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出處
【五法不得授人戒】 [出四分律] 謂比丘
當深信因果。常生慚愧。戒行精進。法義無忘。方堪授人戒法。若不能如是者。則不可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具體內容
一無信信為萬善之本。眾德之基。
比丘若不具足正信。則於戒法自必不能持守。何況為師而授人戒也。二無慚慚謂恥。比丘之心。若無慚恥。自必肆情縱慾。戒行有虧。故不可為師而授人戒也。
三無愧愧謂羞愧。比丘之心。若無羞愧。自必毀犯戒法。不能悔過。故不可為師而授人戒也。
四懶惰謂比丘懶惰恣縱。則自於戒律。必不能堅守。何況為師而授人戒也。
故不可為師而授人戒也。 故不可為師而授人戒也。 故不可為師而授人戒也。
【五法不得授人戒】 [出四分律] 謂比丘
當深信因果。常生慚愧。戒行精進。法義無忘。方堪授人戒法。若不能如是者。則不可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一無信信為萬善之本。眾德之基。
比丘若不具足正信。則於戒法自必不能持守。何況為師而授人戒也。二無慚慚謂恥。比丘之心。若無慚恥。自必肆情縱慾。戒行有虧。故不可為師而授人戒也。
三無愧愧謂羞愧。比丘之心。若無羞愧。自必毀犯戒法。不能悔過。故不可為師而授人戒也。
四懶惰謂比丘懶惰恣縱。則自於戒律。必不能堅守。何況為師而授人戒也。
三壇大戒為漢傳佛教出家僧人受戒儀式;依初壇、二壇與三壇正授,分別得到沙彌(尼)戒、具足戒、菩薩戒的戒體。
儀式簡介 相關內容輕戒,謂指為防犯輕垢罪所制定之戒條。此一名稱,諸經所說不同。《梵網經》稱為輕垢,《菩薩地持經》、《優婆塞五戒威儀經》名為突吉羅,《瑜伽師地論》翻為惡作,...
來源 釋義 內容佛經名,姚秦羅什最後譯出梵網經中之菩薩心地戒品第十,為二卷,題曰梵網經盧遮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
簡介 佛經全文又名別解脫戒律,別解脫是戒法的別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的惡業,別別解脫,故名別解脫,因合於律儀,故又名別解脫律儀。別解脫戒,出家眾必依師受。別解脫戒命終即...
簡介 詳解比丘戒,梵語upasam!panna,或 upasam!pada^,巴利語同。音譯鄔波三缽那。意譯近圓,有親近涅盤之義。又作近圓戒、近具戒、大戒。略稱具...
簡介 經書記載 第十一世 大戒 意義授籙是頒發給職券牒文,以證其所得之法職的一種道教行為。 “籙”通常指記錄有關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屬,召役神吏,施行功法術的牒文。正一道士只有得受法籙,才...
詞語解釋 歷史沿革 私籙 新聞報導《梵網經菩薩戒》,大乘佛教菩薩戒律之一,於公元401年,由鳩摩羅什譯成中文,僧肇譽之為“萬法之玄宗,眾經之要旨,大聖開物之真模,行者階道之正路。”
戒本簡介 梵網經序 菩薩戒序 十條重戒 卌八輕戒佛說菩薩內戒經宋北印度三藏求那跋摩譯佛以十五日說戒時。文殊師利正衣服。以頭腦著佛足。起長跪白佛言。若有初發意菩薩。於道於俗當用何等功德。
概述 其他資料‘戒體’指經由作禮乞戒等儀式所引發的內心持戒功能。也就是指受戒後所產生的防非止惡的力量;它是佛教所謂的一種拘束內心且持續存在的神密效力。
基本簡介 參考資料 文獻記載 各派學說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