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伊斯蘭教徒古墓群位於三亞市藤橋鎮東溪村東3公里處,屬唐、宋、元時期文物。古墓群位於番嶺坡海灘沙丘上,其範圍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500米。現古墓群占地20.1畝。目前可看到墓碑的墓尚有42座。古墓均為豎穴土坑墓,上無封土,長1.8——2米,寬0.8——1米,深1.2米,沒有葬具和隨葬品。死者側身屈肢,頭在西北方向。碑首有玉圭、雙峰、山字等形狀,高36——60厘米、寬35——58厘米。碑上刻圓月、捲雲、花朵、生命樹等圖案。碑文用阿拉伯文或波斯文陽刻,內容大致為墓主姓名、死亡日期,或阿拉伯經文。古墓時1983年初被發現的,經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專家考證,確認古墓群是迄今為止在我國南方地區說發現的年代最古老、墓葬方式最原始、規模較大且延續時間較長的古阿拉伯穆斯林墓地。由墓葬中的工具、碑文、圖案等,確定墓群為宋元時期墓葬。
1987年,三亞市政府為保護伊斯蘭教徒古墓群這批歷史文化遺產,曾立牌告示並撥款購買石柱100條圍欄保護,防止人為破壞。1994年11月2日,海南省政府將伊斯蘭教徒古墓群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重新劃定遺址保護範圍為20.21畝。
考古專家考證
這片伊斯蘭教徒墓葬為唐宋時代古墓,其墓和墓碑均用海邊的珊瑚石製作堆砌,相對集中,排列有序,沒有葬具和隨葬品,遺體安葬在沙灘上的坑道里,頭朝西北(或北),腳向東南(或南),側身屈膝,面朝西,朝向伊斯蘭教徒的西方天國,是典型的伊斯蘭教葬俗。墓葬無封土,只立珊瑚石碑作墓穴標誌,
不同於我國廣州、泉州、杭州、楊州等地的穆斯林墓葬,而近同於東非和阿拉伯半島的一些穆斯林葬俗,當帶有早期墓葬的特色,是典型的海洋文化藝術的代表。從伊斯蘭教徒古墓群的歷史價值來看,三亞在古代就是我國海外貿易的重要交通門戶,也是我國和各國商船主要航行線路之一,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中轉站。伊斯蘭古墓群的發現對研究我國南方沿海地區的回族歷史及古代三亞商貿史等等,均有著十分珍貴的科學價值。景區地址
三亞市藤橋鎮東溪村東3公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