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滅年代

佛滅年代

釋迦牟尼佛在農曆四月八日誕生,故稱此日為佛誕。中國大乘佛教記載佛誕為周昭王二十四年,若建立公元0年為元年,則公元前1026年為甲寅年;若不建立公元0年,則公元前1027年是甲寅年。(例:2011年四月初八,為佛歷3037年。)魏書沙門曇謨最曰,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示現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示現滅。

歷史記載

無公元0年如下表

公元前7 甲寅

公元前6 漢哀帝劉欣 建平元年 乙卯

公元前5 漢哀帝劉欣 太初元將元年 丙辰

公元前4 漢哀帝劉欣 建平元年 丁巳

公元前3 戊午

公元前2 漢哀帝劉欣 元壽元年 己未

公元前1 庚申

公元年1 辛酉

有公元0年如下表

從0開始科學方便

甲寅 :-1026-966-906,-846,-786,-726,-666,-606,-546,-486,-426,-366,

-306,-246,-186,-126,-66,-6,

54,114,174,234,294,354,414,474,534,594,654,714,774,834,

894,954,1014,1074,1134,1194,1254,1314,1374,1434,1494,1554,

1614,1674,1734,1794,1854,1914,1974,2034,2094

注:-代表公元前.未標-代表公元

《人民日報》1998年11月24日第三版上的一條訊息:“紀念中國佛教二千年”。訊息說,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的使者伊存來到長安……,口授《浮屠經》。“伊存授經”被確認為佛法初傳標誌。從公元前2年到公元1998年是多少年?不是二千年,而是一千九百九十九年,因為沒有公元0年。這也是狄奧尼修斯的決定造成的後果。當然狄奧尼修斯可以辯護說,一千多年後人們的疏忽和遺忘不該由他承擔責任,但後人仍然覺得是他不對。

佛教寺廟

英國《每日郵報》2010年11月15日報導,一家中國公司在阿富汗中部地區的Mes Aynak銅礦開採時意外發現一座建在古絲綢之路上的2600年前的佛教寺廟,成為又一項重大考古發現。考古學家說,這座佛教寺廟位於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南部30公里處。這座始建於公元前7世紀的佛教寺廟裡有數座舍利塔、150尊大大小小的佛教雕像,還有裝飾著黃金和錢幣的多彩壁畫。數量之多可以填滿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實物證據的出現從時間上顛覆了佛教2500年說。具體參考艾娜克千年古佛寺

涅槃經記載

《大般涅槃經》:

我於二月入大涅槃。師子吼言。如來初生出家成道轉妙法輪皆以八日。何故涅槃獨十五日。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十五日月無虧盈。諸佛如來亦復如是。入大涅槃無有虧盈。以是義故。以十五日入般涅槃。善男子。如十五日月盛滿時有十一事。何等十一。一能破闇。二令眾生見道非道。三令眾生見道邪正。四除鬱蒸得清涼樂。五能破壞熒火高心。六息一切賊盜之想。七除眾生畏惡獸心。八能開敷優缽羅花。九合蓮花。十引發行人進路之心。十一令諸眾生樂受五欲多獲快樂。善男子。如來滿月亦復如是。一者破壞無明大闇。二者演說正道邪道。三者開示生死邪嶮。涅槃平正。四者令人遠離貪慾嗔恚痴熱。五者破壞外道無明。六者破壞煩惱結賊。七者除滅畏五蓋心。八者開敷眾生種善根心。九者覆蓋眾生五欲之心。十者發起眾生進修趣向大涅槃行。十一者令諸眾生樂修解脫。以是義故。於十五日入大涅槃。而我真實不入涅槃。我弟子中愚痴惡人。定謂如來入於涅槃。譬如母人多有諸子。其母舍行至他國土。未還之頃諸子各言。我母已死。而是母人實不死也。

佛學辭典解釋

佛學大辭典

有關佛陀入滅年代之資料,自古採用‘眾聖點記’之說。眾聖點記系佛陀入滅後,由傳持律藏之長老僧,於每年安居終了時記一點,以表示經過之年數。僧伽跋陀羅譯善見律毗婆沙之翌年(永明八年,490)七月半夜,安居終了記一點時,共有九七五點。後至撰述歷代三寶紀之開皇十七年(597),總計一○八二年。由此推測,佛滅年應為西元前四八六年。此系南傳舊說,現今南方上座部佛教通用之佛滅紀元,為西元前五四三年至五四四年。德人蓋格爾(W.Geiger)以為錫蘭至十一世紀中葉以前,遵行從佛滅二一九年阿育王即位一論據推出之西元前四八三年佛滅紀年,其後則用新說五四四紀年。日人宇井伯壽認為,阿育王即位灌頂之年代為西元前二七一年,基於‘部執異論’一書有關佛陀入滅後一一六年阿育王即位之記述,斷定佛滅年代為西元前三八六年。其後中村元根據宇井之說,更參考新希臘史與印度史之資料,決定阿育王之即位年為西元前二六八年,由此推定佛滅年為西元前三八三年。我國印順法師以阿育王即位之年代推定釋尊入滅於西元前三九○年,而以之為佛滅紀元元年。總結而言,佛滅在西元前三八○年至三九○年之間,已為多數學者所認可。[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出三藏記集卷十一、歷代三寶紀卷一、卷十一、佛祖統紀卷二、佛教年代考(小野玄妙)、印度哲學研究第二卷(宇井伯壽)、論佛滅的年代(印順,妙雲集下編(9))、世界佛教通史(聖嚴)]

保佛學大辭典

佛陀之涅盤。滅,意為滅度,即滅除煩惱而度脫苦海。涅盤,梵語nirva^n!a 之音譯,‘滅度’為其意譯。又作寂滅、圓寂、大圓寂(梵maha^ - parinirva^n!a ,巴maha^-parinibba^na ),意謂永遠滅除一切煩惱災難,而不再受生死輪迴諸苦之境界。蓋佛陀於金剛座下證悟成道之後,本已了斷貪嗔痴等諸煩惱,然以自利、利他、覺行圓滿之故,乃隨緣度眾,經過四十五年之化度方才舍壽,於拘屍那城(梵Kus/inagara )外之娑羅(梵sa^la )樹林進入涅盤。故一般之佛傳、佛教史多以‘入滅、’、‘滅度’、‘圓寂’、‘涅盤’或‘佛滅’等語表示佛陀之圓滿世緣、舍壽寂滅,而絕非等同於尋常凡夫生涯中‘死’、‘去世’等之概念。(參閱‘涅盤’ 4149)  【 佛滅 】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術語)佛之涅盤也,在凡夫曰死,於佛曰涅盤,譯曰滅,又譯滅度。滅煩惱度苦海之義也。法華經序品曰:‘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