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征服中亞

俄國征服中亞

19世紀下半期,俄國通過在乾草原地帶修建堡壘線,控制了哈薩克草原,接著依靠先進的火器和制度上的優越性,利用不大的邊防軍不斷蠶食,順利征服了中亞的浩罕、布哈拉、希瓦3個獨立汗國。最後渡過阿姆河,控制了土庫曼斯坦,和英國私分了帕米爾高原,完成了對中亞390萬平方公里的征服。

中亞碉堡線的形成

1800年的中亞1800年的中亞
俄國對資源豐富、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中亞地區垂涎已久。1717年,彼得大帝耗資25萬盧布,派遣別科維奇·切爾卡斯基公爵為首的6655人的遠征隊從阿斯特拉罕出發去征服希瓦汗國,結果別科維奇陣亡,俄軍幾乎全軍覆沒。此後,彼得大帝指出哈薩克草原才是通向中亞各國的“關鍵的大門”。19世紀上半期,沙皇俄國開始對哈薩克斯坦進行全面征服,一方面出動大批軍隊鎮壓哈薩克各部的反抗,一方面又誘使小帳、中帳和大帳哈薩克上層首領向自己臣服。1822年沙俄政府授權西伯利亞總督斯佩蘭斯基頒布了《西西伯利亞吉爾吉斯人條例》,宣布廢除哈薩克原有的政治統治制度(可汗制),把哈薩克地區劃分為若干行政區,一切按照俄羅斯的政治制度、由沙俄政府派遣的官員統治。至此,延續366年的哈薩克汗國宣告滅亡。隨著對哈薩克的征服,沙俄對中亞諸汗國和中國新疆地區發動了強大的攻勢。
瓦·亞·彼羅夫斯基瓦·亞·彼羅夫斯基
1834年,在曼格什拉克半島建立新亞歷山德羅夫斯克要塞。1839年11月當時的奧倫堡總督彼得羅夫斯基(瓦·亞·彼羅夫斯基或者翻譯為瓦西里·佩羅夫斯基)再次派5000多人遠征希瓦汗國,遭到暴風雪襲擊損失慘重,仍未能得逞。此後俄國的主攻方向轉到浩罕汗國北部一帶。1847年,在錫爾河口修建賴姆堡(後改名阿拉爾斯克或者翻譯為阿臘耳斯克)。1853年7月28日,重新出任奧倫堡總督的彼得羅夫斯基再次派出2000多俄軍,經過22天的圍攻占領浩罕要塞著名的白色清真寺阿克麥吉特(改名彼得羅夫斯克,當時浩罕守要塞的主將是阿古柏),形成錫爾河碉堡線。

與此同時,沙俄軍隊從塞米巴拉金斯克向南推進,1847年,沿愛古斯河南侵,偷偷在巴爾喀什湖東南中國境內勒布希河和庫克烏蘇河之間建立科帕爾城堡。1851年起俄國乘清政府內外交困,阿勒坦山(阿爾泰山)地區秩序混亂之機,侵入鄂布河(鄂畢河)上游察那斯河(恰雷什河)、哈屯河(卡通河

俄軍進軍路線圖俄軍進軍路線圖
)、比亞河一帶,並逐步向阿爾泰腹地、額爾齊斯河上游推進,想把中國的內湖齋桑泊據為己有,由於清政府採取了有力的防範措施,才使俄國侵吞齋桑湖的計畫沒有實現。但在1852年沙俄在中國圖古勒池(今哈薩克斯坦阿拉湖)以北的雅爾地區建立了烏爾扎爾移民村,1854年夏占領了天山北麓吹河(楚河)與伊犁河之間的古爾班阿里瑪圖(長期作為哈薩克斯坦首都的阿拉木圖),在古爾班阿里瑪圖附近建立了維爾內(維爾諾)城堡。同年10月,將科帕爾堡和維爾內堡劃入新建的隸屬於西西伯利亞的塞米巴拉金斯克省,擅自將中國巴爾喀什湖(當時為中國第一大湖)以東以南的地區劃入俄國的版圖,並繼續向東將其勢力擴張到特穆爾圖淖爾(今伊塞克湖當時為中國第二大湖)一帶。1856年把維爾內堡作為新成立的阿拉塔夫州首府,形成另一條包抄哈薩克草原,進攻中亞諸汗國的碉堡線,即當時大部分位於中國境內的西伯利亞線。

克里米亞戰爭後,雙頭鷹俄國為了挽回在歐洲一頭的慘敗,加緊侵略東方。1858~1859年,沙皇政府派遣3個使團分赴中國喀什噶爾、呼羅珊、希瓦和布哈拉,收集情報,標誌它在中亞的擴張政策進入新的階段。3個使團中領導希瓦和布哈拉使團的是狂熱的侵略分子、27歲的少壯派軍人伊格納切夫(伊格那提也夫),回國後被派往北京任駐華公使後簽定了為俄國在中亞東部邊界的確定埋下伏筆的《中俄北京條約》。

土耳其斯坦總督區的建立

1859~1863年間,俄國侵略軍在錫爾河流域和楚河流域一帶進行頻繁的軍事“偵察”,攻占和破壞浩罕邊境的堡壘,不斷縮短錫爾河碉堡線和西伯利亞碉堡線之間500多公里的缺口。1860年齊麥爾曼上校率領2000人從維爾內堡出發,於8月26日攻占了托克馬克(附近就是著名的碎葉),9月4日攻占了皮什佩克(比什凱克吉爾吉斯共和國首都蘇聯時期的伏龍芝)。

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進行了俄國農奴制改革。資產階級要求開拓商品輸出市場和原材料供應市場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俄軍在1863年

切爾尼亞耶夫俄國名將切爾尼亞耶夫
完成了對高加索的軍事征服,鎮壓了波蘭1863年起義,深入中亞的條件已經成熟。1863年12月20日,亞歷山大二世發布了聯接東西碉堡線以便深入中亞的動員令。1864年夏,切爾尼亞耶夫上校率領2500人從維爾內堡出發,於6月16日攻占奧列·阿塔要塞。另一方面,維列夫金上校率領1200人從彼得羅夫斯克出發,於6月25日攻占伊斯蘭教在中亞的聖城土耳其斯坦(突厥斯坦)。為了實現聯接碉堡線的計畫,7月底,沙皇政府決定建立“新浩罕線”,該線由楚河到錫爾河的陽尼·庫爾乾的全部堡壘組成,新晉升少將的切爾尼亞耶夫任司令。切爾尼亞耶夫立即進攻浩罕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奇姆肯特,被浩罕汗國的攝政大毛拉阿利姆庫里(艾力木庫爾汗)擊退。但他在這年10月初乘阿利姆庫里撤離之機攻陷該城,從而實現了錫爾河碉堡線和西伯利亞碉堡線的聯接,並且繼續向南推進,企圖一舉奪下有10萬人口的中亞最大城市塔什乾(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未能得逞。同年10月7日,俄國和清政府在塔城簽定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俄國取得了44萬平方公里的新領土,基本確定了俄屬中亞的東部邊界。為了“安撫”英國等西方國家,俄國外交大臣亞歷山大·米哈依洛維奇·戈爾恰科夫(哥爾查科夫也翻譯為戈爾什科夫)公爵於1864年11月21日發出公告,竭力為俄國在中亞的侵略活動辯護,詭稱奇姆肯特是俄軍向南推進的“地理極限。”不到半年,俄軍再次發動進攻。當時的奧倫堡總督克列扎諾夫斯基想親自到前線指揮,但切爾尼亞耶夫為了爭功搶先率領2000俄軍和12門大炮對塔什乾發動猛攻。1865年4月22日奪取了控制塔什乾的咽喉要地尼阿茲別克堡,切斷了塔什乾居民的糧道。俄軍把塔什乾供水的兩條渠道引開,切斷了塔什乾居民的水源。1865年5月,浩罕抗俄勢力的統帥阿利姆庫里不幸陣亡。6月28日,經過激烈的巷戰後,塔什乾淪陷。由於戰術失誤,武器落後30000守軍竟然擋不住1950人的進攻,這次戰役使沙俄在中亞的影響力大增。奧倫堡總督克列扎諾夫斯基明確指示要把浩罕的新汗胡德亞爾汗當做俄國藩臣對待。並說“如果他感到委屈,那就更好辦了,這給了我們徹底解決他的藉口。”

1865年發生的另一大事件是阿利姆庫里的政敵浩罕阿古柏伯克的扶持下,大和卓的曾孫布素魯克在中國新疆建立了所謂的“哲德沙爾汗國”,俄國為了謀取在新疆的利

1870年的中亞1870年的中亞
益當年就承認了“哲德沙爾汗國”。此後俄國侵略軍的矛頭轉向布哈拉汗國,沙俄不斷挑撥各汗國之間的關係,歷史上有著世仇關係的浩罕汗國與布哈拉汗國的對抗加劇了,當時在位布哈拉埃米爾穆扎法爾丁曾幾次大舉進攻浩罕,從而大大削弱了布哈拉汗國和浩罕汗國抵抗俄國侵略的力量。接著克列扎諾夫斯基向布哈拉汗國提出在10天內交出不可能籌集到的巨額貢款,布哈拉汗國無力交出,俄軍就按原定計畫發起了進攻。在1866年5月20日伊爾賈爾的戰役中打敗埃米爾穆扎法爾丁的軍隊,然後占領霍占特、烏拉·丘別、吉扎克等城,控制了布哈拉與浩罕的聯繫通道。1867年7月11日成立了以塔什乾為中心的土耳其斯坦總督區(土爾克斯坦總督區),由俄國陸軍大臣辦公廳主任,曾經擔任俄占波蘭的總督,號稱“半沙皇”的康斯坦丁·彼得洛維奇·考夫曼任總督,從而開始了對中亞諸國征服的決定性階段。

完成對三汗國的征服

俄軍步兵激戰俄軍步兵激戰
考夫曼先迫使精疲力竭的浩罕汗國胡德亞爾汗於1868年2月簽署不平等的“通商條約”,浩罕實際上變成俄國的附庸。接著全力對付布哈拉汗國,於1868年5月派3500人占領了撒馬爾罕和卡塔-庫爾乾。1868年6月14日,在卡塔-庫爾乾與布哈拉之間的吉拉布拉克高地的決戰中,武器裝備占有很大優勢的俄軍再次擊敗21000人的布哈拉埃米爾的軍隊,其中穆扎法爾丁精銳的6000御林軍死傷大半,穆扎法爾丁投降。根據7月5日的和約,布哈拉承認霍占特、烏拉·丘別和吉扎克併入俄國,割讓撒馬爾罕和卡塔-庫爾乾,賠款50萬盧布。布哈拉淪為俄國附庸。

然後是希瓦汗國。1869年,沙皇政府在裏海東南岸的紅水灣建立克拉斯諾沃斯克(克拉斯諾沃茨克),作為從裏海東南岸進攻希瓦和土庫曼的基地。而且並不放鬆對中國新疆的繼續入侵,1870年,俄國派使者前往喀什會晤阿古柏,承認其政權“洪福汗國”。但是當時阿古柏傾向於英國的支持,由於對阿古柏政權的控制不夠,為防止

1873希瓦汗國之遠征俄國名畫1873希瓦汗國之遠征
英國在中亞的勢力不斷增強,沙皇政府捍然決定派兵入侵中國新疆的伊犁地區。藉口就是把不堪受沙俄壓迫奴役遷徙到中國境內的哈薩克人的一支阿勒班部落稱為“逃犯”追剿。1871年5月根據亞歷山大二世御前會議做出的決定,考夫曼下令七河省省長科爾帕科夫斯基率2000俄軍和13門大炮去奪取中國的伊犁。科爾帕科夫斯基公開叫囂要占領塔爾巴哈台、伊犁喀什噶爾,並在此移民。新疆各族人民在武器落後,補養不足的情況下拚死抵抗,給侵略者以深重打擊,沙俄侵略軍猛攻50天才在7月4日攻占了伊犁。1872年亞歷山大二世向考夫曼下了一道臭名昭著的命令“康斯坦丁·彼得洛維奇,去把希瓦拿來吧”。沙皇政府作出了徹底征服希瓦汗國的決定。1873年2月沙俄侵略軍在考夫曼統率下從土耳其斯坦、克拉斯諾沃斯克、曼格什拉克、奧倫堡分四路對希瓦發動強大攻勢,6月占領希瓦城。7~8月間,考夫曼下令對附近的和平居民土庫曼約穆德人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屠殺。8月24日簽訂俄希和約,希瓦汗國割讓阿姆河右岸的全部土地,賠款220萬盧布,穆罕默德·拉希姆·巴哈杜爾汗成為“全俄皇帝的卑順奴僕”。

1875~1876年,浩罕爆發了民族大起義,浩罕納曼乾安集延馬爾吉蘭等地人民對沙俄侵略者發動了“聖

中亞擴張圖中亞擴張圖
戰”。沙俄軍隊在斯科別列夫率領下對這次起義進行了血腥鎮壓,俄軍血襲了整個費爾乾納盆地,僅在安集延一地,斯科別列夫指揮俄軍用大炮猛轟,安集延城基本被轟平,2萬多起義者被埋葬在廢墟下。1876年2月7日斯科別列夫指揮俄軍占領了浩罕城,3月2日沙皇俄國正式宣布吞併浩罕汗國,改為由斯科別列夫為省長的費爾乾納省(浩罕末代納斯爾丁汗被送到俄國弗拉基米爾斯克軟禁,作為為沙皇服務的退休人員,拿每月5000盧布的退休金),從而完成了對中亞三大汗國的征服。其中布哈拉和希瓦兩個汗國名義上還被保留(到十月革命後的1920年才正式取消稱號),實際上完全成了任沙俄擺布的奴僕。就在這一年斯科別列夫還組織了阿賴遠征軍,越過了阿賴嶺,占領了吉爾吉斯(柯爾克孜)額德克納的領地阿賴谷,為進一步侵占中國領土帕米爾高原打開了通道。

占領土庫曼

斯科別列夫俄國名將斯科別列夫
從1877年起,俄國對土庫曼地區發動了全面進攻,同時俄國對與中亞國家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發動了大規模戰爭。(中亞一些汗國的統治者被當時最強大的伊斯蘭國家奧斯曼帝國哈里發封為埃米爾)在土庫曼1879年9月,俄軍在攻打阿哈爾·捷金綠洲的重鎮格奧克·帖佩時,遭到英勇的土庫曼人的沉重打擊狼狽竄回。1880年2月,亞歷山大二世召開御前會議,決定必須征服土庫曼全境,並指出:“不得後退一步,因為這對於歐洲和亞洲都會成為我們軟弱的表示,而且可能使俄國所受損失比全部遠征都大得無法估量。”沙俄搶修了從裏海東岸到阿哈爾·捷金綠洲的軍用鐵路,並徵用了20000頭駱駝,使俄軍能得到大批裝備和給養。1880年底,鎮壓浩罕起義的劊子手斯科別列夫率領11000人的大軍帶著97門大炮再度大舉入侵土庫曼,土庫曼人在武器落後,工事簡陋的情況下殊死抵抗,在俄軍重炮連續轟擊下,堅持了3個星期。俄軍死傷1200多人才在1881年1月12日攻占了格奧克·帖佩(格奧克捷佩堡戰役)。俄軍不分男女老幼,又瘋狂殘殺了沒有來得及撤離的8000名土庫曼帖克人。接著俄軍繼續進攻占領了阿什哈巴德(今土庫曼斯坦首都)。俄軍掠走了大批阿哈爾·捷金純種馬(中國稱為汗血寶馬)作為俄國軍馬。1884年初,俄軍攻占了通往伊朗和阿富汗的樞紐,土庫曼人的最後一座重要城鎮梅爾夫城(謀夫城)。俄軍從梅爾夫城沿著穆爾加布河和庫什卡河繼續
1882年的中亞1882年的中亞
向南推進到阿富汗邊境的庫什卡河谷。由於庫什卡離被稱為裏海、阿姆河、印度河之間的戰略要地英國控制的赫拉特僅70英里,英俄矛盾極度緊張,戰爭一觸即發。兩國經過激烈談判,1885年9月10日在聖彼得堡簽定協定,俄國完全占有土庫曼斯坦,彭狄綠洲直至庫什卡河谷屬英國勢力範圍的一些地區劃歸俄國,庫什卡成為俄羅斯帝國和後來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領土的最南端。在最後完成對中亞諸國的征服時俄國加緊了對中國新疆的侵略,1881年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雖然收回了伊犁,但割去伊犁西部霍爾果斯以西大片中國領土。以後又陸續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伊犁界約》(1882年)、《喀什噶爾界約》(1882年)、《科塔界約》(1883年)、《塔爾巴哈台西南界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1884年)等5個勘界議定書,又強行割占了中國齋桑泊東南、霍爾果斯河以西、特穆爾圖淖爾東南、阿克賽河源、阿賴山區等共7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在1892年強占帕米爾薩雷闊勒嶺以西2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1895年和英國在倫敦舉行會議,私自瓜分了帕米爾高原,塔吉克斯坦全歸了俄國。從而實現了對中亞地區390萬平方公里的征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