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課間一包”、“恐龍蛋”、“媽媽龍鬚麵”、“牛肉干”、“香菇肥牛”、“留香展翅”、“北京烤鴨”、“牛仔棒”、“東西南北中”、“紅燒魚排”、“番茄果園”……一到放學時間,一些國小周邊的小店、攤位就會紅火起來,走出校園的國小生們紛紛拿著零花錢來選購這些他們喜歡的零食。這些名目繁多的零食有花花綠綠的包裝,吃起來更是夠味兒,而且售價才五毛錢。在一些中國小外,還存在著不少的流動商販,每到課間休息的時候,學生們都不用出校門,只要通過柵欄的縫隙,小攤們就會將油炸、冷飲或是一些問題“五毛食品”賣給孩子們,讓家長們氣憤又擔心。
“辣條”,成了課間飯後流行於農村兒童間零食的代名詞。以辣條為代表,單價在五毛到1元的各類膨化食品、糖果被媒體稱為“五毛零食”,而酷愛吃辣條的消費者被稱為“辣條群體”。目前“五毛零食”正在包圍著農村校園,侵擾著成長中的農村兒童。
成分
通過對比這些“五毛食品”的配料表和食品添加劑目錄,所謂“肥牛”、“辣子雞”等聞起來有肉味的零食,其實都是麵粉、食用油、辣椒、味素等食材和食品添加劑製作而成。一袋淨含量約30g的零食中,包含的食品添加劑種類少則5種,多則11種,其中,比較常用的是阿斯巴甜、丙酸鈣、脫氫醋酸鈉、甜蜜素、脫氫醋酸鈉、山梨酸鉀、色素等。之所以能散發出濃烈的肉香味,主要是添加劑的緣故。這些“琳琅滿目”且售價多在0.5元至1元的所謂“五毛零食”大多都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正如媒體調查所發現的,在“五毛零食”包裝袋上,幾乎找不到食品質量安全標誌,包裝印刷粗糙,生產批號以及可食用日期模糊,有的沒有進行真空包裝,甚至出現漏油情況。
危害
2012年6月份,國內一家青少年兒童環保教育機構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9個城市,39所學校,對近兩萬名兒童進行了食品添加劑攝入情況的調查。結果發現,1/10的兒童每天食用含添加劑零食3次以上,23%的兒童每天飲用飲料1到3瓶。更加引人注意的是,調查中,有34%的兒童表示曾經因吃零食而身體不適,5%的兒童表示此類狀況經常發生。五毛食品配料表種,糖果類產品對於色素的使用十分“慷慨”。一款名為“鏇轉CC棒”的食品,在其添加劑一欄里,有胭脂紅、檸檬黃、日落黃、亮藍、葡萄紫五種色素。
有研究發現,日落黃、檸檬黃、淡紅色素、麗春紅、喹啉黃及誘惑紅這6種人工合成色素,加上防腐劑苯甲酸鈉,和兒童多動症的發生可能存在關聯。
法規
按照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陝西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飲及攤販管理條例》中規定,設區的市城區中、國小校校門外道路兩側100米範圍內不得劃定食品攤販經營區域。對於食品攤販,新條例規定了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其監督管理納入本行政區域食品安全年度監督管理計畫並組織實施。另外,縣(市、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食品攤販的日常監督檢查,依法查處違法行為;縣(市、區)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部門或者市容環境衛生部門,加強對食品攤販的監督管理,依法查處違法行為。
此外,《散裝食品衛生管理規範》第三條規定:出廠的散裝食品必須採用符合衛生標準要求的包裝材料和容器進行密封包裝,並在標籤上標明以下內容:食品名稱、配料表、生產者和地址、生產日期、保質期、保存條件、食用方法、包裝規格。同時應附有檢驗合格證明。
經營者應在盛放食品的容器的顯著位置或隔離設施上標識出食品名稱、配料表、生產者和地址、生產日期、保質期、保存條件、食用方法。由經營者重新分裝的食品,其標籤應按原生產者的產品標識真實標註,必須標明以下內容:食品名稱、配料表、生產者和地址、生產日期、保質期、保存條件等。
建議
專家提醒,在警惕超量、超範圍使用食品添加劑可能對兒童身體健康造成傷害的同時,還要警惕正常使用添加劑存在的潛在問題,不同類型的添加劑疊加使用,雖然每一種添加劑都沒有超標,但是這些添加劑集中在一起,就可能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健康威脅。
國家權威部門雖然對嬰幼兒食品添加劑範圍進行了嚴格限制,同時制定了相應的配方食品和輔食的國家標準之外,針對三周歲以上的低齡兒童和青少年,卻還沒有專門的食品安全標準。
專家稱,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建議更細緻地分人群建立添加劑的標準。