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川

鄭伯川(1885~1960),原名銘璿,籍貫來安。家中兄弟4人,他為長兄。他積極擁護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的主張,對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態度深表不滿。

基本信息

簡介

鄭伯川幼年開始讀書,22歲考中秀才,廢科舉後赴南京兩江優級師範求學,畢業後受聘任教於武昌高等師範(今武漢大學)。1926年,他應家鄉人士邀請回鄉辦學,先後任教員、督學及教育局局長。1929年至1937年,又先後擔任安慶女子職業學校教員、安徽省立第六中學教員及潛山縣教育局局長。抗日戰爭開始後回到家鄉。

1940年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建立初期,他積極擁護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的主張,對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態度深表不滿。當時由於根據地受到敵人的封鎖,物資匱乏,他不辭勞苦八方奔走,為根據地軍民籌集了210多石大米和250多套棉衣。1940年春,他經郭述申介紹,正式參加民主政權工作。同年3月15日,在來安縣縣民代表大會上,鄭伯川當選為來安縣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縣長。1941年7月,他被調至淮南聯中任校長;1943年至1946年,先後擔任來六行政辦事處副主任、來安縣縣長。1946年,淮南地區中共黨組織、民主政權及其武裝力量奉命北撤,鄭伯川毅然離開家鄉,隨軍轉移至淮陰地區。蘇皖邊區政府成立後,他被選為邊區政府委員。在解放戰爭中,他的足跡遍及魯中、冀南和渤海各個根據地。

1949年春,鄭伯川隨軍南下回到安徽;同年9月,出任安徽省黃麓師範學校校長,後調任安徽省文史館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被選為安徽省人民代表人會代表、安徽省人民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常務委員。鄭伯川擅長丹青,所繪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栩栩如生,晚年常以繪畫抒發對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的熱愛之情。

1960年9月2日,鄭伯川因患腦溢血在合肥逝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