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簡介
仁化鎮位於仁化縣中南部,是縣城所在地,全縣政治、文化中心。東與黃坑鎮交界、南與丹霞鎮相鄰、西與董塘鎮毗連、北與仁化林場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13°28′至33′,北緯25°16′至20′,平均高度為海拔100米,總面積145平方公里。全境地形呈蝴蝶狀,北起白石嶺,南至玉女攔江,東起亞公岩,西至赤石逕水庫,從四面環抱縣城。東西相距18公里,南北相距10公里,呈東北部高,西南部低地勢。東北部以海拔340米以上的丘陵洞田為主,西南部多為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丘陵與盆地相互交錯,山崗與洞田起伏連綿,是仁化鎮地形地貌的特徵。境內山系屬嶺南南麓余脈,山巒起伏,峰嶺綿延。海拔300米以上的高丘,主要分布在東北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峰有3座,座落在胡坑的大肚嶺,海拔820米,是全鎮最高的山峰。境內溪河縱橫交錯,水系發達,全縣最大的河流--錦江由北向南縱貫本鎮腹部,匯入湞江,還有康溪河、坳扶嶺新河、?陂河、龍船坑分別流入錦江。仁化鎮屬暖濕的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春暖較早,夏熱多雨,秋高氣爽,冬寒較遲,利於作物生長,一年三熟,四季宜耕。年平均氣溫為19.6℃,年平均降雨量為1665毫米。
歷史沿革
仁化鎮有悠久的歷史,從瑤前曬穀嶺古人類遺址的發現,早在45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仁化鎮從宋朝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起,曆元、明、清、民國至今,均為仁化縣城所在地,故以縣名為鎮名。唐朝垂拱四年(公元688年),仁化鎮為光宅鄉。明代,屬仁化縣街都(附郭)。民國時期曾為附城區、附城鄉。解放後,屬第一區、城關鎮、附城鄉,人民公社化時屬丹霞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附成人民公社,1973年改為仁化鎮至今。今為仁化縣屬仁化鎮,下轄10個村民委員會,88個村民小組,1個街道辦事處,4個社區。至2004年底,全鎮範圍內有14211戶,總人口4653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1907人。仁化鎮政府駐地在水南社區。區域經濟
仁化鎮地處縣城,屬縣城平原丘陵區,有豐富的牧坡資源。適宜牧坡面積2萬多畝,坡地平坦,具備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由於政府的重視,仁化鎮畜牧業有很大的發展,全鎮以三元雜交豬、肉鴨、旦鴨、山地雞,近幾年,發展黑山羊。仁化鎮水產品的水域是魚塘、山塘、水庫等,水域面積9405畝。現有魚塘面積3000畝塘,魚總產量37772擔,現有山塘水庫面積1850畝,魚品種主要以“四大”家魚為主,逐年引進如:野鯪、埃及塘虱、本地塘虱、三角魴等魚種。
仁化縣仁化鎮冬種大力發展種植潮菜,今年冬已種4500畝,畝產達2500公斤,總產達到11250噸,現已大量上市。經濟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