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陽書院

五陽書院

五陽書院位於湖北省建始縣業州鎮奎星樓路縣人民政府大院內。乾隆二十年(1755)知縣邱岱始建,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縣袁景暉動員捐款重修,作為齋房、考棚、自講堂。該書院原有東西號舍,及射圃、官廳、亭閣、箭道等總計大小40餘間。

基本信息

書院概況

1992年12月1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湖北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列為第四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4月21日,被列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保護單位。

書院由來

對聯

速寫 速寫

上聯:慎五典親九族溯虞夏商周迄於盛世心法治法道會源流此外別無學問

下聯:敦三行正六儀由黨庠術序達於澤宮德成藝成功歸篤實其間自有鈞衡

歷史

五陽書院,位於湖北建始縣城。原在城外松樹坪,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縣邱岱移建於北門。久圮。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縣袁景暉及邑人李如桂等重建。因縣有建陽、朝陽、當陽、景陽、巫陽等地名,故名。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高等國小堂。

現狀 現狀

佚名題五陽書院講堂。

書院地方名人

朱和中

【人物名稱】:朱和中

【字號又名】:字子英,原名大順

【性別】:男

【民族】:漢

【朝代】:民國(1880~1940)

【籍貫】:湖北建始

【分類號】:k827

【主題】:政治

【資料來源】:湖北省志人物誌稿

【生平簡介】: 朱和中(1880~1940),字子英,原名大順。建始花坪人。少時就讀於五陽書院,15歲府試奪魁,選入湖北武備學堂造。時清廷腐敗,列強侵略,朱“憂社稷之將傾,立報國之宏願”,與呂大森、張榮楣等組建樂群印刷社,用活字翻印903年調其遠赴歐洲留學。朱先入德國陸軍步兵學校多後轉入柏林兵工大學,勤苦發憤,掌握了英、德、俄等多種文字。1904年.孫中山由美去英,資用睏乏,朱得知,即籌集1200馬克電匯接濟。同年12月孫去北京,朱以留德學生代表身份趕至布魯塞爾,與留比學生代表賀之才、李蕃昌三人到碼頭迎接,其餘20餘名同學則在車站恭候。當晚會晤,傾談革命,朱向孫中山陳述“更換新軍士兵頭腦,開通士子知識至為重要”想法,提議組織“比京結盟”。當孫中山提出要宣誓時,諸人又多持異議,以為既真心革命,何用宣誓。朱慨然陳言;“我輩既決心革命,一切皆可犧牲。何怕宣誓?”孫即書誓詞,各人宣誓如儀,並在胡秉柯寓所,合影留念。

與孫文合影 與孫文合影

朱回柏林,聯契約學賓步程,薛仙洲、劉家銓等人籌組“柏林同盟”,加入者達20餘人。朱乃函請孫中山赴德主持結盟儀式,其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有渝此,任眾處罰。”孫中山下榻朱和中寓所,逗留12日,商討革命方略,較在比京為詳。參加晤談的還有周澤春、錢匯東、劉家銓、陳康時飛馬德潤、張久維等人。另有王發科、王相楚二人雖已加盟,意在反悔。同竊盟書,向清廷駐德欽使孫寶琦自首。朱向孫中山表明:“此乃個人行為,其餘諸同志,仍矢志於革命。”態度誠懇,孫中山深為感動。離別時,朱破指血書:“矢信矢忠,矢始矢終,倘有食言,願受九刀十八洞,九棍十八穿之刑也。”1911年,武昌首義爆發,孫中山電令旅德同志設法阻運清政府在德所購之軍火。朱時在柏林兵工大學畢業,即向德國禮和、捷成兩行交涉,將軍火交由民軍接收。船行迂緩,到南京時,已是1912年1月中旬,臨時政府已經成立,朱任參謀總部第二局局長,後改任參謀總部高級參謀。臨時政府北遷,任總統府高級顧問,與孫中山常通聲息,共謀國事。護法之役,朱去廣東,任軍政府秘書、廳長和機要秘書等職,曾於1921年11月15日向孫中山密陳12項建設意見。孫中山策劃中德俄聯盟,派朱赴德活動。1924年任廣東兵工廠廠長,贊助孫中山“三大政策”,後隨孫中山北上。孫中山逝世,朱參與治喪活動,負責國外唁電翻譯工作,並作一輓聯悼念孫中山。“匹夫而躋帝王之尊,偏薄帝王而不為,倡平等,爭自由,殫畢生精力,為國為民,直使堯禪舜讓都成芻狗;一身而系天下之望,竟棄天下而長逝,先覺亡,導師失,合舉世群倫,如怨如慕,遂今歐風美雨盡化啼鵑”。1926年至1928年間,兩次被派往歐美及蘇聯考察,1930年任立法委員。朱寫“勞者無名逸者功,辨逆畢竟屬英雄,世人都道河魚美,不知漁翁駭浪中”條幅掛於寓所示憤。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西遷重慶,朱回建始花坪,興建寓所,安頓眷屬,吃齋事佛,曾訓斥縣長孫業震橫徵暴斂,草芥人命。1940年春,應國民政府電邀去重慶,甫三月,鄂西北敗報頻傳,焦急中風,逝世於重慶北碚。

吳國楨

吳國楨(1903-1984),字峙之。湖北建始人。早年先後入南開中學、清華大學學習,畢業後赴美留學,獲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早年

1903年,吳國楨生於湖北省建始縣紅岩鎮涼水埠村,自幼隨任陸軍部軍訓處長的父親吳經明旅居北京。1914年,年僅10歲的吳國楨考入天津南開中學就讀,。自南開畢業後,吳國楨就讀北京清華學校,1921年畢業後前往美國留學,在格林內爾學院獲得經濟學碩士之後,1926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

漢口時期

1926年吳國楨回國之後進入政界,曾任夏斗寅的漢口市土地局長、財政局長,1928年出任湖北省財政廳長;1932年,吳國楨任蔣中正機要秘書,同年出任漢口市長,時年29歲。1936年長江發生洪水,吳國楨下令修建了巨大的堤防工程,挽救了這座城市。

重慶時期

1938年10月,日軍攻占漢口,吳國楨全家逃往重慶。1939年,吳國楨出任重慶市長。1942年,重慶大隧道慘案發生,吳國楨被免職。1943年,吳國楨出任外交部政務次長, 1945年出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

上海市長

抗日戰爭結束後,1946年5月14日,經行政院戰後第一次例會任命,吳國楨出任上海市長。吳國楨從政頗為勤勉,並且與半數以上被捕的共產黨地下人員進行談話。1949年4月,吳國楨因目睹京滬杭警備司令湯恩伯“吃空額”、“盜賣軍用汽油”等腐敗行為而對上海前景失去信心,並因身患瘧疾向時任中國國民黨總裁的蔣中正提出辭職,蔣中正準假一個月,吳國楨乃於4月17日攜家屬至台灣。一個月後,解放軍攻占上海,於是吳國楨也就未再次返回上海任上。

台灣時期

蔣下野後,吳國楨隨蔣四處行動,作為他的幕僚,出謀劃策,並在1949年8月1日成立的中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內任職,但吳國楨亦特別對台灣政治有所動作,此亦種下了陳誠對吳不滿的遠因。

1949年12月7日,國民政府遷往台北。12月15日,蔣中正任命吳國楨接替陳誠擔任台灣省主席兼保全司令、行政院政務委員,以利用吳國楨“民主先生”的形象,“全力爭取美援”。吳國楨擔任台灣省主席期間,致力於推動台灣人地方自治、農業改革,允許某些地方官員職位由普選產生,並試圖減少濫用警權。但是在韓戰爆發後,美國改為全力支持國民政府並給予美援,吳國楨的地位也因此下降,與蔣經國與彭孟緝的特務系統也不斷發生衝突。台灣火柴公司總經理王哲甫無辜被捕,吳下令放人。台灣保全副司令彭孟緝執行蔣經國命令,堅不放人,先判死刑;由於吳的反對,經蔣介石出面,改判七年徒刑。吳國楨已完全無法再與蔣經國共事,蔣中正曾派黃伯度傳話,許以行政院長之職,要吳好好與蔣經國合作,願當院長兼省主席亦可。但吳一概拒絕,偕妻上日月潭,聲言非辭職照準不下山。1952年復活節,吳國楨由日月潭下山,在台中“無錫飯店”用餐,飯畢下樓,見包姓司機臉色慘白;吳的座車前輪與主軸聯接的地方,疑似螺絲鬆動,幾遭不測。1953年4月,吳國楨辭省主席職,蔣介石任命俞鴻鈞接替吳國楨。1953年5月24日,吳與妻子前往美國,蔣經國、陳誠到機場送行。1954年被蔣介石明令撤銷其政務委員職務、開除其國民黨籍。

吳國楨事件

逃台初期,蔣介石曾以“改造國民黨”為由,剷除了CC系等黨內異己。但是,舊的矛盾解決後,新的問題又不斷出現,國民黨內的權力鬥爭一直沒有間斷。對於黨內異己勢力,蔣介石的做法是軟硬兼施,不擇手段,堅決打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吳國楨事件和孫立人事件。

還在1948年上海市市長任內時,吳國楨就與太子蔣經國發生衝突。當時,為了挽救面臨崩潰的經濟,整頓日益混亂的經濟秩序,同時也為了給蔣經國培養日後接班的資本,蔣介石派蔣經國赴上海出任經濟督導員。蔣經國年輕氣盛,用鐵腕手段堅決打擊不法投機商人,引起了外界許多非議和上海商界的反彈。對蔣經國的做法,市長吳國楨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經濟問題需要用經濟手段解決,政治上的高壓於事無補。兩個月後,蔣經國上海“打虎”失敗,事後卻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吳的不合作。到了台灣後,蔣經國掌握特務大權,對島內民眾濫捕亂殺,大搞白色恐怖,又引起了受過美國教育的吳國楨的不滿,時常利用省主席的職權對蔣經國進行牽制。此外,吳在舉辦台灣縣市政權選舉等方面也與蔣氏父子的看法不合。雙方矛盾越積越深,尤其是吳與蔣經國的暗中較勁日益公開化,經常在蔣介石面前發泄對蔣經國的不滿,甚至說蔣經國“仗勢越權,必將成為人民仇恨的焦點”。

在50年代初,蔣介石有求於美國,因此對於吳國楨尚能容忍。隨著美台關係的加強,吳國楨被蔣介石用於向美國示好、拉關係的作用已經不大,於是,在吳與小蔣的爭權中,蔣介石開始公開偏袒蔣經國,排斥吳國楨。據說,蔣介石還曾想製造車禍暗害吳國楨。在這種情況下,吳國楨自感已成蔣氏父子的眼中釘,難以繼續在台灣立足,乃於1953年4月以“健康欠佳”為由辭去台灣省政府主席職務,遠赴美國。但老父幼子卻被留作人質,不準同行。

1953年11月,蔣介石以“矇混舞弊,不盡守責”罪名突然免去了“總統府”秘書長王世傑的職務。王與吳國楨關係十分密切,王下台後,從台灣傳出他曾擅自批准吳國楨套購外匯12萬美元的訊息,實際上是影射吳“攜資外逃”,台灣當局並要求他儘速返台。吳國楨認為這是蔣氏父子蓄意陷害,於是拒絕返台,並致函要求國民黨闢謠。在得不到國民黨的答覆後,吳又想在台灣報紙刊登澄清廣告,但居然沒有一家台灣報紙同意刊登。於是,吳國楨決定向蔣氏父子發難。

1954年2月7日,吳國楨接受美國一家電視台的專訪,批評國民黨“一黨專政”,稱如不從速實行民主,台灣難以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並表示他出走美國完全是因為與蔣氏父子政見不合,不為所容。此言一出,即在美國引起巨大反響。一周以後,吳再接受美國一家通訊社記者採訪,指責蔣介石任人唯親,排斥異己,獨斷專行;國民黨鉗制言論,大搞特務政治,並要求徹底清查國民黨的經費來源。蔣介石聞言惱羞成怒,除組織島內輿論進行圍剿外,並於3月17日以“總統”名義發布命令,指吳國楨“背叛國家,污衊政府,分化國軍,挑撥政府與人民及僑胞與祖國的關係,居心叵測”,網羅了十三條罪狀,宣布解除吳國楨所有職務,開除黨籍;對於有關“違法瀆職”罪行,將徹底查辦。台灣當局並向美國政府提出引渡吳國楨回台的求,但遭美國拒絕。

晚年

“吳國楨事件”告一段落後,吳國楨受聘於《芝加哥論壇報》擔任遠東問題顧問。1966年,吳國楨於美國喬治亞州薩凡那阿姆斯特朗大學(Armstrong Atlantic State University)任東方歷史和哲學教授,直到退休。在美國期間,吳國楨著有各種著作,其中包括詳細分析中國神話與早期歷史的《中國的傳統》( Chinese Heritage)一書。

1984年6月6日,因心臟病病故於美國喬治亞州薩凡那寓所,終年81歲。死訊傳到台灣,再次引起極大震盪,《雷聲》、《夏潮》等刊物藉機大做文章。作家劉宜良生前一度有意撰寫“吳國楨傳”,但是尚未寫作,劉宜良便被國防部情報局局長汪希苓授意竹聯幫成員陳啟禮、董桂森、吳敦等人暗殺於舊金山。

1984初年曾接受《蔣經國傳》作者江南的採訪,披露了大量當年與蔣氏父子尤其是與蔣經國的恩怨情仇。

1984年曾決定應鄧穎超、楊靜仁的邀請,於9月回國,參加國慶大典,未及成行,同年6月卒於美國薩凡納市。

1950年8月7日時任台灣省主席吳國楨的頭像曾經刊載在《時代周刊》的封面。

報的羅伯特·麥考密克夫婦。當上海局勢不穩時,吳國楨將兩個女兒送到美國伊利諾斯州的麥考密克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