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
人類有23對46條染色體,其中22對44條為常染色體,另外一對為性染色體,XY組合的為男性,XX組合的為女性。Y染色體只能父子相傳,所以研究Y染色體,可以發現人群在父系關係上的遷徙和發展。
上面的人類Y染色體譜系樹是根據Y染色體單倍型類群的不同把全部現代智人分為18個類型,用從A到R的十八個字母作為索引。譜系樹中的父節點代表的對應基因突變是所有子節點共有的,但反之不然。當前統計數據說明
按此譜系樹,現今所有人類的Y染色體單倍型類群的根都能在非洲找到。A=M91和B=M60也是非洲居民的特徵。而出走到非洲以外的居民後裔,包括棕色人種、蒙古人種(黃色人種)和高加索人種(白色人種),其Y染色體上都帶有M168的突變點。此後在M168突變的基礎上,又分別產生了C=M130、DE=YAP和F=M89三個子類型,其中DE=YAP分為D=M174和E=M96兩種;DE=YAP又被稱為小黑矮人(pigmy Negroid)基因,和C=M130幾乎同時走出非洲。現在DE=YAP主要分布在印度安達曼群島的安達曼人(達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瑤族、日本(34.7%)、朝鮮、滿族、緬甸人、克欽人。在漢族人中,D=YAP出現的頻率小於1%。F=M89則是所有其他人群共有的,現今大概全世界80%以上的人都有這個變異點。
在F=M89的基礎上,又產生G=M201、H=M52、I=M170、J=M304和K=M9=K*幾個子類型,其中K=M9是最重要的一個子類型,亞歐大陸上除西亞和西伯利亞地區,其絕大部分民族都共有這個變異點,現今中國漢族中,96%的人都是K=M9類型。
在K=M9的基礎上,又產生了K1=M177、K2=M70、K3=M147、K4=M230、L=M11、M=M4、NO=M214、P=M45=P*幾個子類型,其中NO=M214又分為N=M231和O=M175兩個子類,N=M231主要分布在烏拉爾山兩側、北歐北部、東歐北部和北極圈內的愛斯基摩人,而O=M175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北亞東部、部分太平洋島嶼,現今中國漢族的主要類型就是O=M175。
在P=M45的基礎上,又產生了Q=P36和R=M207兩個子類,其中R=M207分為R1a=M17和R1b=M173兩個子類。Q=P36包括美洲土著印地安人;R1a=M17包括西亞的伊朗、南亞的印度;而整個R=M173類型被認為古雅利安人的基因,分布在歐洲大部和西亞、南亞。
走出非洲實例分析
C=M130的遷徙路線大致是沿著海岸走過阿拉伯半島—伊朗—印度—中南半島,此後一支C1=M8向北進入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一支C2=M38向南進入印尼、澳大利亞以致太平洋諸島;第三支C3=M217向北進入西伯利亞直到北美地區。
今天C=M130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北亞東部、日本、北美西部、澳大利亞、太平洋諸島。日本的阿伊努人90%以上是C1=M8,其他現代日本人中有6.5%的C1=M8,朝鮮人、滿族人和阿穆爾人中也有一定數量的C1=M8;C2=M38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和太平洋諸島嶼;C3=M217主要包括外蒙古地區,有58%,還有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布里亞特蒙古人比例都在60%以上;C=M130的其他類型還有C4、C5,主要分布在南印度地區,在當地人群中能達到20%。而在現代漢族人中,C=M130的比例小於3%。
注釋
^ 美洲土著印地安人的mtDNA類型和東亞地區比較接近,而Y染色體介於黃種人與白種人之間,其中M120類型為東亞人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