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
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技術創新成為企業生存與發展
的必要條件。但技術創新難度增加、成本提高,不僅單個企業難以完成,成員少的聯盟組織也未必能成功;中國加人WTO已有了明確的日程表,企業迫切需要更大的發展空間,而原來結構簡單的聯盟嚴格束縛了企業的技術來源和信息渠道;《專利法》日漸普及,企業希望以專利獲得技術優勢,而聯合開發成果為成員共有,僅與少數幾個企業進行完整項目的聯合開發,使企業擔心因為聯盟而失去優勢地位。因此企業追求更高層、更深入、更廣泛的多元化聯盟關係。1、成員實力構成多元化
中國最初的企業技術聯盟以引進技術資金為目的,因此選擇技術實力強、資金雄厚的聯盟夥伴。隨著聯盟目的向技術創新轉移,企業選擇聯盟夥伴的標準也有變動,聯盟成員實力構成逐步多元化。
大中型企業有良好的信譽、紮實的技術實力,資本密集性大,小企業則管理靈活、對市場信息反映敏銳,有較好的創新能力。對於企業來說,不論對方具有何種實力,只要能與自身優勢互補,產生綜合效應,聯盟就可行,因此產生了強強聯合、強弱聯合、弱弱聯合等多種組合。如我國最大的財務管理軟體廠商用友集團自1998年5月~1999年9月,已先後與聯想集團、Oracle公司及微軟公司等多家優勢企業合作,從事軟硬體開發生產業務;由華中科技大學(原華中理工大學)創辦的開目集成技術公司是一家小型IT企業,已與惠普(中國)、河南長葛奔馬集團等多家不同規模、不同實力的企業結成技術聯盟;2000年4月,中國第二大計算機品牌方正電腦與南京中小型IT企業福中集團合作,實現了技術優勢與優質服務的結合。
2、所有制構成多元化
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及鄉鎮企業積極參與技術聯盟,使聯盟組織所有制構成多元化。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改革開放深入、產業結構調整,也不會改變它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大多數國有企業因受計畫經濟體制影響,聯盟不積極,企業內技術資源浪費,設備人才閒置。隨著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人,政府減少對企業的直接干預,企業與市場正面接觸。面對市場競爭:國有企業需要技術聯盟機制促進技術創新,充分調動人力資源,增強自身活力與市場競爭力。
而國企以其較好的信譽、穩健的運作及良好的新產品生產能力成為眾多企業的優選合作夥伴;與國企不同,民營企業和鄉鎮企業一般有較大的經營自主性和靈活性,因此,我國有一批技術聯盟活躍的民營企業和鄉鎮企業,如華為公司、科龍公司等。但大多數民營企業或鄉鎮企業缺乏經濟發展的規模效應、風險抵禦力差、資金流動渠道窄、技術力量單薄,很難單獨完成技術創新。但它們以高效的運行機制和創新能力見長,也倍受聯盟組織歡迎。
目前,我國企業技術聯盟已出現國有與國有、國有與民營、民營與民營、國有與外企。民營與外企等多種組合。
3、行業分布多元化
目前,中國企業技術聯盟已涉及通信、電子、材料。生物技術、石油化工、汽車製造、食品製造等多個行業,並將繼續擴展。行業分布多元化是我國企業技術聯盟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國參與技術聯盟的企業越來越多,技術聯盟機制發揮其正常優勢作用,給結盟企業與本結盟企業之間造成越來越大的收益差距和競爭力懸殊。壓力的結果反過來導致更多的企業加入技術聯盟;其次,高新技術廣泛與傳統企業結合,使聯盟覆蓋面逐步拓寬。常州工具機廠是一家典型的傳統企業,經過與深圳奧沃公司合作,1997年生產出由奧沃公司研製、有高治療效果和安全係數的高技術醫療設備——旋轉式伽瑪刀;上海南極人企業將高科技導入紡織業,2000年7月,南極人與美國杜邦公司結成技術聯盟,成為中國首個民營企業與世界500強企業聯盟的案例。
4、地域分布多元化
中國最初的企業技術聯盟主要產生在沿海地區。目前,我國企業技術聯盟已分布廣東、江蘇、陝西、浙江、四川及京、津、滬等多個省市。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將使更多西部企業接觸、熟悉乃至參與技術聯盟。
現代交通與信息的發展使跨地域性聯盟組織越來越多。受環境影響,分布集中的企業可能創新思路相近,而跨地域性聯盟能體現創新思路差異,成員間更容易形成優勢互補,如資源互補和市場互補。
發展
1980~1991年,我國沿海地區一些企業在政府政策鼓勵及自身發展需求下,開始與國外企業結成技術聯盟,其主
要動機是引進技術、資金。但從全國範圍看,企業技術聯盟的案例不多。20世紀90年代,企業技術聯.盟在我國發展較快,特別是近幾年,有關技術聯盟的報導屢見報端,案例逐年遞增。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者需求不斷變化、技術日新月異、產品生命周期日益縮短。競爭強度劇增,企業如果不積極進行技術創新勢必被淘汰。即使是龍頭企業,為保持或提高其長期優勢地位,對此也不能忽視。企業實現技術創新的途徑很多,但常規途徑總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如購買專利或許可證需付大量的交易費用;收購其它公司不光需大量成本,還要花大量時間、費用及精力用於結構調整;自行開發面臨技術不足、資金匱乏等難題。相對而言,通過技術聯盟實現技術創新具有一定優勢。於是,建立技術聯盟就成了企業迎接競爭的嘗試性理性選擇。
近年來,科技發展加速,企業技術創新需求更迫切而創新風險和成本劇增。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好技術聯盟這一組織形式。為了解產業界對我國企業技術聯盟的看法,有關學者曾做過問卷調查,結果表明:97.7%的人認為我國企業之間有必要或很有必要結成技術聯盟,86.7%人表示希望甚至很希望與其它企業結盟。
重要性
傳統的觀念把同行業放在對立位置,龍頭企業間的競爭更容易白熱化。隨著新經濟的到來,這種局面將逐漸被同
行業強強聯盟所取代。隨著經驗的積累,企業能更敏銳地捕捉創新機會,更準確地評估聯盟必要性和可行性。如果項目的創新價值不高或價值高但投入太大、風險太多,企業可取消聯盟意向,減少不必要損失;我國科技法規不斷健全,企業技術聯盟逐步規範化,使各種以“技術聯盟”為名的欺詐行為減少,成員間更加相互尊重、信賴。聯盟關係的改善一方面可降低內部整合成本,還有助於在聯盟中建立穩定的生產技術和質量標準,從而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確保產品質量,最終體現聯盟效益。
科技水平不斷提高,使企業技術創新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艱難。即使是行業先鋒,也難以.單獨面對競爭,不僅技術資源有限,高額的R&D經費更是壁壘。隨著中國加入WTO的進程加快,中國企業的競爭對手不僅有國內同仁,更有技術領先、總資產及利潤額為自己幾十倍、上百倍的跨國公司。不論是為了面向全球謀發展還是為了保護民族產業,都要求我國企業同行業結成戰略聯盟,將國內同行作為勁敵,勢必造成經營“短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