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虎禪師

伏虎禪師

伏虎禪師乾隆皇帝欽定的“十八羅漢”第十八位,即是彌勒尊者,又稱“伏虎羅漢”。

乾隆皇帝欽定的“十八羅漢”第十八位,即是彌勒尊者,又稱“伏虎羅漢”。

伏虎禪師 簡介

傳說伏虎尊者所住的寺廟外,經常有猛虎因肚子餓長哮,伏虎尊者把自己的飯食分給這隻老虎,時間一長了猛虎就被他降服了,常和他一起玩耍,故又稱他為“伏虎羅漢”。 伏虎羅漢的稱謂並非印度佛教之既有,是一種本土化、世俗化的產物,它是跨文化存在的,淵源流長的,是代表超凡能力、克服巨難的英雄表征。自佛教傳出中國後,歷朝歷代冠以“伏虎”的和尚有很多,比如載入《佛教大詞典》的梁武時的無名僧、宋朝的大扇和尚等。 靖江歷史上也出過一位伏虎禪師,這便是我在《孤山》一文中提到的隋代的法響和尚。 法響和尚的記載出自光緒五年《靖江縣誌》卷18《人物誌•方外》,全文如下: 法響,隋初海陵李氏子,年十六出家於泰興廣福寺。邑有虎害,法響如虎至,杖其脛背,咒之,復縱去。唐初,聞大江中孤山清靜,越水結茆以居。座下有二虎聽經。一日,附舟渡江,舟子索其值,法響以袖中二貓與之,遂登岸。須臾咆哮於帆檣下,乃二虎也。駭極,急追。法響回。拊虎背仍為貓,納諸袖中而去。舟子叩頭,呼活佛。從此,釋子渡江,誓不索值。涅槃後,弟子造浮屠葬之,名伏虎師塔。遺像供孤山寺,歲旱,鄉人迎以祈雨,輒應。 查嘉慶《泰興縣誌》,卷8《僧道》中也有“法響”條,文如下: 僧法響,隋初海陵李氏子。年十六出家於廣福寺。焚修精進,事多神奇。愛惜米谷,雖污穢中必拾取,潔而食之。寺後有洗缽池,蓋嘗著靈跡雲。邑有虎害,響設齋召虎。虎至弭伏不動。響杖其脛背,自是絕跡。唐初於濟川鎮南小孤山建寺以居。涅槃後,弟子造浮屠葬之,名伏虎禪師祠。禱雨必應。後山墊於江,徙祠北岸至今。徙祠於季家市西北,名禪師殿。歲旱,邑令每迎以禱雨,無不立應。 兩縣的記載雖有不同,但人物生平大體上不錯。不過,泰興縣誌認為,法響和尚所建寺的小孤山並非是靖江的孤山,而且後來崩坍於江中。但是同樣是這部志中卷之十《山川》中有“孤山”條,則說: 孤山,在縣東南七十里,南枕大江,巋然一峰,約高百仞。上有伏虎禪師像,禱雨輒應。在北岸,屬泰興。後沙漲江遠。明初割入靖江縣界,屬常州府。 這一記載的前半部分,用的是《輿地紀勝》(注1)的原話。後半部分則清楚地明確,靖江的孤山就是法響所建寺的“小孤山”。 嘉慶《泰興縣誌》的記載還有個問題。廣福寺始建於唐光化二年(899年)(注2),已是晚唐。隋代的法響絕不可能到晚唐才有的寺廟裡出家。泰興還有一座古剎,叫建安寺,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天監四年(505年),後被江水坍沒,遷大西門郭家莊南,改名靈雲庵。有沒有可能,法響和尚出家的地方是這座建安寺呢。 其實,伏虎禪師法響,在隋、唐還相當有名。 《續高僧傳》成書於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其卷26《唐楊州海陵正見寺釋法響傳略》,文如下: 釋法響,姓李,揚州海陵葛岡人。形長八尺,儀貌魁傑眉目秀異,立性威嚴,言不妄發。足下有黑子圓淨分明,相者曰:長為軍將,仍有重名於天下也。年十六辭親出家,即事精苦與人卓異,尼嫗參禮未嘗與言,戒行清淨誦法華通。攝山棲霞寺恭禪師。住法後賢眾所歸仰,承名延致於寺側立法華堂,行智者法華懺(注3)。向依法行,三七專注大獲瑞應,知而不言。恭既入京,響還江北。海陵、寧海(注4)二縣,各延供養。隋末海陵大寧寺僧智喜,開房延入。於中靜坐,晝臥驚起曰:火發。喜四出顧視了無。響曰:吾患耳妄聞耶。明日晝驚。如此三度遂東還寧海。去後,李子通(注5)賊破縣燒寺,如所告焉。大蟲傷害日數十人。乃設禳災大齋。忽有一虎入堂,搏一人將去。響逐後喚住:何造次?今為檀越設齋,可放此人。依言即放。諸虎大集,以杖扣頭為說法,於是相隨遠去。又欲往天台尋智者古蹟,謂弟子曰:吾雖欲至天台而不達,在江南一山中,西北望見一城。及過江至江陰縣。道俗留連於縣東南山起寺,號曰定山,便經年稔。後天下漸安,又還海陵鹽亭。百姓留之。有小孤山出地百仞。四面無草木。於前立寺,名為正見,處之。貞觀四年冬初,謂門人曰:吾與汝別,近夢惡將不起矣。遂臥二十日。忽起索湯,盥浴剃髮自辰至酉,面西而終,年七十八。將終謂弟子曰:吾願以身施諸鳥獸,此無林木,食若不盡,穢人眼目,可埋山西南。及依往埋,掘便值石,盤薄無由。又更試掘遂得一處,凹陷石上,恰得容身,因厝中置塔其上。向生常日投陀林野,馴伏猛獸。觀想西方口唱南無佛,不多說法。隨緣一兩句,有災祥者令避,托以夢想所見。貞觀二年,有常洲人往幽洲,見一女人,問海陵向禪師健不?又問識耶?答不識。女人以烏絲布頭巾用寄向師。此人遇患經年不至,向預知之,每嘆息那不至耶。人至江陰附頭巾,與海陵人將至其處。乃令弟子逆之,恰至門首,相值以巾付還。向得巾執玩,咨嗟裂破付弟子,人得一片,有不得者。貞觀三年。天下大括義寧私度,不出者斬。聞此鹹畏。得頭巾者並依還俗,其不得者現今出家。其年大雪深數尺。告弟子曰:吾須新菜。弟子曰:雪深叵得。曰:上山求之可有。如言上山數里,至一樹下皆是青菜,取之而返。預知皆如此也 這是所有關於法響和尚記載的祖本。 由此,我們可以羅列法響和尚的生平: 法響,揚州海陵縣人,俗姓李,生於公元553年,即南朝梁承聖二年。 光大二年(568年),法響16歲出家。 隋代中期,法響曾在南京棲霞寺拜恭禪師為師,學法華懺。 隋末,法響回海陵,居大寧寺,後轉寧海縣,獲得“伏虎禪師”名聲。 貞觀初至江陰定山。後還海陵鹽亭,在小孤山,建正見寺。 貞觀四年(630年)元寂,享年78歲,葬於孤山。 成書於寶祐六年(1258年)至鹹淳五年(1269年)的《佛祖統紀》,是四明東湖僧人志磐所撰,其卷第六也記有海陵法響和尚事跡,已是《續高僧傳》的縮寫。 禪師法響,揚州人。年十六,辭親入道從智者學,誦通法華。乃於棲霞寺側立法華堂,行三昧既獲證悟,默而不言。山中猛虎日害數人。眾設大齋以為禳禬。忽見一虎入眾中攫一人去。師高聲呼云:今日專為汝設齋可放此人。虎即置人而退。頃之,群虎數十,大集齋所,舉眾驚避。師至虎前,以杖扣群虎頸,為其說法。自此之後,遠遁無跡。 《續稿僧傳》關於法響晚年有許多神異的說法,真假難辨。本文只討論他晚年駐錫之地“小孤山”。 《後高僧傳》對“小孤山”是這樣描述的: 有小孤山出地百仞。四面無草木。 這座“小孤山”的海拔與《輿地紀勝》的描述孤山海拔一致。 仞是古代計量單位,約合周尺七尺。周尺一尺是23厘米,百仞也就是161米。孤山現有高度海拔55.6米。 筆者查過泰州與泰縣的各種版本的志書,除了靖江的孤山,並沒有其他相近高度的孤山。由此,我認為所謂“小孤山”,就是靖江的孤山。 當然,這個推論也有不圓滿之處,便是《續高僧傳》提及孤山時,沒有提到長江。後文又有“上山數里”的說法。唐代時,孤山東北角尚未坍塌,山體面積估計比現在要大出三分之一。現在的孤山周匝才不過數里, 《續高僧傳》的作者叫道宣(596~667),是位嚴謹的佛教大師。他沒有實地到過正見寺,關於法響的記載,應該來自別人的轉述。 一千四百多年滄海桑田的變化,“小孤山”與我們熟悉的孤山之間的有差距,也不難理解。 《泰興佛教文化》第一期《人物春秋》中載有仁願的《泰興的“伏虎羅漢”》一文,其最後說: 清初“移縣東南蓮子盪”,建禪師殿供奉,當地人稱“伏虎羅漢”或“禪師菩薩”。後此地便更“蓮子盪”為“禪師殿”名,即今泰興市廣陵鎮禪師村。直至“文革”前,泰興依然保留著抬禪師像祈雨的風俗,流傳著“撞禪師”、“搶禪師”、“賴禪師”的習俗。 禪師殿在孤山西北六公里處。伏虎禪師祠移下孤山,不是由於山崩,可能是因為孤山位於江中,求雨祈禱不便。 1995年,孤山寺重建之初,只有一座無量大殿。殿前塑有一尊光頭老禪師的石像。老禪師袖中有兩隻老虎,狀如溫順小貓。旁人或以為這是彌陀佛,其實這就是法響和尚。 註:①南宋王象之著。引文見該書卷37《揚州•景物》上,397頁。 ②、廣福寺舊址位於今泰興縣城國際大酒店東側。 ③法華懺法為誦讀法華經,行懺悔罪障之修法。為天台宗重要之法儀。行此懺法,須先潔淨道場與身體,其次禮拜勸請諸佛,懺悔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之罪,行道、誦法華經、行觀法等,為期二十一日。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載,早在南朝天嘉四年(563)時,陳文帝即曾在宮中之太極殿行此懺法。至隋代,智顗根據觀普賢經、法華經等,著成法華三昧懺儀一卷,此後遂有自該書摘要抄出而別行於世之“法華懺法”(又稱法華三昧、法華懺)。 ④寧海,《輿地紀勝》載,寧海城在海陵城東一百里,《讀史方輿紀要》說在如皋縣東北,則寧海故治當在今海安之東、如皋之北的古海濱。 ⑤李子通(?-622)東海(山東棗莊)人。初參加長白山部,未半年,聚眾達萬人。鏇渡淮水,與杜伏威合,據海陵(江蘇泰州),自稱將軍。公元615年,稱楚王。619年擊敗陳稜,克江都(江蘇揚州),稱皇帝,國號吳,年號明政。次年,渡江擊敗沈法興,占據京口、丹陽、毗陵等郡。後被輔公祐夜襲,大敗,東走入太湖。鏇收拾兩萬潰軍,襲擊沈法興,迫其逃亡途中溺死。占地北起太湖,南至五嶺,東自會稽,西至宣城。621年,被杜伏威擊敗,投降,送至長安。次年,脫逃南返,至藍田被捕殺。

佛學大詞典——【伏虎禪師】

 (一)梁代僧。佚名。梁武帝時,居於拾寶岩,每隔十日則坐禪入定,身心寂靜。間或絕糧半月,然精神反顯怡然安適。夜行山中,虎皆逃避。武帝聞之,賜號伏虎禪師。後莫知所終。

 (二)宋初僧。名志逢,號大扇和尚。宋乾德五年(967),居於雲棲山。山中有虎,僧至,虎則馴伏,世稱伏虎禪師。[雲棲山房雜錄(袾宏)]

泰興伏虎禪師的傳說

一、慧眼識珠:
遠在唐代,揚州海寧縣(泰州)濟川延齡村邊有座廣福寺,遺址在泰興市縣前街國際大酒店及泰興公園西側。一天方丈無意中聽到兩個香客在談:“東鄉蓮子盪有個小孩能把碗缽像洗布袋似的翻來覆去的洗。”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蓮花是佛門聖花,蓮子盪邊的事莫非與我佛門有緣?眼見為實,問明了去蓮子盪的途徑,第二天天不亮,方丈就匆匆的上了路。蓮子盪離廣福寺四十多里路程,中午時分趕到,眼前無邊無際的荷葉像大片翠綠色的雲層清香撲面。白色的、粉色的荷花爭奇鬥豔,令人滿目生輝,真乃人間福地也。

有人將方丈領到孩子家門口,一個眉清目秀又聰明頑皮的小男孩被帶到方丈面前,小孩飯後洗碗缽果如人們傳說中的一樣。與眾不同是小孩的眉心有一顆天生的大硃砂紅痣,十分醒目。孩子的父母篤信佛教,聽說廣福寺的方丈來接引小兒出家,很爽快地答應了,孩子也樂意,午後回廣福寺,四十多里路小孩蹦蹦跳跳沒有費事,連方丈都沒覺得累。

廣福寺來了一位與眾不同的小和尚,四鄉八鎮的鄉親都來看稀奇,小和尚很勤快,飯吃得很少,刷鍋水淀一下當飯吃掉。一日三餐都把廟裡的碗缽用竹籃背到廟後面的池塘里去洗,只見他將碗籃放在水裡,用一根棍子反覆在碗籃里搗攪,籃子裡的碗缽像布袋一樣翻來覆去、毫無損傷地被洗淨,看到的人無不稱奇。

這個小和尚,就是後來在江蘇泰興、靖江等地影響深遠的禪師菩薩。
二、利益眾生:
大師十六剃度,在唐代剃度僧人須得到朝廷批准,一般只有在皇室有婚喪大典時才辦理度僧的佛事,度僧要舉行隆重的儀式和嚴格的考試。一,問難。問俗家的情況、志向、學業概況;二,問戒。詢問有關戒律的知識和實踐方法; 三,寫議,出題答卷;四,誦經。分念誦和背誦。通過如此嚴格的考核,才能參與剃度大典。

剃度之後,師傅對小徒弟儘其所有精心調教,小禪師聰慧過人、悟性超群,師傅每講一句,他能悟得很透徹,而且舉一反三。平時別的師兄認真誦經打坐悟禪,持戒守律,他卻偷偷溜到寺外附近的孤老病殘人家,幫助勞作,更令師兄們大為不解的是,有人見他晚上光著赤膊在殿外的大柳樹下打坐。

一天師傅見他滿面紅腫,關切地問他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病了?小禪師回說“臉上是毒蚊子咬的”。“是不是晚上赤膊乘涼找來的煩惱?”師傅問。“回師傅話:弟子牢記師傅教誨,讀經持戒,做明心見性的人,持利益眾生的行,修普度眾生的心。弟子每天晚上是赤膊在外餵蚊蟲的,小蚊蟲雖然不討喜,它也是一條條生命。”“善哉,善哉。”師傅言罷,自為有這樣的弟子高興,立即親自熬藥幫他止痛消腫。

禪師菩薩肉身齋蚊蟲的故事流傳至今已成千古美談。後來人們辦懺請禪師菩薩施雨時,總忘不了在他頭上插兩根柳枝,以紀念他普度眾生的這一段往事。
三、驅除虎患
當時濟川東南江邊,有座孤山,那裡林木繁茂,常有獐鹿野兔出沒。不知何時山中來了一隻猛虎,經常夜間闖入人家,咬傷人畜,為害一方,一時間人心惶惶,鄉民請來捕虎高手,奈何難尋其蹤跡,訊息傳到廣福寺,當晚月上樹梢,禪師悄悄出了寺門,直奔孤山。二更時分已見到孤山的影子。

忽然樹叢中颳起一陣腥風,飛沙走石,順著風勢,一隻大虎長嘯一聲,張牙舞爪惡狠狠地從山道上向禪師撲來,禪師不慌不忙,微微退了半步,站穩了腳步,順手扯下一根路邊的樹枝,對著來勢洶洶的虎頭輕輕一點,只聽得撲通一聲,那大蟲前腿跪在禪師面前,渾身發抖,像泄了氣的皮球,剛才的威風一掃而光。
“畜牲,不許在這裡胡來。”禪師言畢飛身跨上虎背。
聲響驚動了圍虎的獵戶,人們打著火把圍過來,其中一人認出那騎虎的僧人是廣福寺的禪師,眾人跪下來謝禪師為地方除害,禪師轉過身來向眾人揮揮手,飛馳而去,有人說他使神通把老虎縮成小松鼠大,帶進廣福寺,終日養在衣袖裡,有人說那虎本是伏虎羅漢的神虎找主人來了。
有一次禪師與師兄們同乘船去江南,船至江心船夫心生歹意,要增加船錢(渡費),全船的乘客都知道遇上了打水鴨子的強盜,又氣憤又無奈,禪師站起來走到船家面前說:“我等僧人,無有錢財,送你一件東西作大家的船錢。”說畢從袖中抖出個松鼠大小的貓,十分可愛,誰知轉眼之間競變成一隻白額大虎。船家嚇得渾身發抖,面如土色,跪下來求饒。禪師一笑:“你以後再如此對待別的客人,我這老虎隨時會來找你。”船家一再跪求:“今日大開眼界,菩薩在上,小人下次不敢,從此改惡從善。”眾師兄見了大笑不已。這個故事也被同船的乘客帶到大江南北,傳給子孫後代。
四、捨身求雨:
濟川這塊地方過去高沙田多,種莊稼靠天吃飯。有一年久旱無雨、赤地千里,眼見禾苗枯焦,莊稼有失收之險。大家議請廣福寺搭壇求雨。可求了許多天滴雨未見。農曆六月初二,禪師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了救度這一方眾生,他義無返顧地披上袈裟,走上壇台,請壇主師傅壇下稍息,囑執事的人在台下架滿柴草,開始人們還不解是什麼回事,當人們看到他拔下點燃的蠟燭丟向柴草堆時,台下的人驚呆了。他催同來台上執事的兩位師兄趕快下去,可兩位師兄面對大火毫無懼色,執意要與他同心協力共度眾生,有兩位得道師兄鼎力相助,當然是如虎添翼。此時柴草堆濃煙滾滾,直衝藍天,並迅速結成大片烏雲,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雷聲震耳,閃電刺破了雲層。壇台上的大火與雷電交相輝映,壇台中隱約傳出的虎吼聲震人心魄。風助火勢,壇台在烈火中似張開大嘴的巨大的虎頭,耍足了虎威之後,慢慢地合上大嘴,消失在灰燼之中。傾盆大雨終於從天而降,四鄉八鎮的人在雨中歡呼跳躍。在場的人眼睜睜地看著禪師和他的兩位師兄在大火中燒成枯骨,都跪下來失聲痛哭。
雨過天晴,壇台的灰燼中清煙冉冉上升,結成一朵形似三人戲虎的美麗祥雲,那虎頭虎尾時隱時現,僧衣的廣袖和袈裟的衣角飛來變去,好似在大風中飄動。廣福寺邊河灣里飛出大群白鶴,爭先恐後直衝藍天,共護祥雲,朝著彩虹的彼岸,緩緩而去,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外。人們說禪師菩薩們駕鶴西去,不必悲傷。從此有了駕鶴西去的典故。為了懷念禪師赴湯蹈火救渡眾生的精神,後人把禪師洗缽的地方稱為洗缽池。白鶴起飛的河灣稱之為仙鶴灣,在禪師出生的蓮子盪建起了伏虎禪師殿,塑師兄三人像供奉,後來遇到天旱無雨,人們就試把三人像抬出來供奉,居然每次都得喜雨。人們漸漸知道禪師菩薩有三分私雨。到禪師殿請比較困難,不少地方在自家莊上的廟裡塑起伏虎禪師像,求雨一樣靈光,所以除廣福寺有銅像外,桑木橋朝東莊、小馬莊、口岸東萬莊、汪群薛垛莊、古溪顧東莊、靖江孤山寺等,許多地方塑有伏虎禪師像,尊伏虎禪師為禪師菩薩,千年供奉至今。
二月初八禪師菩薩生日,有禪師廟的地方,都有廟會,特別是蓮子盪(廣陵禪師村),歷經千年,越辦越紅火。六月初二是禪師三兄涅盤得道的日子,禪師殿周圍一百零八莊的村民也會趕來燒香。而禪師和他兩位師兄的法號卻在千年歷史變遷中被人淡忘了。

據早年見過蓮子盪伏虎禪師殿舊塑像的老人回憶,大師兄神態木然,一付諸法無我,任其自然的樣子,鄉人戲稱他大呆子。二師兄伸著脖子,一付專心聽講的樣子,鄉人戲稱二聾子。三師兄威武又幽默詼諧,鄉人戲稱三瘋子,三瘋子最厲害,是管龍王爺的菩薩,他有三分私雨,這是唐代塑像的原貌的傳說。現在廟裡供奉的是近代的新塑像,已沒了當年的風采。原來菩薩塑像眉心上的紅痣是一顆名貴的夜明珠,佛像被毀時去向不明。
五、源遠流長
禪師菩薩有三分私雨,在泰興是家喻戶曉,每逢久旱無雨,便抬請他出來。據早年見過請禪師菩薩的老人講,請禪師菩薩來泰興施雨,先要淨土,全縣四鄉八鎮大戶小家婚喪喜慶一律不動葷,整個泰興市面上不賣葷菜(雞鴨魚肉)包括飯店。所有泰興人文武官員、士兵、百姓全部吃素。
迎請菩薩(傳統上講是去靖江孤山,實際上是去離孤山不遠的廣陵蓮子盪伏虎禪師殿)大隊人馬提羅香,執雨傘,敲鑼打鼓,鞭炮齊鳴,頂禮膜拜,虔誠相請。多達數千人,前面有跳腳的馬夫開道,後邊有馬夫斷後,隊伍前後幾里長。據禪師殿的老人回憶,民國十二年,泰興縣的知事翁燕翼親自赤腳穿草鞋步行幾十里來禪師殿迎請。民國二十六年被請進泰興縣城做懺施雨,縣長朱雨峰親書“澤潤生民”“功德無量”匾額兩塊,高懸在禪師殿的大雄寶殿之上。人們記憶中最後一次是日偽時期(1943年)迎請菩薩的大隊人馬才走到東門外十里甸,突然間電閃雷鳴,烏風暴雨,驟然而至,人們歡呼雀躍,奔走相告,禪師菩薩呼風喚雨,果真靈驗。禪師菩薩是舊泰興求雨的第一雨神。蓮子盪伏虎禪師殿上的對聯是“仗我佛如來鞭懶龍而雨至,倚南海觀音勝扁鵲之春回”。老百姓口傳他是“太平年間出來行善,乾旱時節鼎力施雨。”可見人們對禪師菩薩的評價之高。
每次全縣求雨,辦禪師懺時,禪師三師兄和老虎都被請到城隍廟。同時請小南海的赤腳觀音菩薩,龍王廟的四海龍王,全縣的和尚、道士全部在城隍廟大殿外念經,此時不分僧道,同心協力,直至太平雨降。
禪師菩薩出會,街上家家戶戶都設香案燒香叩頭,街面上抬菩薩的隊伍有兩處最難走,一是茶巷口,二是影牆口,也不知怎么搞的,走到這兩個地方隊伍就走不上前。有人認為茶巷口南就是龍王廟,靠龍王廟的地方略停是出於禮貌。影牆口南是廣福寺,禪師到了家門口停一下,以表對故地的留念,也是情理之中的。

請菩薩時,如見他頭上有汗,表明馬上可以下雨,如頭上沒汗,就請他曬太陽,曬到臉上出汗為止。因為菩薩抬到哪裡,雨下到哪裡,各鄉都爭搶往自家莊上抬,所以禪師菩薩一被請出廟門,往往要好多天才能回來,出門時是毒曬的太陽,旱得水都喝不上,回來時都淋得不亦樂乎。

抬禪師菩薩還有個奇怪的現象值得一提,菩薩出會一抬上肩,抬的人不由自主走起來歪歪撞撞,不是碰上路邊的樹,就是撞上莊頭上的草堆,不管抬的人相約大家要規規矩矩走好,而那副詼諧幽默的形象就是改不了,年常日久,人們也習以為常,稱之為撞禪師。

請禪師菩薩都能下雨,遠近地方請去不肯還的事就經常發生。傳說北宋初年,曾與南唐劃江割踞,形成南北朝。南朝大旱,民不聊生,無錫佛教界久聞江北伏虎禪師菩薩有三分私雨普度眾生。約了一班老僧,冒險駕船過江,請禪師菩薩去江南施雨,救度眾生,守江的北宋官兵見確是一班老僧請佛,並不曾太為難他們,船到廣福寺,再去蓮子盪。

外地來請菩薩是常有的事,主持怕這兵荒馬亂年頭有閃失,親自跟船去江南。一路風雨使南朝人大開眼界。

雨過之後,本講好送菩薩回江北,誰知一連許多天竟沒人提送菩薩回家的事,每次查問都回說:“菩薩被外地請去了。”再後來竟回說:“菩薩在出會時被歹人搶去了。”主持弄得哭笑不得。

此時宋軍要進攻南唐的風聲極緊,官員忙著備戰,主持投訴無門,束手無策。陪他的僧人講:“我們先送你回江北,等以後找到菩薩,再送還寶剎。”主持無奈,空手而歸。

許多人聞訊來看他,都講菩薩託夢關照:不必擔心,不必爭訟,像可重塑,我吃南朝的飯,管北朝的事。禪師菩薩吃南朝飯,管北朝事的故事從此 在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

1943年初夏,泰興大旱,城北楊家莊辦禪師懺,楊家莊廟裡原來供有禪師菩薩,羅香,執仗也一應俱全。

莊主穿起了長袍大掛,點起了香燭磕頭,鼓樂齊鳴,僧人念起了經文,莊主用新毛巾給菩薩洗臉擦身。全莊的男女老少都來磕頭、燒香。附近的莊上聽說楊家莊辦懺求雨也都帶來了香燭供品,把楊莊廟擠得水泄不通。菩薩起駕上路,鄉人在家門口磕頭燒香,頃刻間風起雷鳴,閃電劃破雲層,傾盆大雨一路而至,附近各莊爭搶往自家莊上迎請供奉,下晚時節才請到鄰近的小馬莊,眾人說天色已晚,不如在小馬莊廟裡暫住一晚,明日再送還楊家莊,當晚小馬莊的和尚晨亮起了壞心。
第二天,楊家莊的人去迎還菩薩,小馬莊的人變了臉,不承認菩薩是楊家莊的,和平軍的團長雍小戒是小馬莊人,他把盒子槍往桌上一拍,楊家莊的莊主沒了辦法,說至再三,只將菩薩的老虎還了楊家莊。反正大家都知道,禪師菩薩吃南朝的飯,管北朝的事。以後小馬莊求雨時,也會有三分私雨降到楊家莊。據說後來玄談廟附近的村民曾來請禪師菩薩去施雨,成功後敲鑼打鼓,放鞭炮,高高興興將菩薩送還小馬莊。小馬莊的和尚晨亮得了不憑良心的罵名。那和平軍的團長雍小戒後來被新四軍槍斃了。
六、千年古剎——伏虎禪師殿
伏虎禪師殿古廟位於泰興市廣陵鎮禪師村(原名寧界鄉蓮子盪),本為紀念伏虎禪師三師兄捨身求雨而建,經宋、元、明、清多朝擴建修繕,頗具規模。是與泰興慶雲寺、廣福寺、黃橋東寺廟齊名的千年名剎。
原殿座落於禪師村四組,禪師國小北面(現禪師國小也已廢棄),占地約八畝的一個方形小島上。建有正門、前廳、大雄寶殿、東西廂房、藏經樓、方丈室、偏門及四周院牆等。

整個廟宇氣勢宏偉,環境優雅,前廳正麵塑有彌勒佛一尊,背麵塑二郞神等神像兩尊,兩邊塑四大金剛神像。

大雄寶殿氣宇軒昂,古樸端莊,為方形四柱式單檐唐代建築,與現杭州靈隱寺大雄寶殿相仿。殿脊中央一座分風烏銅葫蘆頂直指雲天,手臂粗大的鐵索斜拉四角。飛檐翹壁,屏風排門,一字排列的獸頭殿角,翹指天涯。殿堂中央上方矗立著三堂巨型如來佛尊,下坐三尊禪師菩薩塑像,神采奕奕,兩邊塑有十八羅漢。東南方掛有一口鑄鐵古鐘,西南方置一口朱身大鼓,後邊塑有三界諸神,玉皇大帝,赤腳觀音,四海龍王等,東邊廂塑有十殿閻王菩薩,風、雨、雪三娘娘,西邊廂塑有南海觀世音菩薩。後排為土樓,五堂佛尊端坐中央,兩邊玻窗木櫥內藏有若干佛家經典,天井內有焚香爐一座,院內植有五棵數百年高齡的參天古銀杏樹,枝葉繁茂,遮天蔽日。

禪師古殿的修繕,清代以前無記載查考,清朝嘉慶年間,曾大修一次,立碑以記。民國二十二年,主持方丈龍雲募化修繕,殿廟改稱“禪師香院”。

這座古廟從建築設計到修繕擴建,其用料之精當,用工之考究,在周邊古廟中,乃屬上乘。大雄寶殿的牆面都是糯米汁泡石灰壘縫而成,磚線牆體細膩清晰,大殿和土樓內均為磨光羅底磚鋪成,其水平度和平面度勘稱一流。

據禪師村的村民講:日本侵華期間,一隊日本兵到蓮子盪掃蕩,見到伏虎禪師殿十分驚奇,問寺僧:“中國鄉間怎會有與日本奈良唐昭提寺一樣雄偉莊嚴的殿宇?”寺僧回說:“這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你們日本的佛教本是唐代從中國傳過去的。那唐昭提寺也是仿中國唐代建築,我們這伏虎禪師殿可是唐朝的原物!”

解放後,新建禪師國小、陳家莊國小時,將廟正門、前廳、後樓西廂房拆除。鐵鐘於60年代大煉鋼鐵時被毀,五棵銀杏樹在合作社時被伐,文革中又將僅存的大雄寶殿全部毀掉,大批菩薩像也被毀燒殆盡。

據說前幾年,曾有日本人專程來蓮子盪(廣陵禪師村)拜伏虎禪師,可禪師殿早已沒了當年的雄姿。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寺僧宏惠被選為泰興佛教協會會長,慶雲寺主持,寺僧宏齋自籌資金建了一間佛堂,把禪師菩薩重塑好,開始了佛事活動。每年二月初八又恢復了廟會,每年廟會來客達十數萬人。

伏虎禪師殿是千年古剎,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重修千年古剎也是廣大人民民眾的迫切心愿。當地熊老居士臨終前鄭重囑託兒孫一定要盡力重建伏虎禪師殿,他的兒子熊桂生一再表示,只要條件成熟,他將傾全力重建廟宇,恢復勝跡。
七、千年廣福律寺
當年的廣福寺始建於唐光化二年即公元889年,相傳最初是揚州石塔寺僧人募化建成,後經宋、元、明、清歷朝950年擴建修繕,前後有十座院落,所以又名十院寺,廣福寺房舍整齊,殿宇巍巍。是舊泰興最雄偉壯觀的廟宇,被文人雅士列為泰興十景中的第四景。
廣福寺為戒律院,東起鹽城諸縣,南到南通海門海邊,西臨長江,北至興化、高郵、寶應各縣,僧人授戒,居士皈依,各廟宇律僧的培訓,對破戒僧的執法,其地位之高,僅次於鎮江焦山定慧寺。

廣福寺對社會不進行超度法事及商業性的佛事活動。公益活動例外,七月三十齋孤,寺僧到縣城各地放齋孤焰口。廣福寺主要的經濟來源是香資、社會捐贈和廟產地租收入。(廟裡的田產也是施主捐贈的)。

廣福寺伏虎禪師像是大銅像,不便搬動,只可在廣福寺敬香,辦禪師懺求雨出會,一定要到寧界蓮子盪伏虎禪師殿去請。廣福寺不因出了伏虎禪師而改變其律寺功能。

廣福寺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遭日軍飛機轟炸。炸毀了大雄寶殿一部分。劫後人們在搶救死傷僧人,清理廢墟時,驚奇發現有一塊巨大的照面方,一頭夾在一尊泥塑佛像的胯下,其餘的竟懸在空中,人們怎么也想不通,一尊不大的泥塑佛像怎能承受一塊大照面方的重量,都說是菩薩顯靈。廟裡請了專業籮腳行里的人來搭起了腳手架費了好幾天,才把照面方取下來,真是不可思議。後來日軍占領泰興,材料奇缺,大雄寶殿一直未曾修成,到五十年代被改成政府第一招待所時被徹底拆毀,現在建成的國際大酒店正在廣福寺原址上。

泰興市政府在風景如畫的仙鶴灣風光帶泰興公園內,廣福寺遺址上重塑了伏虎禪師銅像,有望疏通洗缽池後重建禪師殿。如果能在廣福寺遺址附近,拆遷時留下重建廣福寺的空間重建廣福寺,將是給子孫後代留下的重要歷史遺存。
八、繼往開來
佛教傳到中國近兩千年,伏虎禪師是唐代以來,被後人供奉、愛戴一千多年並尊為菩薩的為數不多的中國僧人,他是歷史留給我們這一代人最珍貴、最豐厚的佛教文化遺產,傳承、弘揚、光大他利益眾生的精神,意義十分深遠。
後 記
我受泰興市佛協能慧師傅之託,蒐集整理泰興伏虎禪師的傳說。記得五十多年前,筆者騎在老爸肩上去憑弔廣福寺遺址,有位封鶴籌老先生給我講了伏虎禪師在廣福寺洗缽結緣,肉身齋蚊,捨身求雨,駕鶴西去,仙鶴灣的來歷。老爸曹湘霖多次講禪師菩薩有三分私雨,蘇南某地請禪師不肯還,要打官司。菩薩託夢,吃南朝的飯,管北朝的事。泰興楊莊的楊邦興、楊慶生,小馬莊的卜康生,三六村胡國才、姚士普給我講他們兒時所見到的泰興城裡請禪師先淨土、撞禪師、賴禪師、僧道合力辦禪師懺的生動故事。王已莊老居士講了廣福寺的過去。

禪師殿的宏齋法師的後人,袁其平老師、兒子袁銀飛,李成林、李忠民父子給我提供了原伏虎禪師殿的有關資料。講了近代泰興請禪師的故事,證實蘇南請禪師不還,禪師託夢的泰興傳言。他們還給我講了禪師殿的原貌、禪師廟會、禪師得道日、禪師孤山伏虎、禪師殿前對聯及老百姓議論對聯,孤山寺的居士幫我證實禪師孤山伏虎、禪師巧治惡船夫的趣事。

趙振明先生提供了泰興縣誌,徐家利、候月華又積極幫助從網上找到《續高僧傳》。隋唐海寧伏 虎禪師法向的篇章,從時間上推斷《續高僧傳》上的法向師傅坐化於唐貞觀四年即公元631年,而廣福寺建於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從法向禪師坐化到廣福寺建 成相隔268年,不像是一個時代的人。

承佛協金劍峰先生在思想方法上提供了許多有益的指導,邵海青先生、沈新民先生、吉濟星先生,還有一位錢先生給予熱情的幫助支持,在此致以深深的謝意。

《伏虎禪師》(工筆畫)

伏虎禪師《伏虎禪師》 工筆畫

《伏虎禪師》(工筆畫曾旭輝

原畫長2米,寬1.2米,根據台山寺伏虎禪師故事傳說創作。

相關連線

伏虎羅漢 伏虎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