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后土廟

介休后土廟

位於山西省介休市城內廟底街,由后土廟、三清觀等寺觀組成,是全真派道教古建築群,建築面積2206平方米,現存建築為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至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不斷添建而成。寺觀西側的主軸線上有影壁、天王殿、護法殿、獻殿、三清樓、后土聖母殿。

簡介

介休后土廟,是一處道教廟宇,位於介休縣城西北角,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介休后土廟,是一處包括五進院落並配有樓台殿閣的龐大建築群。

..

這個建築群里,有影壁、山門、過殿、東西廊房、三清樓、鐘鼓樓、後大殿等。 后土廟內的主體建築是三重檐十字歇山轉頂結構的大樓 。樓頂 ,龍吻高聳;獅飾、琉璃樓閣、蓮花脊筒、獸頭角神相互輝映,構成了一幅生動壯觀的琉璃製品的圖畫。 后土廟之內,有反映道教內容的近千尊懸壁彩塑。這些塑像,塑造手法極高,達到了相當的藝術境界。這些彩塑,形象逼真 ,姿態各異 、衣紋線條流暢、形象豐滿而神情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彩塑藝術佳作。據明代萬曆年間金妝聖像碑記載,這些彩塑可能是明代早期的作品。

歷史

介休后土廟位於山西省介休市城內廟底街,是由后土廟、三清觀等寺觀組成的一個全真派道教古建築群。現存建築為從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至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1年)多次修建、擴建所形成的。

..

介休后土廟占地約0.9公頃,建築面積2206平方米。寺觀西側為主軸線,有影壁、天王殿、護法殿、三清樓、后土聖母殿。主軸線東,依次並列呂祖閣、關帝廟和土神廟,廟前各有戲台一座,連成一體。該建築群布局緊湊。主體建築為戲樓和三清樓聯體建築,結構精巧。各殿殿頂琉璃是后土廟最精緻部分,造型豐富,具有地方特色,燒造技術和造型藝術俱臻完美。三清樓和四神殿配殿內珍藏數百尊明代道教彩塑,形成了這座道教宮觀的三大特色。

建築

后土廟古建築群有兩條中軸線,東部為一條南北中軸線,后土廟影壁、山門過殿、子孫娘娘殿,以東橫向依次為呂祖閣、關帝廟、土地祠、三連戲台。眼前這金碧輝煌、

..

重檐歇山的大殿便是后土行宮大殿,據《重修后土廟碑記》記載,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及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皆重修之。由此可以推測,早在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就有了后土廟,目前看到的這個格局是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時所置,它將東面的真武廟和西邊的三官祠擴充進來,形成了面闊十一間的雙重檐歇山帶廊的大殿,再加之純正的黃色琉璃,更顯得雍容華貴。在古代黃色象徵著權貴,古建築中全用黃色琉璃瓦的只有帝王宮闕,后土能享此待遇,可知后土娘娘的尊貴和當時帝王對她的敬仰。后土最初是由初民社會所祭地母神演化而來,我們的祖先對土地的崇拜早於對天的崇拜。因為古人已直觀地看到是土地生殖了萬物並哺育了人類,同時對一些複雜的自然現象不了解,便認為是土地發怒,由此有了敬地神的習俗。 殿內所供奉的原后土神像毀於戰爭年代,這是1992年捐資仿照左面這尊而塑的,這組群塑是明正德年間的彩塑,它延續和保持了宋元時期的風格,后土端坐龍風大花椅,面部飽滿白皙,眼睛半睜半閉,一副慈祥端莊的神態,侍女們站立兩旁,神態各異,有的恭敬佇立,有的側耳傾聽,有的欲言又止,有的若有所思,古代工匠們把后土神的慈祥端莊和侍女們的清純可愛刻劃的淋漓盡致,他們

..

傑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此得以充分展示。
玻璃罩里的這兩尊小塑像是1990年11月13日台灣道教地母至尊廟團聯誼會親善訪問團來介進香朝拜,尋根問祖,集資兩萬餘元所雕刻的,於1991年5月4日護送至介休后土廟,尊介休后土廟為地母的祖廟,它們是用樟木雕刻而成的,應該說這兩尊塑像是摻入了現代思想、現代意識,採用了現代寫實手法的藝術品,這尊為女神,手持拂塵和八卦,腳踩地球,形象地告訴人們,她是主宰地球的婦神,這尊是男相,頭戴珠簾,端坐神台,俯視大地,好象在思索怎樣才能治理好人間。
這座古老的戲台用抱廈和斗拱支撐而起,屋頂用彩色的琉璃筒瓦和構件加以裝飾,高閣參天,寶瓶中立,對稱的龍吻和走獸形象逼真,兩邊的八字影壁既對戲樓起裝飾作用,同時也有一種收攏視覺的作用,影壁和戲台渾然一體,整座戲樓看起來更加高大氣派。
檐下提額處木刻的爐、瓶、鐘鼎,掛落處的七彩風戲牡丹,雖歷經四百年的風吹雨打,仍完好如初,它們雖為靜態,望去仿佛凌風欲舞,十分傳神。每年的三月十八,傳說是后土娘娘的生日,也是后土廟傳統古廟會,廟會期間人們要在后土廟酬神唱戲,給后土娘娘叩拜壽誕,祈求安康。

保護

介休后土廟是由后土廟、三清觀等寺觀組成的一個全真派道教古建築群,位於介休市城內廟底街,占地約0.9公頃,建築面積2206平方米。據記載后土廟歷史年代久遠,

..

現存建築為自明洪武年間至清道光年間累世添建所形成。寺觀西側為主軸線,有影壁、天王殿、護法殿、獻殿、三清樓、后土聖母殿。主軸線東,依次並列呂祖閣、關帝廟和土神廟,廟前各有戲台一座,連成一體。均保存完整。該建築群布局緊湊。建築斗拱密集,梁枋斷面多為三、二之比,皆為明清晉中手法。主體建築為戲樓和三清樓聯體建築,結構精巧。各殿殿頂琉璃是后土廟最精緻部分,造型豐富,具有地方特色,燒造技術和造型藝術俱臻完美。三清樓和四神殿配殿內珍藏數百尊明代道教彩塑,形成了這座道教宮觀的三大特色。寺觀內還保存唐、五代、宋、元、明、清碑刻十餘通。

“九五”以來主要保護內容

2003年7月,對后土廟內子孫娘娘殿實施了搶救性維修工程。同期對廟內呂祖閣正殿、獻殿實施了落架維修工程。2003年9月,對后土廟內三清觀東西配殿實施了防潮排水工程。建築防潮、彩塑保護前期研究,制定總體保護規劃。

現存主要問題

組成后土廟獻樓的三清樓和后土廟戲樓合體建築,因雨水滲漏木構朽損嚴重,三清樓次間和戲樓次間、梢間連線金柱的普拍枋和闌額均已不起作用,戲樓西梢間基礎下沉,戲樓抱廈與頂部連線處有四處漏雨情況,戲樓東八字影壁頂前檐壓彎,嚴重傾斜。

..

根據《后土廟——祆神樓旅遊產業開發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現后土廟東西配殿未恢復,后土廟周邊環境未得到整治,黨校占用部分至今未搬遷。

主要保護內容

三清樓落架維修工程;三清樓與后土廟戲樓基礎加固工程;后土廟戲樓抱廈與八字影壁維修工程。后土廟東西配殿復原展示工程;后土廟周邊環境整治工程;市委黨校、市經貿委及家屬區居民的搬遷工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