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武帝“滅佛”
北魏太武帝(423~452)“滅佛”,是中國歷史上發生的第一次國家鎮壓、取締佛教事件。
北朝(420~581)大多數帝王支持佛教,促使佛教勢力迅速發展。同時,佛教也與儒教和道教發生了激烈的思想鬥爭,僧團與國家及世俗地主階級也發生了政治、經濟利益方面的衝突。太武帝對佛教採取鎮壓措施,正是這些矛盾綜合作用的結果。
北魏太武帝原來信仰佛教,也尊敬僧人。但是,他逐漸看到,佛教的大發展與國家發生了嚴重的經濟衝突。因為,僧人具有不負擔兵役、徭役,不繳納租調的特權,由此導致了佛教與國家爭財富、爭人力。所以必須控制僧人的數量。在這種情況下,魏太武帝繼承前代的政策,重用儒者,尊崇儒家學說,以便爭取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持,鞏固自己的皇權統治。同時,他又接受司徒崔浩的勸告,改信寇謙之的天師道,奉寇謙之為“天師”,建立天師道場。他還親自登壇受符書,改元“太平真君”。這一系列舉措,都是在為打擊佛教做準備。
太平真君五年(444),太武帝下詔限制佛教,認為佛是外國的神靈,所講的道理是荒誕的,無益於政化,並且禁止王公和百姓私養沙門。太平真君七年(446),他出兵經過長安,發現一所寺院中私藏兵器,懷疑僧眾與起義軍通謀,下令誅殺寺里的僧人。後來又發現寺院中存放釀酒器皿和財物,發現洞窟中藏匿婦女等,於是他聽從崔浩的勸說,頒布取締佛教的詔書。
太武帝鎮壓佛教措施非常殘酷,不僅不分老少坑殺所有沙門,對於信仰佛教,製造泥、銅等各種佛像的人,也要屠殺。經過這次滅佛運動,北魏境內的大量僧尼遭誅殺,寺院被拆除,經像被焚毀,劫後餘生的僧尼逃奔南方。 。
六年後,太武帝死,文成帝即位。文成帝認為佛教講的道理正確,有助於國家的治理,有益於人們仁智善性的增長,於是解除了佛教禁令。此後在歷代北魏帝王的支持下,佛教在北方又獲得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
北周武帝“滅佛”
北周武帝(561~578)統治時期,北方佛教勢力急劇膨脹,僧尼人數達到200萬,佛寺3萬多所。由於僧尼享受免稅賦徭役的特權,武帝要富國強兵以統一北方,就必然採取“求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的措施。周武帝首先削減僧尼和寺院數量,又多次召集名儒、名僧和名道,共同討論儒釋道三教的優劣。
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令禁斷佛教和道教。這次滅佛與上次有幾點不同。第一,北魏太武帝只取締佛教,對道教予以保護,北周武帝則是對佛教和道教都予以禁止。北周武帝原來打算保存道教,但是道教和佛教之間的鬥爭很激烈,對朝政有危害,所以採取兩教並廢的措施。第二,雖然毀壞了一些寺院,焚燒了一些經像,但是並不屠殺僧尼,而是勒令他們還俗為民。對於有些地區的寺院,並沒有拆除,而是分別賞賜給王公,作為他們的住宅。第三,設立“通道觀”。從佛教和道教名人中選取120人為學士,讓他們講《老子》、《莊子》和《周易》,目的是會通三教。顯然,讓佛、道兩教人士會通三教,在於強調儒家的重要性。
建德六年(577)北周滅北齊,周武帝又下令在原來北齊境內禁斷佛教和道教。促使許多僧人逃往南方,境內僧尼奉佛也只能在秘密狀態下進行。宣政二年(578)周武帝死,宣帝、靜帝相繼在位期間,朝政由外戚楊堅把持,下令允許佛教流行。到楊堅廢周建隋,開始大力發展佛教。
唐武宗“滅佛”
由於唐代前中期的帝王基本都支持佛教發展,促使佛教勢力急劇膨脹,激化了佛教僧侶階層與國家和世俗地主階級的矛盾,終於爆發了唐武宗時期的毀滅佛法運動。
到唐武宗(841~846)即位時,由於僧尼數量的增長,寺院經濟的膨脹,削弱了朝廷的實力,加重了國家的負擔,促進了社會上反佛情緒的高漲。唐武宗在整頓朝綱,收復失地、穩定邊疆的同時,也決定取締佛教。他在廢除佛教的詔書中,歷數佛教的危害,認為,在全國各地,包括兩京地區,“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利於金寶之飾:遺君親於師資之際,違配偶於戒律之間。壞法害人,無逾此道。”他還認為,廢除佛教,乃是“濟人利眾”的舉措。
武宗的滅佛運動是逐漸展開的。會昌二年(842),他命令僧尼中的犯罪者、違戒者,全部離開寺院還俗,並且沒收其財產,充入兩稅徭役。會昌四年(844)七月,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拆毀那些房屋不到200間,沒有敕額(皇帝所賜的匾額)的一切寺院、蘭若、佛堂等,其僧尼全部勒令還俗。到了會昌五年(845),武宗發起的滅佛運動達到高潮。當年三月,敕令不許天下寺院建置莊園,勘檢寺院、僧尼、奴婢及其財產,為全面取締佛教做準備。四月,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廢除佛教的措施。四個月後,宣布滅佛的結果:全國共拆除大的寺院1600餘所,小的寺院4萬多所,還俗僧尼260500人,都充兩稅戶,沒收的良田數十萬頃。另外,把寺院奴婢收為兩稅戶的有15萬人。
武宗會昌年間的滅佛運動對佛教的打擊是十分沉重的,甚至由此改變了佛教發展的走向。由於寺院被拆毀,寺院經濟遭到毀滅性的掃蕩,僧尼被迫還俗,經書典籍散失,以義理研究為特點的一些佛教宗派喪失了繁榮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佛教的生存和發展形式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中國佛教經院哲學研究的黃金時代,理論創造的旺盛階段,從此就結束了。以山林為基地的禪宗逐漸發展起來。
後周世宗“滅佛”
按照傳統的說法,後周世宗(954~958)被列為最後一個“滅佛”的皇帝,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相提並論。實際上,他只是力度比較大地整頓和
限制佛教,並沒有計畫完全廢除佛教。
五代十國(907~960)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分裂戰亂的年代。由於當時的歷代小王朝為了抗禦外地,保住疆土,都把擴充兵員,增強國家財力作為首要任務。所以,各王朝對佛教普遍採取限制的措施。周世宗即位之後,在挫敗北漢和契丹聯合進攻的同時,對佛教採取大規模壓縮的措施。顯德二年(955),詔令禁止私度僧尼,嚴禁奴婢、罪犯等出家,廢除所有無敕額寺院。不允許新建任何大小寺院。他沒有勒令所有僧尼還俗,但是鼓勵僧尼還俗。
周世宗在限制佛教的過程中,還專門下令革除佛教中的一些舊弊端。他規定,對於以前有些僧尼採取的燒臂煉指、釘截手足等“諸般毀壞身體”等做法,一律禁止。那些“符禁左道、妄稱變現、還魂坐化、聖水聖燈妖幻之類”,都是聚眾蠱惑人心,“今後一切禁止”。
周世宗限制佛教的結果,是後周境內的寺院毀廢了30336所,仍存2694所,登記在冊的僧尼有61200人。周世宗限制佛教的政策,力圖把佛教規模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內的目的,革除某些佛教陋習的措施,對以後的宋代統治者都是有啟示作用的。周世宗之後,歷代王朝沒有再對整體佛教採取過激烈打擊的政策。
“三武一宗”之類的事件,對佛教僧團規模的變化,對佛教寺院經濟實力的消長等,會產生劇烈的影響,但是一般持續時間都不很長。但是,對於佛教思想的演進,對佛教修行方式的轉變,對佛教徒的自我認識和定位,此類事件的影響都是很深遠的。
相關詞條
-
滅佛事件
滅佛事件是指中國佛教史上所稱的“三武一宗事件”。
滅佛事件 二、北周武帝滅佛 三、唐武宗滅佛 四、後周世宗滅佛 -
周武帝滅佛
建德三年(574)五月,北周武帝下令“初斷佛、道二教,經象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同時,還下令“三寶福財,散給臣下,寺觀塔廟,賜給王公。”一場大...
主要人物 歷史背景 事件過程 意義 三武滅佛 -
會昌滅佛
會昌滅佛在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三武一宗”的滅佛事件,“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指周世宗柴榮。會昌滅佛就是指唐武宗在會昌...
事件概述 歷史背景 事件原因 事件過程 事件後果 -
三武滅佛
“三武滅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後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綜述 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 唐武宗 後周世宗 -
唐武帝滅佛
唐武宗滅佛唐武宗在會昌年間,由唐武宗發起的大規模拆毀佛寺和強迫僧尼還俗的毀佛運動。唐代後期,由於佛教寺院土地不輸課稅,僧侶免除賦役,佛教寺院經濟過分擴張...
唐武宗滅佛緣由 破佛事件的發生 唐武帝滅佛的影響 -
北周武帝滅佛
北周武帝初信佛後,因迷信識語黑衣當王,心忌沙門,信道士張賓,擬滅佛教,集沙門道士名儒於文德殿,量述三教勝劣,以定廢立。沙門道安撰二教論,謂「救形之教,教...
名詞解釋 事件原因 事件經過 -
魏太武帝滅佛
魏是拓跋族建立的政權。公元386年,拓跋矽定國號為魏,稱道武帝。不久,攻入山西、河北,並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對當時流行於中原地區的佛教也予以尊重。公...
事件 介紹 -
後周世宗滅佛
是一樁著名的歷史事件.其實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政權都前後採取過一些禁佛的措施,但其中周世宗滅佛則是比較大的一次。從現有的資料上記載,周世宗此次滅佛,並沒有...
簡介 -
吞佛童子
霹靂布袋戲經典人物之一。 吞佛童子,異度魔界先鋒戰神,身負開啟赦道使命,個性冷酷無情,狡黠聰明,心機深沉難測,為達目的不計手段,深受九禍等人的信賴。曾被...
基礎資料 人物特寫 編劇漫談 會刊相關 相關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