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伊波拉出血熱死者的葬禮或安葬儀式也會導致病毒傳播。人們與死者屍體直接接觸,是伊波拉病毒傳播的重要方式。因此,人們在處理死者屍體時,必須穿戴具有較好保護性的防護服和手套,並將死者立即掩埋。WHO建議死者要由經過培訓和嚴格防護的專業人員進行埋葬。
病毒簡介
伊波拉病毒是迄今發現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這種病毒除傳染人類外,也可在靈長類動物間傳播。1976年,比利時科學家彼得·皮奧特和同事首次發現這種病毒,並用疫情發生地剛果(金)的伊波拉河給它命名。
伊波拉病毒共有5個亞型,1976年發現的首種亞型最為致命。世界衛生組織說,初步調查顯示,幾內亞本輪疫情的罪魁禍首就是這種亞型。
體徵症狀
典型症狀和體徵包括突起發熱、極度乏力、肌肉疼痛、頭痛和咽喉痛。隨後會出現嘔吐、腹瀉、皮疹、腎臟和肝臟功能受損,某些病例會同時有內出血和外出血。
實驗室檢驗結果包括血液白細胞計數和血小板計數降低,肝酶升高。
潛伏期為2-21天。病人一旦開始出現症狀,就具有傳染性。病人在潛伏期內沒有傳染性。
伊波拉病毒感染只有通過實驗室檢測才可確認。
傳染過程
傳播途徑
病毒傳播需通過直接接觸病人者或感染動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體液,或死亡的病人和動物。
由於只要病人血液和分泌物中帶有伊波拉病毒就具有傳染性,因此感染的病人應由醫護人員密切觀察,並進行實驗室檢查,確保在出院前病人體內已無該病毒。只有確定病人不再具有傳染性,醫護人員才能讓其回家。男性在疾病康復後7周內仍可能通過精液將病毒傳給性伴。因此,男性康復後至少7周內要避免性交,或者在此期間性交時戴安全套。
易感人群
出現疫情時,感染風險較高的人員為:
(1)醫務人員;
(2)與病人有密切接觸的家庭成員或其他人;
(3)在葬禮過程中直接接觸死者屍體的人員;
免疫抑制人群或有其它基礎性疾病的人群是否更易感,需要開展更多的研究。在診所、醫院、社區集會或家中,均可通過採取保護措施而減少病毒暴露的機會。
預防措施

(1)了解疾病的特點、傳播方式和預防方法。
(2)遵從國家衛生部門發布的指導性檔案。
(3)如果懷疑周邊的人感染了伊波拉病毒,鼓勵並支持他們到適當的醫療機構就醫。
(4)若選擇讓病人在家中治療,要向當地公共衛生官員報告,這樣他們才能給您進行培訓,並向您提供相應的個人防護用品及防護用品用後處置辦法。WHO不推薦病人在家庭內治療,強烈建議個人或他們的家庭成員尋求醫療機構的專業救治。
(5)當探望醫院中的病人或在家中照料家人時,建議在接觸病人或其體液、周圍物品後用肥皂洗手。
(6)處理伊波拉死者時必須穿戴合適的防護用品,由經過安全喪葬培訓的人員將死者立即掩埋。
此外,在受疫情影響的熱帶雨林地區,個人應該減少與高風險感染動物的接觸(如果蝠、猴子或猿)。若懷疑某動物已被感染,不要再去處理它們。動物製品(血和肉)被食用前應確保熟透。
治療措施
人們若去過已知存在伊波拉病毒的地區,或與已知或疑似攜帶伊波拉病毒的人員接觸過,當開始出現症狀時,就應立即就醫。
當懷疑病人患有該病時,應當立即向最近的衛生機構報告。及時就醫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關重要。同時應加強感染控制,以控制疾病傳播。
嚴重病人需要進行強化的支持性治療。病人往往會出現脫水,從而需要靜脈或者口服補液進行電解質補充,暫沒有特異性的治療方法,部分病人在得到適當的醫治後可康復。為控制病毒的進一步傳播,疑似或確診病人應當與其他病人隔離開來,由採取嚴格感染防護措施的醫務人員對其診療。
目前尚無獲準使用的伊波拉疫苗或藥物,但有數種產品正在研發中。
WHO在行動
WHO向各國提供技術支持,以防範、應對伊波拉疫情,WHO採取的行動有:
(1)開展疾病監測,在區域間共享信息,監視疫情發生動態
(2)一旦出現疫情,對疫情調查及控制工作提供技術支持——比如在現場協助進行病例確認,並探索疾病傳播模式
(3)對預防和治療方案提出建議
(4)根據國家請求,派遣專家並提供衛生物資(比如供衛生工作者使用的個人防護用品)
(5)加強溝通,提高人們對疾病特點和控制病毒傳播防護措施的認知
(6)啟動區域和全球性專家網路,根據需求提供支持,減少疫情可能帶來的國際健康影響及其對旅行和貿易的影響
疫情播報
在出現伊波拉出血熱疫情時,由疫情發生國的公共衛生部門報告發生的病例數和死亡數。這些數字可能每天都會變化,病例數既包括疑似病例數,也包括實驗室確診病例數,有時疑似病例數和確診病例數會合在一起進行報告,有時會分開報告。因此,疑似和確診病例數之間可能會發生變化。
分析病例數據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加上其他的信息,對評估公共衛生形勢及確定需做出的適當反應很有幫助。
WHO建議
WHO強烈建議,人們應從公共衛生當局獲取伊波拉出血熱方面的健康建議。
醫務人員進行自我保護
診治伊波拉病例的醫務人員比其他人群面臨的感染風險更高。在暴發期間,許多重要的舉措會減少或阻止病毒傳播,從而保護醫務人員和醫療機構中的其他人。這些舉措被稱為“標準和其他防護措施”,是基於現有證據作出的可以防止病毒傳播的建議。
疑似或確診伊波拉病例與其他病例分開
疑似或確診伊波拉病例應單獨隔離。若缺乏隔離房間,應安排指定區域收治疑似或確診病例,與其他病人分開。在這些區域中,疑似或確診病例也要分開隔離。同時要限制這些區域的人員出入,救治疑似或確診病例的設備應是該區域專用的,在此區域內工作的醫務人員和其他人員也應是專門的人員。
伊波拉疑似或確診病例的救治地點禁止訪視
最好禁止探訪者。若必須探訪,只能讓對患者健康和照顧所必須的人進入,如患兒家長。
救治病例時需保護性設備
除了標準防護措施,醫務人員應嚴格遵循感染控制措施以避免暴露於染毒的血液、體液或被污染的環境及物品,如病人的衣物或使用過的針頭。所有探視者和醫務人員應嚴格使用個人防護用品,這些防護用品至少包括:手套、防滲漏的防護服、鞋套、口罩和眼罩(護目鏡或面罩)等。
加強手衛生
手衛生非常重要,以下情況應當實施手衛生:
在穿戴個人防護服進入隔離房間前。
在對病人進行任何清潔或無菌性操作前。
在任何有風險的暴露後,或已實際暴露於病人血液或體液之後。
接觸病人周圍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環境表面、物體或設備。
在脫掉個人防護服,離開隔離區域前。
若在脫掉個人防護服後忽略了手衛生的步驟,會降低或影響之前穿戴防護服所起的防護作用。
含酒精的洗手液或流水均可用於手衛生,具體的洗手方法可參照WHO推薦的正確技術步驟。當手上有污垢時,使用肥皂和流水洗手是非常重要的。在每個醫療點都要配備含酒精的洗手液(在隔離房間或隔離區域的內部及入口處);應保證隨時能獲得流水、肥皂以及一次性紙巾。
其他特別注意事項
其他特別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安全的注射和採血程式,包括銳器安全管理、常規和嚴格的環境清潔、設備和物體表面消毒以及髒的床單和廢棄物的管理等。
另外,採集疑似或確診病例標本、處理屍體或屍檢後殘骸以及進行殯葬時均要確保全過程的安全。任何醫務人員或其他專業人員在涉及上述疑似或確診病例相關操作的過程中都需穿戴合適的個人防護用品,並遵守WHO推薦的預防控制措施。
旅行建議
在疫情流行期間,WHO定期評估公共衛生形勢,並在必要時提出旅行或貿易限制的建議,且可能通知國家政府予以實施。WHO目前正在評價之前的旅行建議,並準備在近期發布新的建議。儘管旅行者應對他們和周圍人的健康狀況保持警惕,但由於伊波拉的人際間傳播是由於直接接觸病人的體液或分泌物造成的,因此旅行者感染的風險很低。
像患其他疾病者一樣,曾暴露於伊波拉病毒的人有可能選擇旅行。如果該個體尚未出現症狀,他們不會向周圍的人傳播該病毒。如果該個體出現了症狀,他們應在最初感到不適時就立即就醫。如果是在交通工具上發病,則需要報告所乘坐交通工具的工作人員,並在到達目的地後立即就醫。旅行者在出現伊波拉感染的早期症狀時就應隔離,以防止進一步傳播。儘管在這種情況中,其他同行者感染的風險非常低,但是仍建議對接觸者進行追蹤隨訪。
WHO的一般性旅行建議:
(1)旅客應避免與病人發生任何接觸。
(2)前往疫區的醫務人員應嚴格遵守WHO推薦的感染防控指南。
(3)曾在近期報告病例地區停留過的任何人,均應了解本病的症狀,一旦出現疾病的徵兆及時就醫。
(4)臨床醫生在為從疫區歸來且出現相關症狀的旅行者提供診療服務時,要考慮患者感染伊波拉病毒的可能性。
若需另外的旅行建議,請登錄WHO網站,參閱交通旅行風險評估--對公共衛生機構和交通部門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