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仁川清租界,是指1884年至1895年清朝在朝鮮仁川的租界。由來
仁川清租界及日租界地圖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清朝出兵鎮壓。1882年10月,李鴻章與韓國統理交涉通商事務衙門簽訂《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在朝鮮取得領事裁判權、海關監管權等一系列權益。1884年(光緒十年)陰曆三月初七,中國又與朝鮮簽訂《仁川華商租界章程》。該章程包括11項條款和3項附加條款,規定清朝在仁川取得1.8公頃的租界地及0.7公頃商業用地,朝鮮方面承擔清租界的街道、下水道、橋樑、房屋、碼頭設施建設費用,同時對住宅地和商業用地的等級區分、地價徵收、年稅、華商葬地和耕地等條款做了詳細規定。
中朝簽署《仁川華商租界章程》之後,日本也對朝鮮提出同樣的要求,在仁川獲得租界。英、法、俄、德等國則獲得了各國共同租界和商用地,並設立了租界工部局,作為管理機構。清朝隨後又與朝鮮簽訂了《釜山華商租界章程》和《元山華商租界章程》,在釜山和元山也獲得了租界。僑居在清租界的中國商人(多來自山東)在仁川設立了仁川紳商協會,建立了濟寧學校,清朝派出領事和商務委員進行管理,清租界內的市政設施則委託各國共同租界工部局代管。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清朝在朝鮮的租界被日軍占領。中日馬關條約規定朝鮮為“獨立自主之國”後,朝鮮政府宣布中朝兩國原訂一切約條作廢,收回清朝在朝鮮的全部租界和外交、關稅特權。朝鮮政府在1895年12月16日頒布了《保護清商規則》,對原清租界外的清朝商人居留地、朝鮮的管轄權、華商的經營範圍和守則作出了規定。
1896年2月,大韓帝國政府外部大臣金允植擬訂了與清朝的外交約章,並於1898年9月與清朝簽署《中韓通商條約》,完全廢除了華商居留地,但允許中國商人仍僑居於原仁川清租界及華商居留地範圍之內。兩地後來發展為仁川唐人街,存在至今。
外部連結
仁川淸商租界地確立 및 租界章程上送에 關한 件(韓國奎章閣文獻)
仁川各國租界工部局章程(韓國奎章閣文獻)
朝鮮(韓國)の租界(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