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沿革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3月,新四軍二師和淮南行政公署決定在半塔保衛戰舊址上修建烈士紀念塔一座。1958年10月,來安縣人民委員會開始續建紀念塔,並以紀念塔為中心,興建半塔烈士陵園。
1960年,烈士紀念塔竣工。陳毅題詞“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1964年,張雲逸撰寫了《半塔烈士紀念碑記》,同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址重建藕塘烈士陵園。
1982年,建造在位於紀念塔西側的半塔保衛戰舊址紀念館。
1985年,來安縣人民政府在半塔保衛戰舊址上,增建一幢337平方米的紀念館。與1958年建的紀念館,形成前後兩進,中間自然形成院落占地2400平方米。
2009年,建成新四軍第二師紀念館。
建築格局
半塔保衛戰舊址,依山勢而建,舊址中間高聳著一座烈士紀念塔,塔西側是“劉少奇在皖東”紀念館和“半塔革命紀念館”,塔的北、東兩面是松柏林,塔的南方是混凝土廣場,廣場右側是張雲逸撰文的“半塔革命烈士紀念碑”,迎著大門是一塊長13米、高3.50米的標誌壁,大理石底板上鑲嵌著方毅手書的“半塔保衛戰舊址”七個銅字。大門樓是一座仿古建築。
文物遺存
半塔烈士陵園 皖東烈士陵園原名半塔烈士陵園,始建於1944年,占地面積約18萬平方米,由半塔保衛戰舊址、革命烈士紀念塔、皖東革命紀念館、烈士墓群等部分組成,半塔烈士陵園由烈士紀念塔、紀念碑、紀念館三部分組成。烈士紀念塔塔高10米,為四稜台體。塔頂屹立一尊身背斗笠和大刀、荷槍遠視、威武的新四軍戰士雕像。 | |
舊址題詞 半塔保衛戰舊址”這七個大字,是由原津浦路東省委書記方毅同志親筆題寫。半塔保衛戰是新四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拾階而上,矗立於塔山之頂的標誌性建築物就是革命烈士紀念塔。新四軍軍長陳毅親筆題寫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八個大字。 | |
皖東革命紀念館 皖東革命紀念館為一座仿古建築的四合院,館內分別布有劉少奇在皖東紀念館、新四軍第二師紀念館、半塔革命紀念館3個自成體系的紀念館,“劉少奇在皖東紀念館”陳列歷史照片136張,塑像5尊,陳列實物32件。“新四軍第二師紀念館”陳列歷史照片436張,室內浮雕1塊,室外浮雕6塊,陳列實物27件。“半塔革命紀念館”陳列歷史照片242張,半塔保衛戰沙盤1塊,室外浮雕8塊,陳列實物131件。 |
文物保護
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來安縣政府投資800多萬元重修半塔烈士陵園。
2008年,來安縣籌資300萬元,重修半塔保衛戰舊址。
2012年,國家文物局批覆半塔保衛戰舊址文物保護規劃編制立項。
2015年,安徽省對半塔保衛戰舊址抗戰舊址進行維修。
相關事件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5月,新四軍四支隊先遣隊(八團二營)到達津浦路東。7月,以八團為基礎組成新四軍五支隊,羅炳輝為司令員,郭述申為政委,周駿鳴為副司令員,方毅為主任,趙啟民為參謀長。8~9月,五支隊領導機關及所屬部隊先後進入半塔地區,開闢了津浦路東抗日民主根據地。11月底,劉少奇(化名胡服)抵皖東,作出“鞏固路西,發展路東”的決策。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15日,來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21日,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部趁五支隊主力去路西支援四支隊自衛反頑作戰時,集萬餘兵力進攻半塔地區。駐守半塔的五支隊教導大隊奉命固守待援達七晝夜。新四軍路西主力擊潰國民黨桂系軍隊後回師路東,配合西進的葉飛所部,擊退韓德勤部隊進攻。從此,皖東抗日局面打開,迅速建立了政權。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8:00-11:30,2:30-18:30交通路線
公交:滁天線,來揚線,天合線均可到達。
自駕:距寧連高速,寧洛高速,蚌寧高速皆半小時路程。上海,蘇錫常地區,揚州,淮安,南京,蚌埠,合肥均方便自駕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