣口帶有一個氣流鉸接擋板和三個向上開的輔助進氣口,用於控制進氣來源。在起飛和著陸時,擋板與前起落架隨動,擋板擋住主進氣口,則輔助進氣口工作,此時輔助進氣口向下打開,空氣從輔助進氣口的百葉窗形縫隙和887個小孔中進入進氣道。在主進氣道關閉,發動機只能從輔助進氣口吸入空氣的情況下,米格-29仍能以0.85馬赫飛行。使用輔助進氣口可避免發動機吸入地面異物,這對於經常要在野戰機場起降的米格-29尤為重要。

俄羅斯米格-29戰鬥機米格29

米格-29機身結構主要為鋁合金組成,部分機身加強隔框使用了鈦材料,以適應特定的強度和溫度要求,另少量採用了鋁鋰合金部件。主翼有三條截面為圓形的翼梁,覆以鋁鋰合金的蒙皮。鋁鋰部件廣泛採用電子束焊或氬弧焊。機身內的第1號主油箱容積2550升,安裝在第一條翼梁前面。兩塊減速板分別安裝在兩台發動機之間的機身上部和底部。機身有四條縱向主梁,兩條位於發動機之間,另兩條分別在發動機外側。靠外的兩條主梁向後延伸出機身範圍,作為平尾的安裝支撐點。米格-29上採用的複合材料約占整機的4%,少於西方第三代戰鬥機的比率,主要分部在平尾、副翼、襟翼和方向舵面上。機頭雷達罩為介電質複合材料。
起落架為可收放前三點式,單輪主起落架,前起落架則為雙輪。前輪起降滑行時可偏轉±8°,低速滑行時可偏轉角±30°,可通過座艙內的換檔開關控制編轉角,後部有擋泥板。米格-29是第一種前輪可轉向的米格戰鬥機,從而降低了剎車的耗損和對地面牽引車輛的依賴,也便於飛行員在地面操縱飛機滑行。主輪尺寸為840×290毫米,前輪尺寸為570×140毫米。
米格-29採用的RD-33(PД-33)渦扇發動機由克里莫夫設計局研製,雙軸,低涵道比,採用共11個單元體的單元體結構。單台不加力推力為50千牛(5040千克力),加力推力為81.4千牛(8300千克力),採用全許可權數字式控制。最大加力耗油率2.09。發動機推重比按乾質量計算為7.87,按交付狀態質量6.62。後機身左側裝有輔助動力裝置,並開有相應進氣口。該發動機由莫斯科契爾尼舍夫工廠(又稱紅十月工廠)生產。該發動機工作穩定,可在飛行包線內任一點空中再起動和接通加力,並且設有俄羅斯發動機普遍採用的補氧系統。按蘇聯戰鬥機發動機傳統,RD-33的高空高速特性突出。RD-33的性能與F-16A/B型裝備的F100-PW-100發動機相比,基本處於同一水平。但可靠性、可維護性一直為外國用戶所批評,尤其是印度空軍的米格-29部隊,因發動機事故多次導致部隊停訓,直接影響了戰鬥力。據說蘇-27採用的AL-31系列發動機同樣有這一問題,實際大修壽命與公開宣傳中的數字相去甚遠。
米格-29的機身實用壽命為2500小時,可以以20.8小時/月(250小時/年)的使用率服役上10年。
米格(mig)-29戰鬥機是俄羅斯米高揚和格列維奇設計局推出的第三代超音速戰鬥機,該機於70年代開始研製, 1977 年首次試飛, 1985 年初投入使用,共有A、B、C、D、M等型號,其中M型是其90年代最新設計,又稱米格-33。
米格-29M的總體尺寸與A型一樣,但廣泛採用了複合材料。機長11.36米,翼展17.32米,機高4.37米。最大起飛重量 18000 公斤,採用了2台最新設計的RD-37渦扇發動機,單台推力8770公斤,實用升限17000米,航程3200公里。
米格-29M戰鬥機與米格-29A戰鬥機相比,最大的特點是裝備了新型雷達,新型紅外搜尋系統,新型飛彈,以及更大推力的發動機和電傳操縱系統。米格-29戰鬥機裝備了“甲蟲”多用途都卜勒雷達,採用了高、中、低脈衝重複頻率工作。武器控制系統裝有一種新型光電設備,能計算出發射飛彈的各種條件。機上有9個外掛點,可攜帶各種新型空空飛彈和空地飛彈。其中包括俄羅斯最新研製的
AAM-AE空空飛彈,它能擊落過載為12個G的空中目標,最大發射距離110公里,還可攜帶射程更遠的R-27RE攔射飛彈,最大射程170公里,超過美國的“不死烏”遠距空空飛彈,更令人關注的是它所攜帶的KH-31P高速空地飛彈,具備摧毀所有現役的中距和遠距地空飛彈系統制導雷達的能力,包括美國陸軍使用的“愛國者”防空飛彈及各種防空警戒雷達,該飛彈採用了寬頻帶、反雷達尋的頭,發射距離超過100公里。
此外,機上裝備的加爾德尼亞-1-FUE主動雷達干擾機、雷達警告接收機和箔條/曳光誘餌彈投放器(120發誘餌彈),使其電子戰能力提高1倍。

熱點事件

德國以1歐元價格向波蘭移交米格-29

波蘭空軍裝備的米格-29戰鬥機波蘭空軍裝備的米格-29戰鬥機

環球網軍事頻道國際軍情中心12月14日報導,早在2003年,德國政府決定以1歐元1架的象徵性價格向波蘭移交23架米格-29殲擊機。2004年8月,德國完成了向波蘭提供22架俄制米格-29戰鬥機的工作。這些飛機是在德國統一後,從原東德空軍接收而來的。首批5架戰鬥機於2003年9月30日到達波蘭比德戈什軍事航空製造廠機場,由華沙WZL-4工廠為其維修PD-33航空發動機。
在波蘭進行的米格-29戰鬥機單機維修費用為1200-1300萬茲羅提,一台PD-33發動機維修費用約為300萬茲羅提,所有飛機維修費用將超過1.3億茲羅提(2950萬美元)。在波蘭進行的米格-29戰鬥機單機維修費用為1200-1300萬茲羅提,一台PD-33發動機維修費用約為300萬茲羅提,所有飛機維修費用將超過1.3億茲羅提(2950萬美元)。

在波蘭進行的米格-29戰鬥機單機維修費用為1200-1300萬茲羅提,一台PD-33發動機維修費用約為300萬茲羅提,所有飛機維修費用將超過1.3億茲羅提(2950萬美元)。在波蘭進行的米格-29戰鬥機單機維修費用為1200-1300萬茲羅提,一台PD-33發動機維修費用約為300萬茲羅提,所有飛機維修費用將超過1.3億茲羅提(2950萬美元)。

在波蘭進行的米格-29戰鬥機單機維修費用為1200-1300萬茲羅提,一台PD-33發動機維修費用約為300萬茲羅提,所有飛機維修費用將超過1.3億茲羅提(2950萬美元)。

私人收藏

私人收藏家唐奇爾林曾以10萬美元的代價自吉爾吉斯購入兩架米格-29,礙於進口法令限制,無法進口搭配的航電裝備,兩機目前停放於美國伊利諾州的昆西,處於嚴重缺件並等待翻修的狀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