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特徵
伯勞科(學名Laniidae)在鳥類傳統分類系統中是 鳥綱雀形目中的一個科。這是一種食肉的小型雀鳥,生性兇猛。生長習性

伯勞古稱“鵙”。
伯勞是重要的食蟲鳥類。它們的主要特點是嘴形大而強,上嘴先端具鉤和缺刻,略似鷹嘴。翅短圓,通常呈凸尾狀。腳強健,趾有利鉤。性兇猛,嗜吃小形獸類、鳥類、蜥蜴等各種昆蟲以及其他活動物。大都棲息在丘陵開闊的林地。常棲於樹頂,到地面捕食,捕取後復返回樹枝;常將獵獲物掛在帶刺的樹上,在樹刺的幫助下,將其殺死,撕碎而食之,故有人稱其為屠夫鳥。巢呈杯狀,置於有棘的樹木或灌叢間。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雜斑。它們大多數為我國的候鳥。
伯勞鳥比知更鳥要小些,羽毛一般是灰色或淡褐色, 翅膀和尾為黑色並帶有白色的斑,眼睛周圍是一圈明顯的黑色。歐洲的伯勞鳥多為紅色和褐色; 加拿大和 美國的大伯勞鳥也稱為北方伯勞,是伯勞鳥中分布最廣的一種;從伯勞產於非洲,大約有40多種。體長大約有16~21厘米。羽毛色彩鮮艷,嘴不像其他伯勞鳥那么尖利,尾部有長而柔軟的羽毛。四色叢伯勞上體呈綠色,下體金黃色。紅色的 喉嚨和黑色的邊,非常好看。
繁殖方式
伯勞鳥由雌鳥孵蛋,大概二個星期就可以出生,出生後由雌、雄鳥共同餵食,十二天后幼鳥就可以離巢自立了,但它們有時也會回來向父母要些食物。 伯勞鳥也有著很強的母性,當有蛇之類的動物想攻擊它的巢穴時,伯勞鳥會拚命保護它的幼鳥而反擊。
由於伯勞鳥的生活環境是開闊的草原、牧場,隨著人類城市的擴建、牧場的機械化耕種,伯勞鳥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小,這也導致了伯勞鳥數量的逐年減少,我們能看到這堅強、富有個性的鳥兒的機會也是越來越少。
種群分布
主要分布在美國 聖克利門蒂島、 坦尚尼亞烏盧古魯山的烏盧古魯叢伯勞以及我國 台灣地區。產於美國聖克利門蒂島的伯勞鳥屬瀕危動物;產於坦尚尼亞烏盧古魯山的烏盧古魯叢伯勞也已瀕臨絕種的危險。我國台灣有紅尾伯勞、 棕背伯勞、紅頭伯勞和 虎紋伯勞。
主要種類

虎紋伯勞(Laniustigrinus)與前者很相似,背腰、肩及尾羽均為棕紅色,不同點在於頭頂至上背為純石板灰色;背腰及肩羽雜以波狀黑色細橫斑;尾羽也具有暗褐色的橫斑。習性和紅尾伯勞也相似,廣布於平原、山丘、溝谷等樹木茂密地區,但在山區的數量較多。性亦兇猛,不僅捕蟲為食,還會襲擊小鳥和鼠類。食物中絕大部分是害蟲,如熊蜂、蝗蟲、松毛蟲、蠅類及各種昆蟲。分布於全國各地。這種伯勞與紅尾伯勞一樣,主要以昆蟲為食,而且大部分時間是完全吃蟲的。所吃昆蟲,除少數為益蟲外,均為農林業害蟲;它雖然也吃一些其他動物,這些動物或是有益的,或是有害的,但所吃數量顯然有限,無足輕重,應加以保護。

棕背伯勞

亞種分化
灰伯勞南灰伯勞
棕背伯勞
紅頭伯勞
紅尾伯勞
虎紋伯勞
灰背伯勞
人工飼養
棕背伯勞為食蟲鳥,可用紅點頦的飼料(即綠豆面、玉米面、熟雞蛋黃、淡水魚粉或蠶蛹粉按5:2;2:1比例混勻)餵幼鳥,但生長不太好,不愛鳴叫,如果補充新鮮的去脂牛羊肉後,可很快改善。另外,飼料面(豆面、玉米面)應儘量地細,因為粗的渣子在伯勞胃中會揉成團而被吐出,有“刮油”作用,使鳥逐漸消瘦。因為伯勞無消化纖維素的能力,因此,飼料中最好有鮮肉。伯勞兇猛、嘴鉤曲銳利,初期用肉誘食和日常捕捉時要小心,以免被咬傷。初期在架上飼養,鳥不適應,總想飛逃,容易吊死。通常先用直架飼養,至鳥習慣架上生活後再改用弓架。方法是用30厘米左右長的線拴在鳥脖上,手拿另一端或置一處在旁邊看守,鳥一飛落就用脖線提到直架上,並以鮮肉誘食。一般1—2天,鳥就不再拚命飛逃,而是以脖線為半徑飛鏇,每次都能準確落在直架上。接著可縮短脖線,當長短為弓架的l/2鳥也能穩棲時,方能用弓形架飼養。欲從巢中掏雛島飼養,應待幼鳥絨羽為正羽所代替,將近離巢的最好,這樣不但餵養省事,而且鳥生長發育得好。掏取時應注意有否外寄生蟲,如有應及時驅除,否則鳥生長不好。雛鳥可用點頦粉料和鮮肉沫各半加溫開水和成麵團,捻成兩頭尖的食粒填喂,每天5一6次,晚上那次肉的比例應稍大,而且要餵足。 根據伯勞野外棲息的特點,鳥架宜掛在室內的高處。由於伯勞多吃軟食、糞便稀,日常管理要特別注意食、水衛生。上午和下午各餵一次,就是“認”乾粉料之後,每天還要餵一食抹濕料,最好加點鮮肉。活的昆蟲及幼蟲可用手拿著餵。另外,伯勞怕冷,冬季室內飼養,室溫應在l0℃以上,伯勞也可用畫眉籠飼養,大型種用八哥籠。但不及架養有特色。伯勞科的多數種屬食肉鳥類,飼養時鮮肉的比例應比紅尾伯勞飼料中肉的比例大,甚至可常餵活的小鳥任其撕食。當然,所有伯勞科的鳥不能跟其他小鳥同籠混群飼養。
雀形目鳥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綱: 鳥綱 (Aves) | 目: 雀形目(Passeriformes) | |||
雀形目(Passeriformes)包括現存鳥類一半以上的種類,形態和習性都有極大的多樣性。雀形目可分為亞鳴禽和鳴禽,鳴禽具有最發達,最複雜的鳴肌,非雀形目鳥類只有簡單的鳴肌甚至沒有鳴肌,亞鳴禽的鳴肌則介於二者之間。亞鳴禽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鳴禽則遍及世界各地,是數量最多也是最進步的鳥類。雀形目通常進一步劃分成4個亞目,即闊嘴鳥亞目,霸鶲亞目,琴鳥亞目和燕雀亞目,共有64科,中國國有34科。 | |||
目 | 小類 | 科 |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亞鳴禽(suboscine) 雀形目闊嘴鳥亞目(Eurylaimi)、霸鶲亞目(Tyranni)及琴鳥亞目(Menurae)鳥類的統稱,與通稱鳴禽(songbird)或鳴禽類(oscine)的燕雀亞目(Passeres)種類,兩者有所區別。一般以為鳴禽是特化程度最高的鳥類,而亞鳴禽一詞意味著這些種類在解剖構造及行為方面較鳴禽原始,這種說法大致正確。 | 闊嘴鳥科 | 砍林鳥科 | 灶鳥科 | 蟻鳥科 | 食蚊鳥科 | 竄鳥科 | 傘鳥科 | 侏儒鳥科 | 霸鶲科 | 尖喙鳥科 | 刈草鳥科 | 八色鶇科 | 刺鷯科 | 裸眉鶇科 | 琴鳥科 | 藪鳥科 | 百靈科 | 燕科 | 鶺鴒科 | 山椒鳥科 | 鵯科 | 和平鳥科 | 伯勞科 | 鉤嘴鵙科 | 太平鳥科 | 棕櫚鵖科 | 河烏科 | 鷦鷯科 | 嘲鶇科 | 岩鷚科 | 鶇科 | 畫眉科 | |
鳴禽(Oscines) 約占世界鳥類的五分之三。鳴禽的外型和大小差異較大。小的如柳鶯、繡眼鳥、山雀和啄木鳥;大如烏鴉、喜鵲。 | 鶯科 | 細尾鷯鶯科 | 鶲科 | 攀雀科 | 長尾山雀科 | 山雀科 | 鳾科 | 短嘴鏇木雀科 | 鏇木雀科 | 啄花鳥科 | 太陽鳥科 | 繡眼鳥科 | 澳鵖科 | 吸蜜鳥科 | 鵐科 | 森鶯科 | 管舌鳥科 | 綠鵑科 | 擬黃鸝科 | 雀科 | 梅花雀科 | 文鳥科 | 椋鳥科 | 黃鸝科 | 卷尾科 | 垂耳鴉科 | 鵲鷚科 | 燕鵙科 | 鍾鵲科 | 園丁鳥科 | 極樂鳥科(風鳥科) | 鴉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