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道棄子

伯道棄子

永嘉末,沒於石勒。然勒宿忌諸官長二千石,聞攸在營,馳召,將殺之。攸至門,門乾乃攸為郎時乾,識攸,攸求紙筆作辭。

原文

乾候勒和悅,致之。勒重其辭,乃勿殺。勒長史張賓先與攸比舍,重攸名操,因稱攸于勒。勒召至幕下,與語,悅之,以為參軍,給車馬。勒每東西,置攸車營中。勒夜禁火,犯之者死。攸與胡鄰轂,胡夜失火燒車。吏按問,胡乃誣攸。攸度不可與爭,遂對以弟婦散發溫酒為辭。勒赦之。

既而胡人深感,自縛詣勒以明攸,而陰遺攸馬驢,諸胡莫不嘆息宗敬之。石勒過泗水,攸乃斫壞車,以牛馬負妻子而逃。又遇賊,掠其牛馬,步走,擔其兒及其弟子綏。度不能兩全,乃謂其妻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絕,止應自棄我兒耳。幸而得存,我後當有子。”妻泣而從之,乃棄之。其子朝棄而暮及。明日,攸系之於樹而去。

譯文

永嘉末年,被石勒包圍。然而石勒一向忌恨諸官長二千石,聽說鄧攸在營,馳往召見,準備殺鄧攸。鄧攸到營門,門吏是鄧攸為郎時的舊部下,認識鄧攸,鄧攸向他要紙筆作辭訣別。門吏持鄧攸辭前往候詣勒,態度很是誠懇和悅,呈上鄧攸的致辭。勒很看重他的文辭,於是沒有殺他。勒的長史張賓曾和攸連舍而居,很看重鄧攸的名聲節操,於是在勒面前講了鄧攸的好話。勒徵召鄧攸為自己的幕僚,與他交談,很喜歡他,任用為參軍,供給他車馬。勒每次出行,都帶著鄧攸在營中。

勒禁止夜間點火,違犯的人死。鄧攸與胡人鄰車,胡人夜失火燒毀了車子。有關官吏審問時,胡人就誣陷鄧攸。鄧攸想沒有辦法可以與他們爭辯,於是回答是因為弟媳婦散發溫酒而著火。勒赦免了他。事後胡人很感動,於是自我束縛前去見勒以說明鄧攸,因而暗中送給鄧攸馬驢,諸多胡人沒有不嘆息而敬重他的。石勒過泗水,鄧攸於是斫壞車子,用牛馬馱著妻兒逃亡。

又遇上賊人,掠走了他們的牛馬,只好徒步行走,擔著他的兒子及他的弟弟的兒子綏。他覺得不能保全兩個孩子,於是對妻子說:“我的弟弟早亡,只有這一個兒子,天理不可以絕後,只好自棄我兒了。如果有幸能夠存活,我今後應當有子了。”妻哭泣著答應了,於是放棄了自己的孩子。他的兒子早晨遺棄傍晚就會趕上來。第二天,鄧攸把兒子繫於樹上離開了。

鄧伯道其人

鄧伯道,原名攸,晉武帝時人,累官尚書左僕射,廉明奉公,有政績。現今鄧莊百餘戶鄧姓者,皆稱伯道的後裔。

鄧攸,字伯道,平陽襄陵人。祖父名殷,高風亮節正直強悍。鍾會討伐蜀地,認為他是奇才,把他從黽池令升任為郡主簿。賈充伐吳時,聘請鄧殷為長史。後來教授皇太子《詩經》,為淮南太守。一日夢見自己行走在水邊,看見一女子,猛獸自後咬斷了他的盤囊。占卜的人說水邊有女,是汝字,斷盤囊的意思是,新獸頭代替舊獸頭的意思,不作汝陰太守,應當做汝南太守。果然升遷汝陰太守。後升任中庶子。鄧攸七歲喪父,不久喪母,又喪祖母,居喪九年,以孝著稱。清和平簡,貞正寡慾。從小失去父親,和弟弟一起生活。當初,祖父殷有賜官,皇上敕命鄧攸繼承。後來太守勸鄧攸離開王宮,想舉薦他為孝廉,鄧攸說:“先人所賜,不可改也。”曾去拜詣鎮軍賈混,賈混把一件案子拿給鄧攸看,讓他決斷。鄧攸卻不看案卷,說道 :“孔子說聽到獄訟人人都有同感,一定會儘量化解!”賈混覺得很驚奇,就把女兒嫁給了他。舉灼然二品,為吳王文學,歷任太子洗馬、東海王越參軍。越欽佩他的為人,轉任他為世子文學、吏部郎。越弟騰為東中郎將,聘請鄧攸為長史。出任河東太守。

永嘉末,沒於石勒。然勒宿忌諸官長二千石,聞攸在營,馳召,將殺之。攸至門,門乾乃攸為郎時乾,識攸,攸求紙筆作辭。乾候勒和悅,致之。勒重其辭,乃勿殺。勒長史張賓先與攸比舍,重攸名操,因稱攸于勒。勒召至幕下,與語,悅之,以為參軍,給車馬。勒每東西,置攸車營中。勒夜禁火,犯之者死。攸與胡鄰轂,胡夜失火燒車。吏按問,胡乃誣攸。攸度不可與爭,遂對以弟婦散發溫酒為辭。勒赦之。既而胡人深感,自縛詣勒以明攸,而陰遺攸馬驢,諸胡莫不嘆息宗敬之。石勒過泗水,攸乃斫壞車,以牛馬負妻子而逃。又遇賊,掠其牛馬,步走,擔其兒及其弟子綏。度不能兩全,乃謂其妻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絕,止應自棄我兒耳。幸而得存,我後當有子。」妻泣而從之,乃棄之。其子朝棄而暮及。明日,攸系之於樹而去。

至新鄭,投李矩。三年,將去,而矩不聽。荀組以為陳郡、汝南太守,愍帝征為尚書左丞、長水校尉,皆不果就。後密舍矩去,投荀組於許昌,矩深恨焉,久之,乃送家屬還攸。攸與刁協、周顗素厚,遂至江東。元帝以攸為太子中庶子。時吳郡闕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載米之郡,俸祿無所受,唯飲吳水而已。時郡中大飢,攸表振貸,未報,乃輒開倉救之。台遣散騎常侍桓彝、虞?斐慰勞飢人,觀聽善不,乃劾攸以擅出谷。俄而有詔原之。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歡悅,為中興良守。後稱疾去職。郡常有送迎錢數百萬,攸去郡,不受一錢。百姓數千人留牽攸船,不得進,攸乃小停,夜中發去。吳人歌之曰:「紞如打五鼓,雞鳴天欲曙。鄧侯挽不留,謝令推不去。」百姓詣台乞留一歲,不聽。拜侍中。歲余,轉吏部尚書。蔬食弊衣,周急振乏。性謙和,善與人交,賓無貴賤,待之若一,而頗敬媚權貴。

永昌中,代周顗為護軍將軍。太寧二年,王敦反,明帝密謀起兵,乃遷攸為會稽太守。初,王敦伐都之後,中外兵數每月言之於敦。攸已出在家,不復知護軍事,有惡攸者,誣攸尚白敦兵數。帝聞而未之信,轉攸為太常。時帝南郊,攸病不能從。車駕過攸問疾,攸力病出拜。有司奏攸不堪行郊而拜道左,坐免。攸每有進退,無喜慍之色。久之,遷尚書右僕射。鹹和元年卒,贈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祠以少年。

攸棄子之後,妻子不復孕。過江,納妾,甚寵之,訊其家屬,說是北人遭亂,憶父母姓名,乃攸之甥。攸素有德行,聞之感恨,遂不復畜妾,卒以無嗣。時人義而哀之,為之語曰:「天道無知,使鄧伯道無兒。」弟子綏服攸喪三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