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安縣抗日民主政府

來安縣抗日民主政府

民國29年(1940年)3月15日,新四軍第五支隊在縣城夫子廟前廣場主持召開縣民代表大會,宣布來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並推舉本縣進步人士鄭伯川出任縣長。第五支隊政治委員郭述申、政治部主任方毅到會講話。政府機關開始設在青龍街,後因被五支隊收編的原國民政府來安縣警備隊叛變,遷至張山集老油坊,後又遷至賈家圩子。此間,縣抗日民主政府所設工作機構有民政科、財政科、教育科、軍事科、情報室、軍法室,後又增設了稅務局、糧食局、稽徵處、公學產款委員會等機構,軍法室改稱保全分處。所建基層政權有城區、水口、屯倉3個區署和23個鄉(鎮)公所。同年5月,來安縣城和水口鎮被日偽軍隊侵占後,縣抗日民主政府重新組建了張山、屯舜、復興、水口(區署設在彭崗鋪一帶)4個區署。9月,日偽軍隊對淮南津浦路東地區進行大掃蕩,縣抗日民主政府機關由賈家圩子遷至陳家港。

變更經過

民國29年(1940年)8月,半塔一帶28鄉劃為淮南津浦路東各縣聯防辦事處的直屬區(縣級單位,後曾改稱直屬一區和半塔縣);與此同時,直屬區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楊思久、霍政、張格先後擔任區長。
民國32年(1943年)1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皖邊區行政公署決定,來安、六合、半塔3縣抗日民主政府合併成立來六辦事處,辦事處機關設於來安、六合兩縣交界處的中胡村;江靖宇、甄鐸先後擔任辦事處主任。辦事處下轄半塔、張山、屯舜、水口、相官、雷官、大英、程橋、竹鎮、馬集10個區署。
民國33年(1944年)10月,淮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決定,撤銷來六辦事處,復設來安、六合兩縣抗日民主政府(半塔仍歸來安縣管轄);來安縣抗日民主政府在本縣半塔附近的張王郢成立,原來六辦事處所轄的10個區署和鄉(鎮)公所仍由來安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政府所設工作機構有民政科、文教科、財糧科、司法科、經建科、公安局。民國34年(1945年)8月侵華日軍投降後,來安縣抗日民主政府機關由張王郢遷進縣城,設署於東大街。此時,原屬六合縣的程橋、竹鎮、馬集3個區署劃歸六合縣管轄。來安縣抗日民主政府下轄半塔、屯舜、張山、水口、大英、相官、雷官、伏家灣、岱山、城區、寶山、復興12個區署和79個鄉(鎮)公所。縣政府所設工作機構有民政科、教育科、經建科、司法科、財糧局、郵電局、公安局、銀行。
民國35年(1946年)5月底,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淮南地區津浦路東革命根據地。6月上旬,縣抗日民主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奉命撤至縣北部山區的仰山集、半塔一帶。7月底,中共來安縣委、縣抗日民主政府及其武裝力量大部分人員奉命向蘇北轉移,留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人及少數地方武裝,與盱眙、嘉山兩縣留守人員一起,配合由淮南軍區副參謀長朱雲謙率領的淮南軍區第六旅第十六團,在盱來嘉三縣交界山區堅持游擊鬥爭。9月上旬,盱來嘉三縣留守人員奉命隨朱雲謙率領的第十六團向蘇北轉移。9月底,來安縣民主政府在山東省益寧縣結束工作,原政府機關人員由華東局另行分配工作。
民國37年(1948年)4月,中共盱來嘉工委率領武工隊由蘇北打回淮南地區。9月,江淮一專署決定成立盱來嘉六縣政府,沙流輝任縣長。12月15日,來嘉縣政府在本縣半塔附近的尚家窪成立,楊如新任縣長。此時,來安縣境內建立有半塔、張山、屯舜3個區署和11個鄉(鎮)公所。民國38年(1949年)1月22日來安縣解放,來安縣政府在縣城成立。

歷任縣長、副縣長 歷任縣長、副縣長

抗日民主政府參議會:
民國29年(1940年)5月,為加強政權建設,團結各界人士共同抗日,中共來安縣委領導的縣參議會(俗稱抗日民主參議會)成立,參議會成員為地方上開明士紳和民主人士,馮子俞任參議長,朱松泉、詹景賢、王星門、梁竹蓀、孫輯華和鄭伯川任副參議長。民國35年(1946年)6月,中共來安縣委、縣民主政府及其武裝力量奉命北撤後,該參議會解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